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思维可视化”教学开辟了教与学的新篇章,思维导图、概念图、鱼骨图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升级。将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输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文基于“思维可视化”,设计了初中英语写作课教学案例,阐述思维可视化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2.
吴琴 《教师》2023,(34):36-38
随着教育水平的日益提升,思维可视化教学正在引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发生重要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学生、思维可视化以及阅读材料相互融合,共同塑造出全新的教学呈现方式。文章基于思维可视化,进行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在明确思维可视化内涵及价值的基础上,从创设思维可视化情境、提升整本书的阅读体验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本书的结构和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小学数学教育的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图形与几何教学因其在学生空间感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而受到关注。本研究对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图形与几何”模块的可视化“五步”教学法,即引入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多维表达、问题解决和回顾总结。并结合流程图、微课、课件、几何画板、思维导图和学习任务单等可视化工具和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决定学习效率。思维可视化教学的运用,把不可见、抽象的思维过程以简单直观的图文方式进行深层剖析并展示出来,把静态的数学教学转化为了动态的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掌握结构规律、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发展思维能力。本文通过探讨思维导图、微课、制图体验对于小学高段数学思维可视化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思维可视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实践应用中也出现了诸如将思维可视化限于思维导图、以及不知如何使思维形象化等问题。文章从方法论层面构建了由分析知识类型、定义视觉图像、选择思维可视化方式、呈现可视化作品以及评估教学成果五个步骤组成的中学物理课堂思维可视化活动模型,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次应用,有效提高教师备课和授课效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概念图、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可视化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多。高中物理知识抽象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将概念图引入高中物理教学非常必要。文章以高中物理"曲线运动"一章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阶段,对基于概念图的可视化教学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7.
文章辨析了思维可视化的涵义,并将思维可视化的理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在教育技术学理论课程中有效地应用思维导图、思考图等思维可视化软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经过多次修改形成完善的教学案例;同时促进学生专业理论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提高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大学生系统思维和设计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蔡志贤 《学苑教育》2023,(36):43-45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首先,分析了“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意义和价值,以及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其次,提出了五种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策略,分别是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图示技术、引入生活化和情境化的问题、采用合作探究式和开放型的教学模式、设计分层作业和核心问题以及展示评价。最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说明了这些策略的应用效果和优势。本文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兴趣。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教学忽视了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思维可视化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为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在促进知识传授、提升能力培育和深化价值观培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探究教学中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策略,建构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教学目标模型,有利于增强教育和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中职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难以掌握;改变教学模式,通过基于学生可视化学习行动研究教学理念,采用任务教学法,以某个具体操作任务为主线,运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微课、中国大学幕课、思维导图软件等信息化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知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实现了做中学,做中教,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笔者以《数码照片修复技术》一课为例,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三个方面探讨学生可视化学习行动研究在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一线教师提高复习课效率,突出教学评一致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让思维可视化,是提高道德与法治复习课效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路径之一。思维可视化具体包括知识结构可视化、混淆知识可视化、审题过程可视化、解题方法可视化、完整表达可视化和发散思维可视化。  相似文献   

12.
可视化学习的教育价值已得到普遍共识,它对教学设计提出了应然诉求。从可视化学习角度看,作为具有广泛影响的教学设计方法,逆向单元教学设计还需凸显单元教学活动过程的可视化、突出单元评价设计中学生的反思与改进。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在逻辑层面加以澄清,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可视化原则:这需要我们遵循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可视化教学过程与结果、“抓大放小”的原则;(2)建构怎样的操作框架:围绕逆向单元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对目标、评价、教学开展具体维度的可视化处理;(3)需要哪些可视化技术:如何可视化学习、如何研制表现性任务与评分规则、如何可视化课中学习、如何收集与开发可视化工具。其中,课中学习可视化乃重点与难点所在,为此建构了OTSPC技术框架,即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策略、难点提示、课堂评论五个方面进行可视化。基于以上原则、框架与技术,在实践层面从目标、评价、教学三个方面对一个单元进行可视化逆向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3.
思维可视化技术能提升学生对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效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图符显化”的思维可视化技术丰富学生的认知方式;借助于“操作同化”的思维可视化技术提升学生学习力;借助于“表达外化”的思维可视化技术,优化学生的认知通道、认知方式。借助于可视化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能看到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和提升。  相似文献   

14.
思维可视化工具是用一种图形化的全脑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能帮助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文探讨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应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提高教学效能。  相似文献   

15.
陆帅 《成才之路》2020,(5):42-43
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可以给学生呈现完整的知识链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认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的策略有:绘画课堂教学板书,构建核心知识体系;设置探究路径,实现思维逻辑的可视化;重视复习课、试卷解题分析,提高学习能力;打造学习共同体,促进合作与对话。  相似文献   

16.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教师要通过可视化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文章讨论了可视化教学在新授课、复习课中的应用,通过多种不同的手段将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使学生能高效习得知识,并且能用画图等方法把思维的过程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7.
思维可视化的课堂体现了思维层面上的教学。在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温分布》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以"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为目标主线,以思维导图、多媒体画面语言等为技术支撑,以"师生共同参与"为行动支持的地理课堂。  相似文献   

18.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针对该课程中概念多、内容抽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特点,结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思维可视化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中,按照基本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将课堂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为了提高各个阶段的效果,将思维可视化贯穿其中,让枯燥的、被动的教与学的过程变成有趣的、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教与学.  相似文献   

19.
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信息技术学科可视化教学创造了条件.以微课为基础的微平台搭建,顺应初中生认知和学习特点,将精炼且有深度的学科知识融入微课,突出重点,图文并茂,能够让信息技术教学更具可视化,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思政课作为高校育人的主阵地,与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深度融合,可以为高校思政课带来奇妙的教学效果,持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思政课教学功能的拓展和教学效能的提升。同时,思维可视化工具尤其强调教学双方的共同参与,因此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教育者,都是这一深度融合策略的主要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