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继续教育是提高新生代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继续教育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意义,并分析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陕西省为背景,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三种发展模式及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部门联动、财政保障、资源整合、社会参与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晁秋红  闫闯 《职教通讯》2012,(28):42-45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继续教育问题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之一。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深深植根于社会的整体环境,建立在一系列的社会驱动、坚实的社会基础之上;并且继续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成就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存在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但它更需要相应的制度保证来维系。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基数大,相应的继续教育的任务量大,所涉及的面广,但目前我国关于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社会关注还较窄,整体可供利用的资源较少,使得农民工继续教育发展缓慢。本文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现状及继续教育过程存在的社会保障及个体差异等问题,提出完善保障、加强宣传、注重适用、强化学习意识等推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进程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城市就业竞争的弱势现实,彰显了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必要性。然而,目前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进行继续教育过程中存在缺乏职业规划、资金紧张以及供需脱节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应以农民工个人职业规划发展为导向,拓宽投入渠道,破解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尝试建立政府、用人机构、社会NGO组织以及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培训机构也应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不同继续教育需求,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困难重重,迫切需要政府政策支持。我们应以社会公正为理念支撑,以消除农民工遭受的社会歧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和能力为重点,完善就业、户籍、社会保障、土地、教育培训、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全面构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7.
林德荣  董晓 《成人教育》2015,35(5):18-20
加强继续教育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要途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主要的继续教育目标是职业技能教育.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可以通过对现有的继续教育体系进行整合与改造,建立社区学院,并采取由社区学院与新生代农民工所在企业联合培养的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城镇化步伐而大量涌现的新生代农民工是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他们与传统的农民工有着显著的区别。继续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提升综合素质、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职业技能的继续教育、就业质量的持续提高以及阶层的向上流动是农民工就业保障体系的三项基本职能,要求我们必须基于继续教育通道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保障体系.这种保障体系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强化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依托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体系,充分借助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帮助其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关注与重视程度,反映了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的发展理念及文明水平。继续教育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发展进步,有助于培养新型农民,帮助其更好融人城市并为所在城市做出更多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在现代化进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工作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具有长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民生诉求是其继续教育的出发点。新生代农民工诉求包括离农诉求、融入城市的诉求、争取更多劳动权益的诉求、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诉求、获得更多人文关怀的素求、获得维权知识的诉求。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民生诉求与继续教育有效对接,要争取政府扶持、企业支持,技能培训要与效益挂钩,要拓宽教育渠道,要拓展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快速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民工群体中的主体作用已日益凸显,已成为新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为国家经济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因而,本文在社会转型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政策理论指导下,以公共管理的学科视角,从政策要素的角度全新审视当代农民工政策,进而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政策服务转型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成为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因素.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户籍壁垒导致教育机会缺失,供求脱节导致职业教育市场结构性失衡,政策单一导致投入不足等政策困境.基于此,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应该建立以“税籍与社保”为依据的教育权利分配政策;以“开源与增效”为核心的经费投入政策;以“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旨归的教学治理政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成为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不仅影响到了他们自身的就业水平和劳动质量,同时也影响到我国整体人口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需求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加快城市化进程,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完成生成型社会建设,正向发展型社会转变。中国社会进入现代转向时期,更加注重社会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及权利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下,给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带来种种影响,包括价值取向的改变、学习权利的实现、教育模式的现代化等。目前,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度低、继续教育的内容低端、继续教育治理机制不合理等,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现代转向的要求。因此,必须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内容、模式、治理机制、投入体系等方面进行变革,以推进在现代转向背景下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继续教育可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主体性需求,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实现市民化.“互联网+”时代,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继续教育中打破时空界限、创新教育方法、丰富教育产品的优势,突破当代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局限.通过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网络使用技能,激活继续教育产业、净化互联网环境等方式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欠缺、市民化素能偏低,导致就业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工资收入偏低,成为阻碍其职业转型与市民化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分析农民工代际差异,依据新生代农民工的代际差异的新特点与职业和素能等方面的新诉求,探索构建服务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网络供给资源平台系统,助力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职业与身份双重角色的转换,满足他们职业提升诉求与城市新生活的融入,提高幸福指数,对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继续教育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最强有力的工具.继续教育应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具体需求进行"精准供给",推行"学历+技能"职业教育模式,增强岗位胜任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水平;搭建社会交往平台,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和融合;消除心理障碍,提升归属感和幸福感,使新生代农民工从经济、社会、心理层面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的"主人翁".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即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继续教育对提高农民工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分析我国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发现当前继续教育在管理保障制度、服务主体、教育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不适应农民工市民化。为此,建议政府从法律、法规和经费保障制度建设入手,构建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加强对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供给与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我国出现民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状况,而且将成为一段时期内的突出问题,这种情况给我国现有的人才结构、产业结构和教育带来深层次的思考。结合浙江省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建构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和城市融入水平为主要内容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完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顶层设计和前瞻设计。同时,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在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和进城落户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和保障,从而尽快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