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校教师参与大学治理是指,作为重要利益主体之一的高校教师以平等自由的身份,通过对话、辩论、协商、咨询与审议等方式参与大学决策以实现自身心理目标的过程。调研发现,高校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高校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动机强烈,但实际参与行为并不常见;高校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领域扩大,但有效治理边界过于模糊;高校重视教师参与治理的制度供给,但忽视对教师自身因素的激发;高校重视教师参与治理程序的呈现,但忽视教师参与治理的效能的评价;高校重视教师传统的参与治理的途径方式的运用,但忽视现代治理技术的推广。这些困境主要是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教师参与治理的理念存在误区、教师参与治理的文化环境缺失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要想解决高校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困境,需要营造健康的参与治理文化,优化教师参与治理的制度,健全教师参与治理的运行机制,加强教师参与治理的效能的评价,强化参与治理新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大学治理结构下,社会主体能动性的产生既取决于“有为的政府”“自主的大学”以及“参与的社会”共同作用下所创设的能动空间,也取决于治理方式变革和治理权力重新配置所创设的运行空间。社会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参与广度、程度和频度等三个维度。社会主体在治理结构统领下既有积极的能动性,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我国大学治理结构下,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受到自身角色定位的限制、政府的限定以及大学自身接纳的限度。对社会参与大学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以及何以限为的阐释,揭示出社会主体能在多大范围、多强程度上参与大学治理背后的深层逻辑是治理结构和治理主体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社会是大学重要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是参与大学治理的重要力量;社会参与大学治理有利于大学完善外部治理结构、完成高等教育使命、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理事会的职能定位与社会参与大学治理机制的要求、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内容相契合,理应成为大学治理社会参与的平台与途径;理事会成员承担规定的义务并应当享有合理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5.
大学的每一次变革表明大学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而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和大学的新型关系中,社会资源参与大学治理是评价大学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体现了大学治理的新内涵,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从产学研合作、大学董事会、大学联盟和中介组织的评估等方面分析中国大学治理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和借鉴国际大学治理社会参与的经验,可望构建社会参与高校治理的路径:高等学校积极吸取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加强与行业产业的紧密联系等。  相似文献   

