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罗马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三头统治’。所谓‘三头统治’,是指由三个有政治军事力量的人,秘密或公开地结成同盟来共同掌握统治国家的权力。人们习惯上按照其出现时间的先后,称之为‘前三头统治’和‘后三头统治’。其中‘前三头’是指:恺撒、庞培和克拉苏;后三头则指:屋大维、安敦尼和雷比达。 (一)‘前三头统治’和恺撒独裁 ‘前三头’中的庞培和克拉苏是在公元前70年,罗马民主派与元老贵族的斗争中,由于得到民主派的支持而成为罗马的‘执政官’。与以往的罗马执政官有所不同的是:他们拥有自己的军事实力。  相似文献   

2.
凡是语文教师没有哪个不想在作文教学方面有所突破的。可作文,不管是教,还是学,都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即使我们使出浑身解数,大部分学生仍然畏作文如虎,交上来的作品也多是“不堪入目”,叫人只能硬性赏识,没法由衷表扬。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写作文是需要天赋的,有的人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甚至是“无师自通”,而有的人在作文方面却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天分上的差异,正视差异,适应差异,“分而治之”。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上智者得之在作文方面有较好天赋的人往往能在精读静思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说到破罐子破摔,可能古希腊哲学家狄奥根尼能算得上历史上最有名的破罐子。他反对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价值观,反对一切权威,宁愿像一条狗一样生活,几乎不穿衣服,睡在一个木桶里。亚力山大大帝慕名前来拜访,他却说:你挡着我的阳光了。破罐子里有一部分就是这种在思想上缺乏对主流价值观的基本认同且在行为上表现得离经叛道的人。这些价值观颠覆的人可以被改造好吗?好像有点难。以世人的眼光看,狄奥根尼这样的人无可  相似文献   

4.
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15题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5.
创新亮点:用蛇的幸运生活来影射不分善恶、唯利是图的现实。作者把新闻记者、制药厂长、电影导演等人的嘴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用故事新编的方法进行了杀人不见血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欧冠决赛用球公布。这款新球名叫“决战罗马”。而欧冠决赛将于欧洲时间2009年5月27日在罗马奥林匹克体育场举行。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的许多书,是干什么用的?我看正确用途只有三种:一是为了刚刚识字的小孩子、年轻人去读的;二是为了上述的人去背、去抄的;三是为了已有知识或已有见识的人忘掉这一切书去发现什么、实践什么。除了上述三者之外,最无聊、最讨厌的是这样一种人:读书只是为了写书,  相似文献   

8.
罗马对西班牙的统治,不论在西班牙的历史进程中还是在罗马历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深远重大的影响。以文化传播为例,试述罗马文化传播在罗马统治西班牙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郭家宏教授:"分而治之"作为一种统治政策十分古老,它是历史上许多大的帝国惯用的手法。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印殖民政府为防止印度不同宗教、社会阶层之间再次"结盟",威胁英帝国的权威,将"分而治之"政策视为统治印度的根本原则,挑动印度的教派对立,导致印度最终分裂。1947年8月印度独立,同时印度分成了印度、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此时,大量印度教、锡克教民众涌向印度,穆斯林涌向巴基斯坦,这样大规模的人口  相似文献   

10.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殖民主义者以商品和贸易为借口,开始侵入印度。1757年普拉西战争后,印度开始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王皇冠上一颗最耀眼的明珠。 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不仅给穆斯林,也给印度教徒和其它本地居民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马克思在总结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社会和经济后果时写道:“英国则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且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印度社会的意思。印度失掉它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它的居民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悲惨的色彩。” 印度人民抗英怒火此伏彼起。英国为了维护它的殖民统治,除了依靠军队进行赤裸裸的镇压外,还推行了“分而治之”政策,在印度各个民族、宗教、种姓和各种社会团体之间及内部,进行挑拨和分化。英国殖民者提出:“我们的态度是尽力维护现存的宗教的种族分裂,而不是努力使之融合。分而治之应该是印度政府的原则。”“分而治之是古罗马的座右铭,也应当是我们的座右铭。”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不同时期和阶段,英国殖民当局为实行分而治之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条条道路通罗马。落榜考生只要有心继续学习,成才的路还是很多的。路径一:成人高考成人高考的特点是严进宽出,一旦考上了,只要努力学习,毕业都不会太困难。进高校成教学院,必须参加全国成人高招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每年10月的第3个双休日,报名时间通常在8月,招生在12月结束。考生可到当地招生考试办公室报名,并填报志愿。成人高校学习方式比较多,有脱产全日制学习、夜大、函授等。有许多高校的专科层次可以不参加入学考试,直接注册录取。还有高中起点本科、专升本等,每年学费在2000元以内,毕业后发给国家承认的大学文凭路径二:自学考试自学…  相似文献   

