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虽然不是教育的基点,但教育有责任呵护生命,促进生命更高意义的实现。教育对儿童的生命世界缺乏了解,对于生命的成长缺乏真正的关心和促进,以致有可能对生命和精神的发展造成扭曲。本文从对生命的理解出发,认为护生、厚生是教育的使命,并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原则:热爱生命,维护生命尊严;关爱生命,实现生命共生;承诺生命,实现生命价值;德化生命,实现生命幸福。  相似文献   

2.
生命教育:使教育成为善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虽然不是教育的基点,但教育有责任呵护生命,促进生命更高意义的实现.教育对儿童的生命世界缺乏了解,对于生命的成长缺乏真正的关心和促进,以致有可能对生命和精神的发展造成扭曲.本文从对生命的理解出发,认为护生、厚生是教育的使命,并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原则热爱生命,维护生命尊严;关爱生命,实现生命共生;承诺生命,实现生命价值;德化生命,实现生命幸福.  相似文献   

3.
曾经,年轻的我一直以为公开课的精彩在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在于教师生动的语言,在于学生精彩的发言,而那一次公开课,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精彩的心理活动课……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由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及其意义. 在心理辅导课中,生命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谷献晖 《成人教育》2012,32(3):103-104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其教育过程与标准加工过程以及植物生长过程有着本质不同,它是以发展、完善、提升生命质量和意义为教育宗旨,以成长作为生命成长过程,以生命均衡和全面发展来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国成人教育中一直缺失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回归成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的生命表现为自然现象基础上的社会性本质,生命的有限性更突显出生命的无限价值。"90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着生命漠视和生命困惑问题。对其进行生命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系统和完善的生命观,有助于他们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生命品质的实现,使其真正去热爱、认识、理解、感悟、关怀、敬畏、仰信生命,这对于"90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生命与教育两者的关系成为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关注热点,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就此问题给出了近乎相同的答案,那就是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成长过程和成长规律,教育必须彰显生命价值,提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意义。教学是  相似文献   

7.
生活时空中教育面临的价值困境是生命意义的缺失。学校教育缺乏生命关怀,家庭教育存在爱的错位与扭曲,社会弥漫浮躁风气。关怀生命的教育,旨在塑造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体,倡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呵护生命,激发生命的活力,张扬生命的个性,提升生命质量。关怀生命,找回缺失已久的教育本真,需要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用师者的生命体验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灯;以教育实践的生命化,实现个体生命的张扬;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引领孩子积极的生命体验;渲染生命至上的教育氛围,促进生命的自由成长。  相似文献   

8.
人的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生命的存在有其重要意义,如何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是青少年教育中尤为重要的内容。生命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学会认识生命、探讨生命的价值,特别是通过珍惜生理生命,提升内涵生命、超越生命的认识境界;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分析青少年中存在的漠视生命的现象,探寻生命意义教育的规律,为青少年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生命意义的视角,关注生命成长,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实现对生命价值的理解、生命意义的追寻。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生命存在的状态及内在规律和特点,直面人的生命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分重视形式,漠视生命存在,注重“心理和行为”的辅导,忽视对生命体验的培养,简单统一的指导方式、方法,压抑了生命的创造力。同时教育的积弊,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造成了生命的异化和扭曲。心理健康教育要唤醒生命意识,珍视生命存在;让学生回到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生活,体验生命,找回自我,真正实现生命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创造。  相似文献   

10.
人是实践的生命价值存在,教育实践是实践的一种具体方式.教育实践是教育主体的生命实践活动,是教育主体的生命存在方式和生命成长途径.教育主体参与教育实践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在生命对话与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生命成长与生命价值提升的过程,就是师生生命本质实现、确证、生成与彰显的过程.教育实践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品性,它坚持教育主体的生命立场,以人的生命价值提升为旨趣,注重生命生成与关怀生命,追求教育主体生命成长和生命世界的丰盈,彰显出丰富的生命特性和浓厚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在天之骄子的象牙塔内,因此,对大学生这种生命意识淡漠现象仅作心理化的理解和处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心理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对生命缺乏尊重,生命意义缺失和生命关怀的缺位才是其深层原因,生命价值教育已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通过树立生命教育意识和全人观念.提倡开设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和讲座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生命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比较流行的一个观念,人们逐渐认识到生命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缺乏生命教育所带来的一系列危害。生命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既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培养对生命的关注和呵护的意识、认识到生命形式的多样化,也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价值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本文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施生命教育提出了一些具体做法,希望可以为中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引导、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是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生命成长,课堂教学存在四重困惑:生命成长的主体模糊;生命成长的根基何在;生命成长如何实现;生命潜能如何发挥.为促进生命成长,实现其育人的根本价值,课堂教学应承担五项责任:明确生命成长的主体;培植生命成长的沃土;尊重生命成长的内在自然;引导生命成长的方向;挖掘生命成长的潜能.  相似文献   

14.
生命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学校实践中,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面临目标、途径和策略的实践困境以及在理论基础、分析视角和价值诉求等方面的理论困惑。只有将启迪学生生活智慧作为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并围绕这一价值追求,扩展生命教育的途径才能开创生命教育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5.
每个教师都应有教学主张,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这个主张是根据生命发展需要、教育本质的追寻、教育研究的启迪、语文价值的寻觅而建构的。我们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这基于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为此,建构自己的操作模式: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重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探究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6.
每个教师都应有教学主张,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这个主张是根据生命发展需要、教育本质的追寻、教育研究的启迪、语文价值的寻觅而建构的。我们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这基于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为此,建构自己的操作模式: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重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探究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价值关怀: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到底缺什么?从课堂片段中失真的声音、褪色的故事、变味的“奖励”可以看到课堂教学的缺失归根结底在于忽视人的存在。由于缺乏对人的关注,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被忽略,人的生存与发展价值也因此被漠视。人是价值的存在,课堂教学改革要以价值关怀为路向,通过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实现教育的“成人”与“成事”。  相似文献   

18.
教师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也是其自身精神生命的创造者。教师生命的意义及价值是在其教育生命的历程中显现并得以成就的。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关键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是实施生命教育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学校实践中,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面临目标、途径和策略的实践困境以及在理论基础、分析视角和价值诉求等方面的理论困惑.只有将启迪学生生活智慧作为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并围绕这一价值追求,扩展生命教育的途径才能开创生命教育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到底缺什么?从课堂片段中失真的声音、褪色的故事、变味的"奖励"可以看到课堂教学的缺失归根结底在于忽视人的存在。由于缺乏对人的关注,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被忽略,人的生存与发展价值也因此被漠视。人是价值的存在,课堂教学改革要以价值关怀为路向,通过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实现教育的"成人"与"成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