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因不如意——或成绩、或长相、或身体、或评比、或晋级、或找工作、或找朋友、或家庭状况……而做出不理智行为,而做出极端行为的现象,在当下各级各类学校时有发生。如此学生,有之;如此教师,有之;如此领导,有之;如此学校,有之。个中原因十分复杂。既是心理问题,更是文化问题。学校文化失衡——成功文化有余,"输得起"文化不足,是最主要最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温家宝"学校文化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类"。如何去建设学校文化,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成为师生学习的殿堂,一直是我们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一个学校有书香之气,就显得宁静、雅致而  相似文献   

3.
“出师”表     
初三学业过半而中考迫近,今夺秒争分。身心疲惫,此诚生死存亡之夏也。然各科老师不懈于内,学校领导奔波于外者,盖追家长之嘱托,欲报之于学子也。诚宜鼓足干劲,以慰父母苦心,恢弘必胜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以塞升学之路也。  相似文献   

4.
倘若我们每位学校管理者都能将本土的文化予以挖掘,并发扬光大,就可以寻得学校发展的根,涵养文化之根,方能真正让自己学校的文化接上地气,乃至于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近年来,"构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学校文化"已经成为学校整体改革的重头戏。说起来,一切的改革都源于文化,源于对文化原点的追寻,源于对文化历史渊源的挖掘与传承。无论何地的学校,均因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润泽而凸显出很  相似文献   

5.
《天演论》之于近代中国思想革命功不可没,然而《天演论》在严译目标群体———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中却未受待见,严复所期待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并未因该书巨大的影响力而实现,严复翻译之道“信达雅”也备受质疑。译者是翻译主体亦是伦理主体,在一定目的驱使下促成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伦理对话,并因意识形态取向与两种文化内诸要素共谋,操纵译作及其引发的伦理走向。译者严复在共谋关系网中不断调整伦理姿态,以期其译作发挥既定之功,然《天演论》流传之“殇”亦揭示了文化共谋的痼疾。  相似文献   

6.
当前是一个文化大繁荣、大开放的时代,而学校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承之地,就应该以文化之。于是乎,许多学校将开展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冠以文化的名义,什么儒雅文化、孝亲文化、国学经典文化、名人文化、廉政文化、陶瓷文化……应运而生。什么都成文化了,各种各样的学校文化满天飞,但谁也说不出其中到底有多少真正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含量。这是我们的学校文化步入了泛文  相似文献   

7.
“学校文化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类: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底蕴和永恒动力,是最好的培养德行的隐性课程,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学记》】【大家才能办出高品位的名校,有学术追求的校长,才能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晏阳初之于河北定县的农村教育,陶行知之于南京晓庄师范,蔡元培之于北大,经亨颐之于浙江白马湖中学是也。】——题记多少年我一直想寻求这样一所学校:目标要大,出手要高,多一点理想主义,少一些功利色彩;多一点文化气息,少一点匠人之累。像30年代梁漱溟先生所说那样“…  相似文献   

9.
文化在哪里?文化不仅仅是在学校的墙面文字上,也不仅仅在意蕴深刻的建筑与雕塑中。文化在人群中,文化在人际间,文化在会场上,文化在课堂里,文化在教师办公室的课间,文化在茶余饭后的生活中。文化弥散在学校中,弥散在学校中的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影响着人:激发或者消磨人的意志,磨砺或者磨灭人的智慧,唤起或者湮灭人的情感,提升或者消解人的尊严。文化之于教师,之于学生,之于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的重要!我们的职场生活会因为文化而充满魅力,也会因为文化而黯淡苍白。  相似文献   

