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动人口是当今中国的重要社会群体。由于其"人在场景"发生变化,该群体自然会面临生存质量、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困境,并因此表现出某种"权能不足"状态。从社会工作视角审视,这种状态有个人原因,也有"场景"原因。"增能"是应对流动人口权能不足的重要社会工作策略,涉及个人、人际、政治等多个层面;"治理"是中国的新近国家战略,主体多元平等是其基础品性;整合两者品性可以提炼出"治理型增能"的基本架构。在流动人口的治理型增能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个人层面、人际层面和政治层面融汇治理理念,协助相关各方平等互动进而协作共进。领悟"多元角色",体现"液体角色",则是社会工作者参与流动人口治理型增能应有的专业智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是在《北京市基础教育公平满意度指数》课题基础上,对其中流动人口对城市教育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所做的更深入的质性探究结果。当下,在以公立学校为整群抽样对象的相关研究中,不能简单将人口学变量中非北京户籍的测量结果直接推及流动人口总体,调查所得有关流动人口的教育满意度也并不能代表流动人口整体的满意度水平。满意度是一个相对概念,调查中流动人口表现出的高满意度与其低期望值相关,背后的基本事实是流动人口群体长期以来低水平教育资源的获得、平等教育机会的缺乏,以及流动人口作为城市中异乡人"、流浪者"的特殊存在,以致其从身份、符号系统以及相关权利享有上与城市居民区隔的现实。推动流动人口真正城市化、实现社会融合、促进社会和谐是当前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但如何推动和促进,本研究认为单纯经济层面的帮扶和关照不足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政策应从政治正义层面给予实质性回应。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群体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生活、工作状况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从社会参与的角度描述作为流动人口主体的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现状,着重从社会资本的范畴透析影响他们社会参与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简要提出建议以期改善流动人口境遇,促进社会参与,帮助他们融入新居地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分别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政治融入、文化融入、心理融入等五个层面,逐层递进地考察了大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状况;分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受阻可能为大连市的稳定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依据考察所得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加快大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入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却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其主要原因有制度层面上的,也有非制度层面上的。构建和谐社会迫切要求我们破除制度壁垒,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保障他们子女受教育的公平性,改变他们自身的观念,以促进他们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6.
按照营销学的观点,学校的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满足学生需要的过程.通过各种"市场细分"方法,将全体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群体,教师可根据各个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切实实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7.
"生态童年"是一个全新的提法。以生态学理论为背景,从两个层面围绕"生态童年"所关注的主要内容进行阐释:基础层面为儿童与自然的关系,进而阐发童年时期的儿童个体在与家庭、学校教育与社区社群的联系间所构建出的"生态童年",以期体现"生态童年"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这就导致流动儿童数量的增多,也使得他们的教育成了一个难题。流动人口子女是个特殊的群体,相较于本地学生而言,流动学生在求学中面临的难题更多。作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班主任,如何关爱这些流动学生,让流动学生真正融入城市学校、城市学生之中,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进行新一轮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新的课程,以其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摆在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但对于该课程主旨的把握和领会却出现很大的偏差。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必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一个最佳的枢纽。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追寻该课程的"原味",真正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拥有尽量丰富的经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融入生活,融入社会,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发展是一种融入教师生命的实践,离不开时间的绵延与经历的承载.在技术至上、效率至上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往往被"科学时间"所裹挟,这使教师生活沦为"无我化""制度化""平庸化"的存在,从而造成教师深层自我与表层自我的分离,导致意义感与自由的阙如.通过对科学时间局限的反思,发现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时间观给予教师发展以新的启示.基于对柏格森"真正时间"的理解,教师时间的重建与自我生命的发展需要从主体层面使教师拥有"反思的时间",唤醒自我觉知;从制度层面使教师获得"连续的时间",突破制度阻隔;从意义层面使教师享有"自由的时间",获得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1.
作为承载课程文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关注课堂的开放、关注课常的生成已成为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亮点.要获得生活化课堂的有效追求,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情感",关注教学的"细节",注重学生的"融入".追求教育的"无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活化课堂无序与有序的统一,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12.
