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年代处处春色,采访范围天广地阔,然而,春色描来容易,如何把报道写得深一些,有点“思想”,这就需要记者有点“求深意识”。发挥产业报“求深”的优势产业报记者由于受诸多客观条件局限,抢新闻是劣势,但在深化报道上,优势却很明显。其一,行业中突发性新闻较少,报纸又不如日报  相似文献   

2.
李悦 《新闻前哨》2000,(12):35-35
如今的市场经济年代,也是各种新闻媒介激烈竞争的年代。要取得竞争的主动权,我们报纸,尤其是党委机关报,就必须扬长避短,在“深”字上下功夫,在见解上独树一帜。而对记者来说,就是力求把报道写得深一些。这就需要记者要有“求深意识”。记者要有求深意识,这是时代赋予记者的神圣使命。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驶进了浪高风急的深水区域,改革的深化使我们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它要求肩负舆论导向重任的记者多思多想,大胆探讨,通过深化报道,从舆论上推动改革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我们要从这一认识高度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求深意识…  相似文献   

3.
徐雁 《中国编辑》2006,(3):73-75
《藏书报》2006年第3期上有《编辑莫忘旧书摊》一文,所论颇为精彩。作者说:“每周至少逛一次书店,是成熟编辑的一门必修课。不同风格的书店,堪称编辑丰赡的信息库,良师济济的大讲堂,观察图书优劣成败的解剖室。”  相似文献   

4.
记得刚开始当报道员那阵子,我老是感叹:一日生活平平淡淡,周围的事司空见惯,上哪找题材呀?3个多月过去了,我仍是两手空空,没有一篇稿子变成铅字。走投无路之际,我去请教团新闻干事。他给我讲了一刊占代寓言:楚人和氏有一块木雕琢的玉石,献给楚后王和楚武王。可他们不识宝,先后把和氏的双脚砍去了。后来楚文王继位,派工匠把那块玉石凿开,发现果然是一块真玉。我听后细细品味,不觉茅塞顿开:不是基层没有“宝”,而是不识“宝”。不久,我到连队采访遇到这样一件小事:上级机关对某连进行考核,连长弄虚做假,被战士“”了一顿…  相似文献   

5.
时下最流行的语言,必须去网络上寻找,这不,据说现在90后的网民们拍着小手,说在他们之前出生的人都通通落伍了,因为他们都不认识“囧”。这可不是笑谈,不信去“百度”或“google”搜索一下,如今以“囧”标志的网络语言,用“铺天盖地”形容,决非夸张。  相似文献   

6.
细节有深意     
在广告的创意表现中,"ABSOLUT"伏特加的创意团队不仅能将广告设计的创意理念与销售市场的地域特点与文化特色相结合,还非常注意时尚元素的运用,以保持广告的鲜活与品牌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真理,增强党性,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这一神圣使命,才能搞好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8.
1945年12月20日,郭沐若同志为《华西晚报》题诗: 五年振笔争民主,人识华西有烛龙。今日九阴犹惨淡,相期努力破鸿蒙。题诗原件是我在父亲李衡(次平)的遗物中找到的,以前未曾听他讲过这件事。在四川和北京查阅资料,均未找到1946年元月的《华西晚报》,未敢遽断郭老此诗确已在当年发表。现综合父亲遗下的零星材料和查得的文献资料,对《华西晚报》作个简单的介绍。“华晚”的老同志健在的还多,如总经理田一平同志(现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主笔  相似文献   

9.
1945年12月20日,郭沫若同志为《华西晚报》题诗:五年振笔争民主,人识华西有烛龙。今日九阴犹惨淡,相期努力破鸿蒙。题诗原件是我在父亲李衡(次平)的遗物中找到的,以前未曾听他讲过这件事。在四川和北京查阅资料,均未找到1946年元月的《华西晚报》,未敢遽断郭老此诗确已在当年  相似文献   

10.
县报记者比起中央、省、地级报社记者来说,算是最基层的记者了。加上一个县地域有限,县报记者大多数是本县人,因此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山水地理概貌、风土人情等情况较熟悉。按说这些都是获得新闻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是,身在“宝山”不一定识“宝”。因为自以为本乡本土,不下去也能写稿,久而久  相似文献   