6.
学生参与既是大学治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制度安排,也是大学治理的基本内容。现代化治理的时代观照、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校管理的改革现实、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大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宏观背景。摒弃对西方大学治理的崇拜和迷误,确立学生参与理念、完善治理的制度供给、优化内部治理的权力结构、遵循适度有序的参与原则是中国语境下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7.
高校治理中社会参与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力量的发展壮大,社会作为利益相关者之一参与高校治理的利益诉求日趋强烈,但由于传统观念制约、经济条件限制、参与制度缺失等诸多因素,社会组织参与高校治理还面临着参与志愿失灵、参与权利弱化、参与体系不完备、参与力度不够的困境。因此,我们必须从强化社会参与意识、政府适当的介入和扶持、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以及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等方面强化高校治理中的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治理中强调社会参与,既符合高等教育改革下高校的发展需要,也是构建高校、社会、政府三者新型关系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治理中社会参与的现状及困境,进一步探究困境产生的原因,论述了高校治理中社会参与的必要性,提出了解决社会参与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内容,社会参与大学治理是大学与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关系向度。基于市民社会理论的政府——市场——社会——大学的四分结构是研究大学治理社会参与问题的分析框架。四分框架下,"社会"范畴的利益相关者组成要素的划分是清晰界定大学治理社会参与概念的基础。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是衡量和评测大学治理社会参与实际水平和质量的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0.
大学教师是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骨干力量。但在实践中,还面临着大学教师对协同创新理念的认识有待提高、参与协同创新的人才素质还需提升、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高校与其他协同创新主体间未形成真正合力等困境。改进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正确认识协同创新,营造协同创新氛围;完善管理环境,提升协同创新人才素质;改善制度环境,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健全组织环境,搭建社会参与平台等路径,来促进大学教师参与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的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鼓励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以黑龙江省23所高校大学章程为样本,从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范围、渠道、方式、激励和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文本分析,发现高校大学章程中学生参与大学治理存在“大学章程制定缺乏学生实际参与”“大学章程话语表述同质性较强且模糊不清”“学生参与治理的制度机制供给不足”“学生参与治理的权力异化”等问题。应从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完善治理机制、转变学生治理观念、构建多元治理主体格局等四个方面应对学生参与大学治理存在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大学治理与传统自上而下的大学管理不同,其涉及到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权力配置。教师参与大学治理是高校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内生力。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是实现大学治理高效化与科学化的保障、是提升高校组织氛围的诉求、是教师自我实现与专业化的需要。当前在现代大学治理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诸如多元主体理念误区、权力失衡导致的教师参与大学治理层次与深度较弱、制度权力中教师参与治理的弱化等问题。在未来大学治理的发展中,应该通过在治理背景下提升教师参与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科学定位权力,通过协调结构的设置实现学术与行政权力互动等方面的建设来实现现代大学治理向良性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15.
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社会参与大学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丰富的内涵意蕴。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基本特征是:参与宗旨的正当性、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参与愿景的“善治”性。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追求大学外部“善治”愿景、促使大学治理分权化、破除大学治理有限理性。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限度主要体现在不能干扰高校办学的政治性、不能妨碍高校办学的自主性、不能损害高校的利益及声誉。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革命不仅改变我们的生活,还变革社会治理方式。基于大数据的职业教育"循数治理"也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方向。在阐释大数据在职业教育治理中的功能作用的基础上,从体制壁垒、信息孤岛、数据依赖、人才匮乏等角度分析职业教育"循数治理"的现实困境,并从培育治理理念、构筑治理基础、优化治理环境、创新治理模式、整合治理人才等方面提出职业教育"循数治理"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增强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和实务镜鉴。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理论、问题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治理,强调多元参与、理性协商、建设性解决社会问题,是一个不断建构和积累友好、尊重、包容、信任等积极元素的过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既是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也是政社合作的内在要求,它通过发挥动员社会资源、提供社会服务、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等作用,不断提升社会整体的参与性、自主性和创新力,为不断发展的社会提供个性化、人性化和多元化的公益产品与服务。伴随全国各地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社会组织日益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但也在政府、社会组织、合作机制等层面存在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组织支持、监管体系不健全,社会组织专业化职业化低、公信力不足、自治性弱、政府依赖性强、筹资渠道单一,政府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与企业、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等诸多问题,需要从政府、社会组织及合作机制三个层面入手,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政社分开、完善社会组织支持、监管体系,不断提升社会组织专业化职业化程度、组织自主性和多渠道动员资源能力,以及加快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媒体、公众等多元主体协作平台与共治机制。  相似文献   

18.
纵观我国德育政策的发展历程,不仅蕴含德育治理格局的脉络演变,也为不同时期治理可行性的历史定位提供了政策逻辑.然而,当前极端功利主义仍未"祛魅"、社会工具价值取向依旧弥漫、信息技术的事本主义日益昭显,加剧了新时期德育治理的生存乱象:政府与市场协同治理的失衡、德育治理的"内卷化"陷阱和"伪生态"现象.严重威胁德育场域的治理...  相似文献   

19.
面向现代化审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于因时而变、因势而动,探索可将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的治理模式。普及化时代的持续推进对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工具等方面提出了变革诉求。当前面临着治理理念功利化、治理主体单一化、治理内容复杂化、治理工具科层化等现实困境。展望未来,应在转变治理理念、优化治理网络、注重治理试验、推进数字治理等方面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20.
基层社会治理是整体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是人民幸福保障、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战略实施等层面的重要环节。制约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的因素可以从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意识与能力、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社会治理体系机制保障等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结合习近平法治社会建设理论,从强化基层党建、完善法治体系、创新治理方式、健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及强化人才队伍保障性建设等角度入手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坚持人民中心,切实维护人民权益,为全面推动法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