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品概况】《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记载张猛龙兴办教育的事迹。北魏碑刻。楷书。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24行,行46字。碑石在山东曲阜孔庙。【观典赏析】《张猛龙碑》是魏碑方圆兼备的代表,方笔为主,兼施圆笔,是北魏碑刻的代表作,几乎通过字字制"险"、字字化"险"来生动艺术效果,被誉为"魏碑第一"。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如横、  相似文献   

2.
《张猛龙碑》碑身连碑额高2.26米(不含碑座),宽0.90-0.92米(下宽上窄),厚0.24米。碑额3行12字;碑阳共26行,其中正文22行,行46字,题名及时间4行;碑阴题名12列。根据碑文,张猛龙字应为神冏或神囧,南阳白水是张猛龙的郡望。补正已识出的6个失当之字,识认出未识认的字中的26个字。  相似文献   

3.
李春宜 《考试周刊》2007,(41):148-149
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梁启超,在戊戌变法运动流产后,时常抽余暇"驰情柔翰,遍临群碑",替黄遵宪书写《人境庐诗序》,临写《张猛龙碑》,学习隶书,题跋金石碑版拓本三四十件,并提出"各种美术之中,以写字为最高"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唐书本传》记载:“询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犊所传,人以为法.”《述书赋》说欧阳询出自三公,即指北齐三公郎中刘珉.从而可知他早期学二王的书体,后来又参照六朝北派碑刻之余韵,同时吸取了当时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笔力遒劲、结构险中求稳,法度森严的独特风格.因此,其书体既有王羲之书体的娟秀静雅,点画遒美,又有北碑的劲健雄俊,险劲庄严,结构精绝,变化多端的特点,这从《九成宫》与《张猛龙碑》的比较中即可得知一二.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6月下旬,以北京师范大学倪文东教授为首的"齐鲁之行、访碑游学"艺术考察队,对山东境内的主要碑刻书法和相关文化遗迹进行系统考察研究。他们登泰山,看《经石峪金刚经》,品泰山历史文化;看岱庙,访《张迁碑》《衡方碑》,体会汉碑之雄强;走曲阜,观《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张猛龙碑》,体悟汉魏书法石刻之博大精深;到济南,看山东博物馆,赏大明湖之美景;去济宁,品博物馆汉碑,看汉墓石刻,观水牛山摩崖;赴邹城,看博物馆,观四山摩崖刻经。从本期开始,本刊将以连载的形式呈现艺术考察队在访碑游学过程中的见闻与思考,敬请各位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6.
正《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刻,清光绪年间于河北景县出土,一说宣统元年(1909年)于山东德州出土。今藏于山东博物馆。志石高85厘米,宽84厘米。魏楷书,33行,行31字。志阴字稍大,14行,行4至10字不等。志文书法欹侧峭劲,前人认为其字与《张猛龙碑》极为相似,且兼有《司马景和妻孟敬训墓志》之纵逸。  相似文献   

7.
第四讲:方笔与圆笔 在风格多样、规模宏大的魏碑体系中,其基本用笔方式不外方、圆两种.康有为《广义舟双楫》:"书法之妙,全在用笔.该举其要,尽在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总体来说,魏碑作品中以方笔为主者居多,如《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元怀墓志》、《鞠彦云墓志》等.因此,方笔的训练是魏碑学习的重中之重,须下大工夫.方笔虽重要,但并非唯方笔是求.魏碑中又有主用圆笔的作品,如《郑文公碑》、《石门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等;还有方圆并用的作品,如《张玄墓志》、《崔敬邕墓志》、《元略墓志》等.故于圆笔学习,亦须用心.  相似文献   

8.
第六讲:斜画紧结平画宽结 斜画紧结与平画宽结,是沙孟海总结出的两种北碑结字的模式.斜画紧结的构字规则,主要体现在“斜”、“紧”二字上,字势左低右高、内收外放,呈现出舒展放逸的审美特征.与之相对应的横画宽结构字模式,则字势平和,追求宽和肃穆、雍容虚静之美. 先谈斜画紧结.其结字特点是: 一、横画左低右高,呈右上倾斜之势.如《张猛龙碑》之“每”、“盡(尽)”字,《石门铭》之“載(载)”字等.  相似文献   

9.
<正>【作品概况】《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亦称《温彦博碑》。唐岑文本撰文,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立。欧阳询楷书。全碑36行,行77字。原碑在宋代已残。有北宋及之后传世拓本数种。【观典赏析】此碑为欧阳询晚年作品,属于标准的唐初正书格调。结体严谨匀整,书法平正清穆,  相似文献   

10.
正【概述】《孔宙碑》,全称《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七月立。碑高241厘米,宽132厘米。碑文隶书15行,行满28字,首行为"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铭"。(见图1)《孔宙碑》是为颂扬孔子十九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政绩而立。碑阴刻立碑关系者姓名。此碑一直立在曲阜孔林内的孔宙墓前,清乾隆年间移至孔庙内。现存曲阜市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  相似文献   