11.
"土"一点才有特色<本刊讯>创刊于1983年9月1日的《松藻矿工报》,始终坚持以报道矿区的人和事为主,不当"追星族",也不去"扫描"凶杀、色情案件。报纸似乎显得很"土",但职工群众喜欢的就是这种"土味"。企业报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接近性,这是其他任何...  相似文献   

12.
在办报实践中,我有这么一点认识:报纸的消息、通讯就像报纸的“肉”,言论就像报纸的“骨”。一张报纸光有“肉”不行,还必须有“骨”。过去一个时期.我们《平顶山矿工报》言论来稿较少,刊发的言论质量也不太高。看着一张张报纸,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个人认为,消息、通讯只是告诉人们新近发生的事儿。对这些天天发生的好事坏事、喜事忧事,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褒什么、贬什么,报纸应该有明确的态度。这个态度只有通过言论才能明明白白表  相似文献   

13.
现在,人们每天从各种媒体上获得大量的新闻信息,然而,仔细体味、咀嚼、品味每天海量的新闻信息,审视为我们提供新闻信息食物的媒体,会发现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很多的新闻信息缺乏必要的营养,这种功能性缺陷已经激起越来越多的“新闻信息美食家”们的抱怨和指责,成为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楠 《记者摇篮》2005,(5):11-11
采访与写作是记者的两个基本功。西方的新闻传媒在挑选记者时,十分在意他的采访功底。相比之下,我国的新闻教育就不太重视采访的思维和技巧的培训。正因如此,在实际工作中,采访给年轻记者所带来的困惑可能要比写作所带来的苦恼多。笔者在采访实践中懂得,采访要有“放”有“收”。  相似文献   

15.
1986年以来我在贵刊的指导下,当了省州报刊电台的通讯员,写稿中有两点体会感受颇深。一、要时刻用新闻眼光观察估价周围的一切,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钓”到“大鱼”,“钓”到“活鱼”。  相似文献   

16.
最近从《燕赵都市报》上看到一篇《未上天先自焚(肩题)合肥市一架自造飞机滑行时被烧毁(主题)》的报道。这则消息说的是一飞机爱好者用汽车和摩托车配件,花了一个月时间,自造了一架重达200多公斤的简易飞机在滑行时起火,被烧得面目全非的事。消息虽然新闻要素  相似文献   

17.
《新闻前哨》2008,(5):4-4
孙洪康在2008年第1期《新闻研究》撰文提出,报就是报纸报道,业就是事业发展,归纳起来是六个度: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把标题称为报纸的眼睛.一张报纸,能否吸引读者,就像一个人一样,眼睛有无灵性十分重要.眼睛有神,可使人神采飞扬;眼睛无神,则逊色几分.报纸的标题如果做得好,就可使这张报纸鲜活、生动,吸引读者;如果标题死死板板,整个报纸也不会活起来.  相似文献   

19.
今年2月份,我在参加省人大、政协会议的报道期间,无意之中抓住了一条“活鱼”,采写了一篇现场感较强的短新闻——《比金子还珍贵的》(见《河南日报》1992年2月25日二版)。时间虽然过去几个月,但回忆起来仍给我留下许多有益的思考。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干新闻工作这一行要有一种“好奇”的心。要说这件事有些偶然,这条“活鱼”不是自己用心钓来的,也不是费力捕来的,而是碰到自己手里的。24日上午11时,我骑着自行车赶到河南饭店南楼找一位代表采访。刚把车子放好,看到有几个服务员在旁边的垃圾箱里寻找什么,只见她们弯着腰,探着头,有的用棍挑,有的用手拣,顾不得垃圾的脏臭。“她们在找什么?”一种好奇的心理驱使我走上前去观看。还没等我发话,旁边路过的服务员半开玩笑地  相似文献   

20.
一些报纸都设有《读者来信》专栏。这个专栏一般都很受读者欢迎。但是,感到有个不足之处,就是提的问题不少,“回音”却不多。例如一封批评信,读者的一个建议,报上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