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骨”是六朝书论的核心范畴,多指对书法笔力的要求。六朝书论中“骨”论的美学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书法艺术美的根本在于力美。六朝书论中“骨”论的兴盛,缘于汉末魏晋人物品评的风习,也缘于六朝文艺批评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数学方法一直为书论家和书法家们所沿用,它表现在点线,架构和章法,意趣的理论,艺术实践与数学的各个方面,字发源于符号,大篆(含甲骨)和草书(含行书)是圆形书法,其他书体是方形书法。  相似文献   

3.
赵秉文书法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秉是金代名的书法家、理论家。长期以来,由于正统观念的桎梏,对于金代书法的研究不够深入,甚至对其评价有失公允。因而,在中国书法史上,赵秉的名字,或是片言支语,或是轻描淡写,这与事实上赵氏在书法及书论方面的成就是不相符的。本拾零考全,从家世、历官、书法、书论、艺术主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人们对赵秉以及金代书法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线条艺术,对汉字结构的正确把握是体现书法"形美"的决定性因素。鉴于此,运用古人的书论作为理论支撑,对楷书字形结构的特点与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对书写时发现的共性问题与难点问题,运用分解与融合训练策略集中指导,从而培养学生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能力,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在书写中体会汉字之美。  相似文献   

5.
云南师范大学刘正强教授所著《书法艺术漫话》一书,1994年在台湾业强出版社问世。该书除序跋外,共34题,全面地阐述了中国书法这一门古老艺术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它的审美特征。该书的序言部分概括地介绍了中国书体的演变是一个由实用到审美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的独特性和书写工具的独特性分不开;中国书法是以美化汉字为目的的一种抽象的造形艺术;中国书法的审美价值和书法鉴赏中的意象审美有关。该书是将书论审美与普及相结合独辟蹊径的好书。由于作者是著名的文学教授和书法家,在书论中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王僧虔,南朝齐书法家,也是书法理论家。他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书法美学方面的建树。王僧虔的书论很多,现存书论有《论书》、《笔意赞》、《书赋》。文中提出了天然与工夫、笔力与媚好、形质与神采、情与思等赋于独到见解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唐代书法家李邕的郡望是江夏。两晋后期,江夏李氏逐渐成为当时江夏地区非常有影响的士族家族。通过与河东卫氏家族和琊王氏家族之间的交往,他们在书法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不仅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也得到后世书论家的赞誉。江夏李氏在书法文化领域的文化积淀毫无疑问会影响这个家族的后裔,因此,李邕在书法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与其家族的书法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徐渭《玄抄类摘序说》进行解析 :一、由于明朝整个时代的文化心理与社会文艺心态扭曲变形造成了明朝书坛日趋萎靡的书风 ,针对这个书法历史现状 ,徐渭提出此论。二、对徐渭书论中提出的雷太简“江声中笔法何从来哉”进行剖析 ,解释徐渭书论中所指出“悟”和“书神为最”与我国哲学的关系。三、从书法论著的发展史角度来分析“心为上 ,书神为最”这个书法论点 ,以及徐渭《玄抄类摘序说》的学术意义 ,阐述笔者所理解的书法本质、书法精神境界、审美境界和书法视觉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武蕾 《文教资料》2012,(14):146-148
清代的科举考试要求士子们写出合乎规范的"馆阁体"书法。这种规定直接影响了清代书法基础教育,使书法教学的技术层面和观念层面都有较为规范严格的标准。大量的清代书法论著涉及书法教育的内容,整理这些书论并加以分析归纳,可以发现清代书法基础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普遍观念。这些方法和观念,对当下的书法教育,尤其是书法启蒙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徐渭《玄抄类摘序说》进行解析:一、由于明朝整个时代的文化心理与社会文艺心态扭曲变形造成了明朝书坛日趋萎靡的书风,针对这个书法历史现状,徐渭提出此论。二、对徐渭书论中提出的雷太简“江声中笔法何从来哉”进行剖析,解释徐渭书论中所指出“悟”和“书神为最”与我国哲学的关系。三、从书法论著的发展史角度来分析“心为上,书神为最”这个书法论点,以及徐渭《玄抄类搞序说》的学术意义,阐述笔者所理解的书法本质,书法精神境界、审美境界和书法视觉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约象立名”和“书如其人”的书法心理思想研究朱晓玲一、“约象立名”的酝酿心理思想为语言寻找一种表达意蕴的图象形式,这是中国思维方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①1、书法中的酝酿从历代书论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的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拟书法中的论述。可见书法的形成历经了...  相似文献   