10.
思维力乃语文能力之母,是出之于先天(先验)的,而语文的研究是成之于后天(后验)的。通常,语文的能力,含“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与“综合能力”等;而语文的研究,则含意象(狭义)学、词汇学、修辞学、文(语)法学、章法学、主题学、文体学、风格学等。它们经由“形象”、“逻辑”与“综合”三种思维之牵合,使得先天的语文能力得以因与后天的语文研究接轨而一一确认,而后天的语文研究也得以因与先天的语文能力接轨而归根于生命。由此可证明两者离不开“思维力”,始终是顺逆对应、融贯为一,而形成“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老子》的研究,过度沉浸在其"无为"思想的治世之道与和谐之理中,而忽视了"有为"思想的创新之道。《老子》中"为之于未有""为之于毫末""为大不肖"以及"以道创新""以德蓄新"等"有为"思想,蕴含着自主创新、过程创新、可持续创新的大智慧,并构成了较为完备的、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创新方法论,对我们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具有文化支撑和力量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坐落在华东最大的石材市场万石镇,近年来学校因地制宜,不断推进个性化的石文化建设。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掘,在品石与育人之间,用心着意,智慧行走,努力体现基础性、差异性和多样性。一、基础性:由石的坚实恒久到人的稳步发展一拳之石见其坚,千钧之石显其毅,石性坚毅,堪为楷模,弥足称颂。因砥砺而常新,因坚毅而持久。万小师生,当不懈砥砺,永葆常新之风采,当于坚持、坚守、坚挺中彰显精神、信念、人格之光辉。从万石实验小学学校精神的解读中,  相似文献   

13.
顾明远先生曾经指出:“一所学校因为有一位好的校长而迅速崛起,也因一位庸庸之辈而El落千丈。校长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躯体。”学校相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是管理主体,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校本管理是治校之本。校长作为学校管理的第一负责人,必须科学实施校本管理。  相似文献   

14.
李霞 《今日教育》2012,(2):38-39
当前是一个文化大繁荣、大开放的时代,而学校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承之地,就应该“以文化之”。于是乎。许多学校将开展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冠以文化的名义,什么“儒雅文化”“孝亲文化”“国学经典文化”“名人(郑板桥、刘邦等)文化”“廉政文化”“陶瓷文化”……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5.
现在,用"多如牛毛"来形容各个学校的课题之多、之滥是绝不为过的。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科研之于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从不重视到逐渐重视起来,这是一大进步。但是有不少人对教育科研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比较功利、比较浮躁,他们希望通过教  相似文献   

16.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是全体师生认可和遵守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历史积淀和沉浸而带来的厚重感,它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创造,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创造者。那么,一所面临发展困境的传统老校如何基于学校发展的现实背景和长远规划,因校制宜地构建学校文化,促进学校质量提升?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探索文化与治理的契合点,努力构建学校“兰文化”教育治理体系,促进了师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学校品牌文化的创建。  相似文献   

17.
赵倩 《文教资料》2007,(7):56-61
本文以李白高适王昌龄以及李商隐所有带“玉”诗歌所体现出的:1.意象之表面具象,地域特征,诗人具体感受,诗人本性特质,诗人生平经历2.“唐韵”独质:“文化经济政治”之于唐以及“玉”之于唐3.分析“玉”的文化属性以及之于唐的特殊属性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之于水,食之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为赖之。走进上海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宿舍,尤其是松江大学城的学生公寓,你会看到每个学生宿舍内都有一台饮水机,上面摆着五加仑或三加仑的“生乐山泉”桶装水。  相似文献   

19.
关于学校文化有研究者指出,学校文化在任何学校都客观存在,它和学校传统及组织实态有关,是学校主体成员对学校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决策方式、行为准则、视野、目标、气氛、发展的欲望、激励方向等文化要素的自觉的不自觉的选择、认同并自觉执行的那一部分,是以教育教学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组织的文化。学校文化包括三个层面:外层物质文化、中层制度文化、内层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文化建设重在规范养成,贵在形成传统,成在精神提升。学校文化也理所应当会因学校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正>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有"上下通称"条,其中就谈到"今人以皇族称为宗室,考之于古不尽然,凡人之同宗者即相谓曰宗室。"①这是"宗室上下通称"说的开端。此说是否适于两汉,顾氏并没有给出直接答案,而从顾氏所列材料看,既有两汉之前春秋时期的,又有两汉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偏偏没有两汉时期的。看来顾氏"考之于古"的"古"是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