12.
“建安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里被广泛采用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一开始是专指建安文学作品而言的.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风骨”,钟嵘的《诗品》称它“建安风力”,陈子昂叫它“汉魏风骨”,李白叫它“建安骨”,严羽的《沧浪诗话》叫它“建安风骨”……古人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内涵不同,外延有异,这原不足怪.然而,现在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正确地解释它呢?这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应该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甚至大学教育,大都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等式来概括,即"1+1=2"。等号左边是权威,是宿命,是既定的一切,等号右边是唯一的僵死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荆尸”,是春秋时期楚国特有的一个名事之词,它始见于《左传》庄公四年:“春,王正月,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复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晋随武子称楚庄王“荆尸而举”。杜注前条云:“尸,陈也,荆亦楚也,更为楚陈兵之法。”孔颖达疏曰:“楚本小国,地狭民少,虽时复出师,未自为法式。今始言荆尸,则武王初为此楚国陈兵之法,名曰荆尸,使后人用之。宣十二年传称‘荆尸而举’,是遵行之  相似文献   

15.
“寓教于乐”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知乐相融、情趣相生与智美相长是通往“寓教于乐”的基本路径。把知识教学与学生乐学相互融洽;把情感教育与理趣培养相互促进;把智力发掘与美质培育相辅相成是达成“寓教于乐”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江淹始终没有接受并融入永明时期新的文学风尚之中,这主要与三方面情况有关:1.永明时期文学活动群体性的特点;2.江淹在永明时期在身份地位上与新兴作家的差异;3.江淹的内向狷介性格。所谓“江郎才尽”是这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寓教于乐”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知乐相融、情趣相生与智美相长是通往“寓教于乐”的基本路径。把知识教学与学生乐学相互融洽;把情感教育与理趣培养相互促进;把智力发掘与美质培育相辅相成是达成“寓教于乐”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巴金 《中文自修》2023,(Z1):32-33
<正>因此住在孤岛上的人,尤其是青年,应当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而兴奋、振作,不要再陷入苦闷的泥淖中去。去年十一月十一日以后,许多人怀着恐惧与不安离开了上海。当时有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给我,绝望地倾诉留在孤岛的青年的苦闷。我想起了圣徒彼得的故事。据说罗马的尼罗王屠杀基督教徒的时候,斗兽场里充满了女人的哀号,烈火烧焦了绑在木桩上的传教者的身体,耶稣的门徒老彼得听从了信徒们的劝告,秘密地离开了罗马城。彼得在路上忽然看见了耶稣·基督的影子。  相似文献   

19.
“下里巴人”“下里巴人”出自宋玉《对楚王问》。它在古代是指某歌的歌名呢,还是指某种类型的歌?众说纷纭。宋玉的原答是:“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于是,有人解释为是客居在郢城内下里巷子的巴人唱的歌。此说并没有道出“下里巴人”为何歌。也有人将“下里”和“巴人”说成是两首歌名,那更是相去甚远了。历史学家徐中舒的《论巴蜀文化》认为,“下里巴人”是古代楚人在农田劳作时唱的歌。一位善歌的“客”,对绚丽多彩的楚国音乐按雅俗程度作了大体分类。同高雅的“阳春白雪”相比,“下里巴人”算是古代…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比较适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必修一四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乍看之下似乎是四个毫无关系的知识点,但仔细琢磨一下,这四个主题之间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语文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寻找单元课文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