12.
学习书法如何执笔是初学者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历代书论中有关论述颇多,然而大多都有使问题复杂化、形式化的倾向。而书法初学者如果拘泥于这些基本  相似文献   

13.
两宋之际,佛教盛行,书法上倡导"尚意"书风。苏轼则是士大夫中关注禅宗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倡导"尚意"书风的代表。探讨苏轼书论与书法艺术中,以书做佛事,书如其人,超尘脱俗,与心俱化的追求境界,从而看出苏轼书法之"意"的渊源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其中佛家思想对其影响尤为重要,使得其书法作品深具禅意,成为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4.
正作者邓宝剑文艺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致力于美学和书法史论的研究,著有《玄理与书道——一种对魏晋南北朝书法与书论的解读》。自幼习书,于楷、  相似文献   

15.
徐浩作为唐代的一名书法家,尤其对唐代楷书的贡献突出。他以自己的书法理论指导自己的创作,从而也夯实了自己的理论。本文专注于从他的书学思想出发,从三个方面:书法源流、书法之法、书法之境来集中探讨他的存世书论《书法论》所蕴藉的书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明代书法家项穆,把书法鉴赏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耳鉴、目鉴、心鉴,并对三鉴范围分别作了界定,提出了批评。这在古典书论中是不可多得的。但由于历史的局限,项穆对三鉴的划分是含糊不清的,持论亦失之偏颇。本文对项氏的论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以期有助于当今书法鉴赏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书法教育进入空前的盛世时期,大学里的书法专业教育科研已是硕果累累。近年,中小学书法进课堂逐渐落实,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教育教学研究也日趋红火,专家们的呼吁、一线教师的诉求,不断地促进对书法教育科研的重视、实践和发展。然而,书法教育的全面实施只有几年,即使相关机构、人员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不少教师还是对书法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无从下手。书法教师还需从专业的角度提升素质,广泛阅读历代书论、勤练习书法技法、厚积累课堂教学、多交流教育经验,寻找收集有益书法教育科研的内容、方法,从而让书法教育得到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势",是中国古代书论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论书以势为先。通过对历代书论中"势"的梳理可以看出"势"主要是指法度、力度、速度、趋向。"势"在中国古代书法中不仅表现在用笔中、结字中,也表现在书法审美欣赏之中。考察"书势"、"笔势"、"形势""体势"在书法中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研究、探索中国书法文化。书法家要创作出得"势"的作品,必须要理解和掌握"势"的概念,书写者要注重字形之外的神韵、骨力等笔势方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兴碑     
在金石学与篆隶书艺复兴的历史境遇下,阮元适时提出"南北书派论",从中原书风的分派与流变揭示了南北书风不同的成因及特征等,形成了客观、公允的书法艺术史观,在观念上动摇了"二王"独尊的书法传统,为清代"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包世臣对"碑派"书法的阐扬,深化了书坛尊碑的意识。在康有为的总结与建构下,形成了书法载体的"碑学—帖学"论,旗帜鲜明的"尊碑卑唐",从而使得碑派书法大盛于书坛。  相似文献   

20.
王铎的书法,影响了近三百年来的书坛走向,是古代经典书法的重镇。学习王铎书法,应从占有资料、循序渐进、溯源羲献、参以书论、分析影响五个方面入手,按照三重境界的顺序,进行系统的训练;王铎诗稿墨迹已经进入化境,达到无意乃佳的境界,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是值得学习的良好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