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时爱看点别的记者写的名人通讯。尽管理性告诉我,名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尽管我也记得有个大名人说过的话:你看着别人高大,是因为你自己跪在地下……但是,每当有名人轶事之类通讯在我手边时,我总是会先睹为快的。最近看了三篇记述名人生活的通讯,却禁不住产生一点感触。第一篇记叙一个电影明星离了婚,重新找到一个对象,是画家,于是作者插了一段文字:有个已近花甲的作家对这个女明星说:××,我爱你,如果有别的男人要爱你的话,我会出一万美金雇个杀手杀了他;但是你看中的这位很般配,我没话说,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书     
今天的普通人和有学问的人似乎都认为,只有高深莫测的书才称得上伟大。有人却认为“伟大的书是通俗的,不是卖弄学问的,不是专家写给专家看的书。”幸而此人是位先哲,否则一定被今人当作低层次的笨伯。  相似文献   

3.
历来人们都喜欢牛,因为它总是春种秋收,辛勤劳作,永不休止。我想不论从事任何职业,都应该有这种牛的品格和精神。 1997年,我总共写了近80篇稿件,一等稿25篇,占1/3超额完成了任务。自1966年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年年总是超额完成任务。转眼从事新闻工作32年,从青年到而立之年,又从不惑到知天命而近花甲,自己始终坚持一个信条,那就是辛勤敬业,初衷不改,把一切奉献给投身的新闻事业。 总和自己过不去 虽然五十大几的人了,可自己总认为还很年轻,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常年跑基层在第一线从未觉过累,爬山越岭也没怵过。有时一两天跑上几百里  相似文献   

4.
秀才吃包子     
1、有个秀才,每写文章,总是空洞无物。朋友给他提意见,他却说:“这才是学问,你读惯了就好了。”  相似文献   

5.
从八十年代初,到本世纪末,大体上20年时间,编辑学研究走过了从小到大,从萌发到崛起的道路,也是任何一门新兴学科产生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段时间里,讨论过的问题不少,具体有: 一、关于编辑有学无学的争论。编辑学提出之初,首先碰到的是有学无学之争。有人认为,编辑是术不是学,他们说:编辑工作几千年来,世代相传,都是师父教徒弟,编辑之学,未尝闻也;有的说,编辑编辑,剪剪贴贴,充其量是个编书匠,从未想过要往学术上靠;也有的说,当编辑的只要有基本知识,有一定文字功夫,就可以编书,何必要讲什么编  相似文献   

6.
冯有源漫话     
文学的功用是给人以快活和享受,也就是娱乐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性情;文学的功用又是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也就是张扬人的美德,鞭挞人的恶习。文学是人学,这是高尔基的话。那就是说文学是做人的学问和人作的学问。作家是人,他既要写人,塑造人物,更要写自己,塑自己这个形象,因为作家要用一种感情去陶冶别人,要用一种精神去娱乐别人,自己就得先有了这种精神、这种感情,要有分辨出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要想具有这感情、这精神、这能力,就要求作家在未做作家之前,先做好一个人。  相似文献   

7.
编辑工作究竟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有的人解决了,有的人还没有解决。我想还得把鲁迅请出来解答。在出版界老前辈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里讲到他第一次见鲁迅时,在谈到出版编辑工作时鲁迅对他说:“这是一件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过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短短两句话就  相似文献   

8.
鲁艺 《记者摇篮》2006,(1):14-16
那天,报社领导通知我到省记协开会,参加“成功记者论坛”,说实话,是有些受宠若惊或者说惭愧的,虽然写过几篇在全国有些影响的稿子,但被冠以成功记者实在汗颜。后来一想,这是领导的一种鼓励,再推托岂不是有不识抬举之嫌了,于是,也就斗胆在这里和大家探讨一些做记者的心得,且不说是否成功,姑且算自己的一点经验吧。在我看来,想成为一名好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这也是常说的记者要有职业操守。记得一位新闻前辈曾这样说:“一定要把做人和做新闻结合起来,一个人,做不好人,就做不好新闻,做不好人就做不好学问,特别是我们做新闻人,…  相似文献   

9.
在生活的道路上,我曾迷惘过,也曾被社会一些现象牵引过。我羡慕时代的弄潮儿,更羡慕他们横溢的才华和过人的气质,追崇那些伟人般的人格魅力。但在即将跨入三十岁的门槛时,我无怨无悔地选择了新闻写作之路。有人对我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在家好好带孩子比什么都强”。这话也曾使我犹豫过,初为人妻,常常被生孩子、带孩子所困,学习的兴趣并不大,可转眼一想就要跨入21世纪了,我一个新时代的女军官,就这么当个不声不响的家庭主妇,我不甘心。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可当今社会:“女子有才才是德”,知识必将是时代追求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传媒》1999,(1):1
到现在为止,这是我国第一份专门的报刊管理刊物。 在我国,管理成为一门学问,是80年代初的事。管理之重要是因为与事业繁荣有关,多了就要管,要理出个头绪;与市场经济有关,活了更要管,要公平竞争。东西很少,如街上只有几辆车,就用不着设交通警,惟多了才要有规划、规定、秩序。现在我们的报刊是多了,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才有报186种,刊930种,现在有报纸1959种,期刊7916种,分别  相似文献   