师生关系的现实与理性诉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生关系是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教育交往中,常表现出一些错位的师生关系,我们力求追寻着不同层面不同意义下的师生关系:即存在意义上的"相依关系",人格意义上的"相等关系",过程意义上的"相动关系",情感意义上的"相融关系",发展意义上的"相长关系"。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在我国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本质内容,实现由"农民工"到"市民"的转变即农民工市民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社会资本是农民工在城市谋求生存的重要资源,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宏观层面的制度型社会资本、中观层面的组织型社会资本和微观层面的私人型社会资本存量的增加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流动人口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现象,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坚冰”没有打破,社会对流动人口的排斥也有加重的趋势。流动人口子女作为流动人口中的一个小群体却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整个社会变迁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其九年制义务教育权利的实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理解,破除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是社会政策的目标。那么,在现有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积累基层经验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生态圈”出发,通过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的社会感受再现其学校教育的实现过程,归纳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的六大难点问题,提出混合班制学校教育是最有利于社会融合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正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出一个充满情感、富有思辨、洋溢生活气息的课堂,体现生命化教学。这样,学生才能更主动、更快乐地学习,并学有所获,有所发展,真正达成有效教学的目的。对此,笔者以高中生物教学为例,具体分述如下。一、有效的课堂是"情感场",激情盎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情"是师生互动对话的"催化剂",促使学生跟着教师进入教学活动,融入课堂角色之中。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若要实现有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政策经历了逐步放开农民进城、要求公平对待流动人口、全面推进市民化三个阶段。由于城乡二元分割,"乡-城流动人口"和"城-城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社会的时候面临巨大的阻力。流动人口在城市是留下、离开还是等待,不仅受流动人口自身特征的影响,而且也受流入地政府主体、市场主体以及当地民众社会包容度的影响。具体而言,户籍制度、收入水平、婚姻状况、在城市的居留时间、社会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都会成为影响流动人口居留的关键因素。流动人口城市化治理的进程要经过户籍的城市化、身份的城市化和文化理念的城市化。为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以及公众等多元治理主体应同向发力,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大力提升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和收入水平;重视发挥社会组织的纽带作用;持续增强公众参与和社会互动,以促进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17.
黑人在美国本土的基督教文化,可视为美国"黑白"文化融合的一个典型例子,黑人将宗教融入到福音音乐中,同时聚焦了白人的音乐文化因素。黑人福音音乐为黑人群体创造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黑白"文化的融合的过程体现了黑人对白人文化态度的积极转变,"黑人性"与"白人性"的有机融合,使其自身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8.
一、强化服务功能,体现以人为本,做好流动人口工作(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流动人口思想上有人管。后勤服务集团的流动人口是以青年为主,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思想单纯,积极向上,尽管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是他们对未来抱有希望,对社会现象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见解。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更需要的是  相似文献   

19.
对于"和谐"一词,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人将"谐"字直白解读为"人人皆说话",体现出朴素的民主意识。但需要注意的是,"人人皆说话"之外,还要"人人有话说",也就是人人都能围绕一个话题充分展开讨论,而且不能人云亦云,而要能在不同纬度、不同视角、不同层次上独立探索,通过"共谐"的过程真正地体现出群体的智慧。"和谐数学"课堂就应是这样的"共谐"课堂。师生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话、讨论,教师充分尊重孩子的视角和心理特点,培养他们自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和谐数学"课堂的实施组织必须基于儿童心理,着眼数学本质,体现数学知识与师生智慧的相伴共生,注重  相似文献   

20.
钱敏 《教学随笔》2014,(8):20103
阅读最本质、最个性化的东西是读出"活生生的‘这一个’",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囿于父爱的狭窄层面,而是引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情感轨迹,去感受和感悟出父爱后面的人性、人性后面的心理成因、心理成因后面的社会背景。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教师自己的人生以及与文本的心灵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