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读     
<正>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贤哲之书温醇,俊雄之书沈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清·刘熙载——书如其人这个命题由来久矣,其影响可谓广泛而深远,而对此命题阐释的最为深刻与简净的当属清代刘熙载。"书者,如也。"这个命题本是东汉文字学家许慎针对文字学而提出的命题。刘熙载从书法的角度丰富了这个命题的内涵,并进一步阐释了  相似文献   

2.
会意,六书之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许慎《说文解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比,系两个事物(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者的意向。如"休"字,由"人"和"木"合成,表示人在树旁休息;"看"字,由"手"和"目"合成,表示手放在目上方,好挡住光线望。  相似文献   

3.
"部首"首创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在部首发展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在历代汉字字典中均有体现,如部首数量的演变、定部原则的演变等。汉字字典部首的演变是一个历时变化的过程,它表现出的是汉字形体本身的演变与简化,以及不同时期对汉字研究方向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马叙伦从"<说文>学"和"六书"说出发考察中国文字,"六书二系"说是他的理论核心;他通过实践分析认为俗字不合"六书","六书"理论适用于金石刻辞文字;并吸收新材料新方法研究"六书",阐释许慎的文字学思想.马氏的文字学思想固守传统,相对保守,但保守之中也表现出进步性,如"三书说"和语源学的思想对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东汉时期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他倾尽毕生精力,致力于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其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汉语文字学经典之作,使汉字的形、音、义得到规范和统一,是汉字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书之一,被誉为"千古一书""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许慎被时人和后世尊为"五经无双许叔重""字圣""字学宗师""辞书鼻祖""文化宗师",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汉字书千年,文脉永流传。历代学人对许慎和《说文解字》研究不辍,并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称"说文学",又称"许学"。许慎的著作和他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从而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许慎文化。  相似文献   

6.
"磨"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谓之"研也"。"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中国人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好事多磨",认为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相似文献   

7.
"磨"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谓之"研也"。"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中国人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好事多磨",认为成大事者"必先苦  相似文献   

8.
"磨"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谓之"研也"。"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中国人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好事多磨",认为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只要有勤奋成才的明确意识和坚定决心,长期坚持不懈定  相似文献   

9.
要解释"鼻祖"的来历,首先还得从"鼻"字说起。"鼻"字的本字为"自"字。许慎《说文》一书中说:"自,鼻也,象鼻形。"也就是说,"自"是一个象形字,其本义就是指鼻子。由于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经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故"自"的  相似文献   

10.
许慎文化不仅包括许慎其人、其书及以许慎墓为依托建立的景区,更包含许慎精神、说文解字学及汉字文化等深层文化要素。文章就此几方面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探索许慎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让许慎文化场景化、具象化、大众化、社会化、国际化、产业化,把许慎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相似文献   

11.
孙琴 《现代语文》2008,(3):108-109
拼,原写作"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拊手也."段玉裁注:"言拊手者,谓两手相(拍)也.""孟康曰手搏为拚,此则谓两人手相搏也."根据前人的解释,现代汉语的"拼"分化出两种意思.由"手相搏"引申出"不顾一切地干"的意思,也就是"拼搏"之义,如拼命、拼刺、拼杀等.由"两手相栖"引申出"合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拼合"之义,如拼音、拼装、拼盘等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图书的历史久远、丰富,从殷商时代的甲骨书算起,到现在长达三千四、五百年,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图书”一词的含义刘国钧教授在《中国书的故事》中解释说:“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知识、表达思想并制成卷册的著作物”。我们也可以说,图书是知识的载体,是有意识地传播知识的工具。在我国古籍中早有“书”的名称。如殷周之际的《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春秋时的《左传·昭公六年》说:“叔向使诏子产书”。战国时的《周礼·地官大司徒》篇说:“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时的《史记·礼书》司马贞索隐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  相似文献   

13.
<正>汉字“六书”之说肇于汉代,而述之最详者为东汉许慎。许氏不只在《说文解字·叙》中列叙了六书细目的义例,还在《说文解字》正文中以六书理论为指导对汉字的形体、意义、声读进行了辨析,这在汉字研究史上是具有开创性的贡献的。 许慎以后直到南店宋初,传述六书不乏其人,其著名者西晋有卫恒,北魏有江式,  相似文献   

14.
与磨为伍     
<正>"磨"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谓之"研也"。"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中国人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好事多磨",认为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只  相似文献   

15.
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东汉时期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他倾尽毕生精力,致力于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其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汉语文字学经典之作,使汉字的形、音、义得到规范和统一,是汉字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书之一,被誉为"千古一书""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许慎被时人和后世尊为"五经无双许叔重""字圣""字学宗师""辞书鼻祖""文化宗师",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汉字书千年,文脉永流传。  相似文献   

16.
东汉许慎编纂《说文解字》,提出玉有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仁:玉质地细腻,光泽滋润,柔和如脂,颜色均一。体现了宽厚、博学、仁爱的君子之风。  相似文献   

17.
文字作品构成的途径有二:一为先"口出"后"笔书",如古史官所谓"记言"以构成书面文字作品,"口出"有时将经历一个较长间隔才得以"笔书";二为直接构成"笔书",并非对"口出"的记录所成。《尚书》作为记言的古史,多为对"口出"者的记录,但亦有当时就为"笔书"者,此即《尚书》中标明为"书"者,一是先"笔书"后"口出"者,如祝文、命龟之辞、命文(诏命);二是典、占兆书、占兆纪录、簿册文、刑书之类的单纯"笔书"。这些"笔书"即"文笔之辨"意味的最早的"笔"体。这些"笔书"之类文字,具有契约性、公家公用性的特点。对最早一批"笔书"之类书面文字的探索,具有"文笔之辨"溯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许慎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藏”──《说文解字》的作者①,他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关于许慎的生平,比较详细点的记载只有《后汉书》卷一百九下《儒林·许慎传》,但仅有八十五字②,生卒年皆不详。其他的一些材料,如许慎子冲《上说文解字表》,《后汉书》卷一百十六《西南夷·夜郎传》,《太平御览》卷二百六十四引《汝南先贤传》等,也偶或涉及,但叙述都很简略。清代学者严可均,根据上述材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对许慎生平事迹进行了考证,写成了《许君事迹考》一文。严可均认为许慎“盖生于(东汉)明帝朝”。其主…  相似文献   

19.
郢书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而非书意也。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民族是个重视德育的民族,关于"德"的作用,我们的祖先有着形象而深刻的论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之句。《大学》中曰"德者本也"。《礼记》中有"德者,得也"之说。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有一句名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明朝洪应明编的《菜根谭》中写道:"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许慎撰写的我国第一部大字典《说文解字》中对"德"的解释为"升也"。现代著名德育专家朱晓蔓教授说:"德育并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规范约束,而且是对个体生活的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