11.
一、表扬带来的麻烦过去,我曾听人说过,批评难,表扬也不容易啊。我想,人人都喜欢表扬嘛,怎么表扬也会遇到困难呢?心里总是将信将疑。后来,事实给了我一顿教训,这才真正懂得,表扬不但有困难,而且有时竟象炸弹一样,碰不得。  相似文献   

12.
地图     
你知道是谁发明地图的吗?我也不知道,可我总是在想这个问题,那人一定是个伟人,我想。他的灵感是不是来自小时候尿床的经验?不知道。十八世纪时发现了一土耳其海军上将的地图,在图上有只有现在的高科技才可能测出的南极洲冰层下的地貌。地图是不是外星人带来教地球人的呢?朋友养了一大缸热带鱼,都很好看,有几只特懒,趴在  相似文献   

13.
在外借工作中要注意针对不同读者对象有区别地为他们服务。我们总是千方百计满足科技人员的借书要求,对持有科技借书证的读者或一般读者中要搞科学试验的人,一是积极向他们推荐科技新书;二是他们“百挑”,我们“不厌”;三是在必要的时候图书管理员陪他们进书库选书;四是如果他们所需要的科技书本馆没有就采取馆际互借等方法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五是在外借的本数和时间上尽量给予优待。对于决心走自学成材之路的读者,也同样给予优待。对于想在业余时间搞点文学创作等的读者,我们在图书方面尽量为他们提供资料。在一般读者中也存在着某些特殊情况。如对没有领到借书证的  相似文献   

14.
“千金难买回头看,文章不厌反复改”。文章成型之后,作者有时自感不尽如意,想修改又往往力不从心;有时自我感觉良好,可一旦请人过目,又常常毛病成串。我写稿之初,羞于让人“挑刺”用手捂着往外投送,曾多次使有一定采用价值的稿件,由于写作上的原因而“泥牛入海”。经过多次教训之后,我才纠正了“丑媳妇怕见公婆”的毛病,稿件写成之后,总是多方征求意见,从而开阔思路,不断长进,有效地提高了稿件采用率。  相似文献   

15.
以前我在自学时,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见到别人学英语,自己也学英语;见别人搞文学创作,自己又跟着搞文学创作……总之,那时我这也想学,那也想干,结果三年过去了,蜻蜒点水,什么也没学到。一九八四年十二月,我报名上了西北新闻刊授学院,使我重新认识到:一个人在自学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一个自学目标上,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自学才会有收获。从此,我重新调整了自学计划,同时,还积极练笔。当我第一次  相似文献   

16.
理发心灵史     
隔壁1岁的阳阳害怕理发,理多久号啕多久,而且落下了后遗症,看见那个师傅就吓得大哭。我也是害怕理发的,虽然不至于哭,但也像有心理障碍的一场应酬。读书的时候去学校周围理发,打扮得跟山寨F4似的发廊少年总是关怀备至:哪里人、什么专业、几年级、有没有男朋友……毕业了问题就变成:在哪上班,一个月挣多少钱?下一次去,再原样重复一遍。这些寒暄都是为了引入正题:有没有想过烫个头发啊,染成酒红色简直洋气疯了!  相似文献   

17.
执行执行力     
阿龙 《中国广播》2005,(6):60-61
4月22日晚,Music Radio 音乐之声2004年中国TOP 排行榜的年度颁奖典礼在北京奥体中心举行。那轰轰烈烈的场面,称得上是专业化频率的拳头产品。其美誉度可以从北京迅速辐射到全国乃至海外,说它的杀伤范围下可保底上不封顶绝不为过。热衷于专业化娱乐频率的人一不留神总会被这瞬间的辉煌所迷惑,觉得这个圈子似乎总是那么灿烂快意,殊不知在它的背后也暗藏了不少“杀机”。  相似文献   

18.
阳松涛 《大观周刊》2012,(48):274-274
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从而学到新知识。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学习起来才不会吃力,不会有负担.学习才会乐此不疲。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9.
谈工具书     
一个做文字工作的人,应该掌握工具书,并善于使用工具书。因此想介绍一些有关工具书的事情供同志们参考。为什么要掌握工具书?大家知道,做报纸工作,每天都会碰到古今中外的问题,而一个人的知识有限,古今中外的事理无穷,需要有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矛盾;其次若想进一步研究某一个问题,某一种学问,  相似文献   

20.
上海有一名老太太,她和别人上街,明明马路上没车,她却总要把别人拉到人行横道上去。她说,过去她过马路,只要看见街上没车,就随处穿过去。自从她儿子从德国回来,每次总是拉她到人行横道才过马路,就慢慢养成了习惯。她还说,她儿子出国以前,在上海也是乱穿马路的。 德国产品质量好,是世界有名的。他们的产品为什么总是做得那么好呢?光靠最后一道工序加强检验,那是不行的,要靠每一道工序的每一个人,把每一个零件都做得一丝不苟。我们现在有的人把这种处处严格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