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趣味教育"的概念是梁启超第一个在中国提出的。在梁启超的《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一文中,有这样的话:"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两个答案表明了梁启超的人生信仰与人生观,那就是"趣味"。由此可见,对梁启超思想的了解与把握,"趣味"是关键。你的课有趣有味道,孩子们就愿意听,喜欢听。我想,在小学课程中,该如何做  相似文献   

2.
<正>"摆桨迎风成公去,渡尽汹涌上岸来",摆渡意为陪伴同行,在劈风斩浪中勇往前行,直达成功的彼岸。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带着期待上路的,摆渡就是寻找自己、发现自己、成全彼此的过程,是自我摆渡、相互摆渡、超越摆渡的过程。教育就是摆渡。摆渡意味着不断去寻觅教育的未来、追求教育的理想、实现教育的  相似文献   

3.
<正>一、朱自清的人格教育观1924年10月16日,朱自清先生在《春晖》上发表杂感《教育的信仰》,文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价值是在培养健全的人格。"所谓"健全的人格",在朱自清看来,就是"‘为学’与‘做人’,应当并重,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但是当时一些教育者"却因为求功利的缘故,太重视学业这一面了,便忽略了那一面;于是便成了跛的教育了","跛的教育是  相似文献   

4.
广西教育学院潘启富教授推出了创新之作——《元点上的思考》,副标题是"写给公众和家长的教育学"。此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什么要写这本特别的教育学?作者的理由是:"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作为‘利益相关人’,他们有权参与;教育服务是一种‘特殊商品’,作为‘消费者’,他们有‘知情权’。他们不仅仅是要‘看热闹’,还要‘看门道’。时下教育学的专著  相似文献   

5.
观点     
正《求是》高校要成为信仰播种机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精神上不缺"钙",不仅是对现有党员干部的要求,也应该是对党的后备军的必然要求。青年是党的未来,青年中孕育着党的新鲜血液,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事关党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对于宣传当代中国核心意识形态具有重大作用。基于这一重大关系,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树立主阵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何以能、怎么能"这一逻辑思路,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信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信心"。总之,正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念、信仰、信心等三大核心问题的探寻和剖析,不但为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作用指明方向,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7.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 ,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 ,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因此 ,教《摆渡》一文 ,我围绕“人们对最宝贵的东西的不同观点和态度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感悟‘摆渡’和‘彼岸’在文中的含义变化 ,领悟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这一教学目标 ,把人文精神灌注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中 ,让学生不拘泥于篇章词句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深入理解作者对社会、人生、文学的概括和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提高思想认识 ,陶冶道德情操 ,培养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近日读了王栋生老师的《我主张"静养式阅读"》(《人民教育》2012年第2期),文中所言所感无不是我们耳闻目睹司空见惯的现象,读后反复咀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文中谈道:"学校是传道授业之所,教师本是读书人,学校教育的常态,是让学生跟着读书人在一起学习,而不是传授‘考试学’,带领学生‘模拟’、‘预测’、‘课课练’。"王老师字  相似文献   

9.
<正>《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依循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势,2020年修订版《政治生活》以及新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均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部分的正文编入以"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为基本内容的"三个离不开"思想。作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理念,"三个离不开"思想强调全国各族人民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睦相处、和衷共济、  相似文献   

10.
杨帆 《辽宁教育》2012,(14):14-15
2012年4月6日,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教育科学"版发表文章《高中的衔接与选择路在何方——由英国大学预科教育反思我国高中教育定位问题》。文章指出,"高中教育中的衔接应是实现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高中要‘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等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文章提到,在英国大学预科教育已经成为中等教育的重  相似文献   

11.
“对中学生作文竞赛.必须坚持‘打假’,千万不能使‘百度’成为学生抄袭的‘摆渡'”.这是在2008年上海中学生作文写作现状研讨会上,与会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等一批语文教学专家的强烈呼吁。前不久,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中文自修》等举办了“新纪元杯”第21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首次有近13万篇征文通过网络上传。这种新型传送方式,  相似文献   

12.
李家成 《中国德育》2014,(19):58-59
正2月28日,《光明日报》刊发了《北京十一学校改革记》。笔者当时边读边想:改得真像国外的学校啊!9月2日,《光明日报》又刊发了黄全愈的《从走课制里"走"出什么?》一文。作为海外华人学者,黄教授"惊讶"于中国无"走课"概念而只有"走班"概念,认为:"所谓‘走班’还是跳不出传统‘班级’的概念。其实,要走的是‘课’,要跳出的是‘班’。"他看重的美国的模式是怎样的呢?"一下课,学生们匆匆忙忙赶到  相似文献   

13.
《教育》2014,(35)
正陶行知先生在《整个的校长》一文中指出:"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对此,山西省忻州市七一路小学校长张书宸一以贯之地用心去做"整个的校长",致力于打造幸福的教育。做"整个的校长",让师生幸福张书宸校长说:"做‘整个的校长’,就是要让师生幸福。就是要让教师真切感受到‘我工作,我幸福’,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就是要让学生从内心体验到‘我乐学,我会学’,享受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相似文献   

14.
针对幼儿艺术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曾明确提出我们"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再度强调要"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然而受传统幼教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实践中我们在幼儿美术作品评价上偏离了教育指导的要求,值得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教师节发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的讲话文章指出:"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他在文章中三次提到陶行知先生关于教书育人的名言,这对教书育人者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极大的鼓舞。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育出什么样的人是目的重  相似文献   

16.
<正>《教师教育研究》(原《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为全国性教育科学学术刊物,于1989年创办,于2003年11月更为现名,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任主编。《教师教育研究》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教师教育研究》全方位地研究探讨教师教育领域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我曾经听过一个初中语文老师的公开课。课讲得不错,但她讲到一个人要有志气时,板书出一句名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有学生提问:"‘子罕’是什么意思?为何写了‘论语’还要写‘子罕’呢?"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论语’是书名,‘子罕’是孔子的学生名。孔子有很多贤弟子都带‘子’字,如子路、子贡、子张、子游等等。‘子罕’也是《论语》这部书中的一个章节,所以这样标示。"  相似文献   

18.
徐秀英 《辅导员》2012,(9):24-25
解读文本,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语文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老师的教学有着特殊的决策意义。因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样教’服务于‘教什么’,‘怎么教"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笔者认为,"怎么教"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什么"。也就是说,老师对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相长"一词出自先秦经典教育著作《礼记·学记》,我们通常将其读为"iào xué xiān g zhǎng".对于"教学相长"一词,目前的理解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将其纳入教学原则的范畴,将其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相互促进",如,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就将其作为教学原则来解释,认为这一原则"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关系"[1];王炳照等人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也将其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指出"‘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2].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诗词大会》已繁华落幕,对广大观众热爱古诗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带来对诗词教学的启发远不止于此。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陆扬说"人文教育的特征是厚积薄发,期待《中国诗词大会》这类节目,多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唤起的‘诗心’,引导‘诗教’的勃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