11.
"谀墓"者,即撰碑者为迎合死者亲属称美死者的心理需求,在为死者撰饰终之文,刊述死者生前操行、德履时多夸大、溢美之辞。清顾炎武于《日知录》卷十九《作文润笔》条中有言蔡邕谀墓。蔡邕是否谀墓,本文从其具体碑作、撰碑的历史背景及人们赋予墓碑文的功用等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2.
正《李元靖碑》,又称《广陵李君碑》《李含光碑》,全称《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碑铭并序》,正书,颜真卿书。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刻。碑石原在江苏茅山句容县玉晨观,高333厘米,宽108厘米,厚34厘米,四面刻,前后各19行,两侧各4行,行29字。宋绍兴七年(1137年)五月十四日,碑被大风折断,后由沈作舟重立。明嘉靖三年(1524年)又遭雷火,碑毁为碎砾,至晚清,残石仅存数片。李元靖为颜真  相似文献   

13.
<正>《李思训碑》,唐碑刻,又称《云麾将军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全称为《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唐开元八年(720年)六月刻立。碑为竖方形,高约400厘米,为唐碑中之巨制。李邕撰文并书,行书,30行,行70字。碑现存陕西蒲城县西7公里的麦田中。碑下截已漫漶不清,上截亦布满石花。碑文内容为李邕为  相似文献   

14.
正【概述】《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刻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碑高228厘米,宽96厘米。无碑额。碑文隶书10行,每行约20字不等。(见图5)《祀三公山碑》,记述了常山相冯君建庙设坛祭祀三公山为民祈福之事。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元氏县令关西王治岐"得此刻在城外野坡"。现存河北省元氏县封龙山下。《祀三公山碑》,对后世影响较大,赵之谦、邓石如、齐白石  相似文献   

15.
《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研究古代文明,研究历史,都离不开研究历史人物。在我们这样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谱写历史篇章的人物数以千万计。要较快地查找有关历史人物的年里碑传,姜亮夫编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是一部较好的工具书。碑传是将死者的姓名、籍贯和生平刻在石碑上,放在墓中(墓志),或立在墓前(墓表、神道碑)。可作为人物传记资料补史书之不足。同时也是墓葬断代的确证。《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的原名,是一九三五年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总表》印行后,发现里面有许多错误,而且缺略甚多。经过作者二十年的订正错误,补充脱略,删汰芜杂,新增材料,于一九五九年由中华书局重新出版,改名为《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综表》集钱大听《疑年录》,吴修《续疑年录》,钱椒《补疑年录》,陆心源《三绩疑年录》,张呜珂《疑年  相似文献   

16.
正朴厚古茂《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清乾隆戊戌年(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县城南70里的杨旗田(今麒麟区越州镇)。清咸丰二年(1852年)移置曲靖城内,现存云南曲靖一中爨园内爨碑亭。碑首为半椭圆,整碑呈长方形,高1.83  相似文献   

17.
正王行满书《圣教序》,全称《王行满书圣教序并记》,又名《招提寺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序,唐高宗李治撰记,王行满书,沈道元刻于河南偃师县招提寺。唐显庆二年(657年)十二月五日刻。在河南偃师县,清乾隆二十五年移县学。楷书,28行,行56字。额篆书,两行共8字,阳文。碑上半部多漫漶,下半尚清晰。此碑书法易方为圆,渐归自然,当在韩仲良碑》之上。有明拓本,第2行首载字上,"覆"字完好,2行穷其下,"数、然"完好。拓本较近少损60余字,陈本北京市文管会。王行满《周护碑》,唐显庆  相似文献   

18.
正【概述】《孔谦碑》,又名《孔谦碣》《孔德让碑》,东汉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七月立。此碑系宋代欧阳修在孔林孔谦墓前发现,现存山东省曲阜市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孔谦碑》碑髙83厘米,宽53厘米。碑顶圆形,无碑额,有穿,有晕发于穿中。(见图1)碑文隶书8行,每行10字,记述了孔子第二十代孙、泰山都尉孔宙第六子孔谦短暂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著名书法家滕西奇先生,真革隶篆行皆擅,其中尤钟情于隶书,其书斋取名为“师汉堂”,足见其对汉隶的痴情。滕先生的隶书熔百家为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他的隶书以《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等名碑之精髓为宗,以清隶为用,以今人钱君幻、孙其峰等先生的隶书为辅,以汉简、牍、帛为助,以篆、章草为性情,写出了他自家向貌:端庄严整,朴厚占‘拙,  相似文献   

20.
清何人麟《草书杜诗九首》,碑高40厘米,宽574厘米,诗文100行,满行7字,字径多在五六厘米,个别达12厘米,书体大草,镌刻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石刻现镶嵌于岱庙汉柏亭下的台基南侧,系泰安知府绵州(今四川省绵阳)何人麟书. 岱庙碑廊还有一通何人麟书写的杜甫《望岳》诗,碑高220厘米,宽88厘米,厚27厘米;诗文10行,满行11字,字径10厘米左右,草书体.该碑书风与《草书杜诗九首》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