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如果我们把鲁迅自家乡赴南京求学所开始的诗文写作视为鲁迅早期文学活动的发韧,那么,日本留学期中以刊印《域外小说集》为肇端的文学实践则是他早期文学活动的鼎盛。这是他真正从文的开始。其开端本身就是一首辉煌的好诗!洋洋两万余言的《摩罗诗力说》异峰耸起,成为鼎盛期的一个突出存在。这是青年爱国者鲁迅向苦难的故国、愚弱的国民献出的第一部诗论,这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理论的第一座丰碑。在这篇长文中,鲁迅高度评价了欧洲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第一次把他们较为详尽地介绍给中国人民。以此为基点,鲁迅从一个新的高度对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儒家诗教以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他自己革命的文学主张。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不同凡响,就是在今天,也仍然熠熠闪光。这是一个光辉的起  相似文献   

2.
1931年12月27日,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自述其早期接触外国文学之情况时说:“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中也说:“鲁迅自从办杂志《新生》的计划失败以后,不得已而努力泽书,和其弟周作人开始介绍欧洲新文艺,刊行《域外小说集》,相信这也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他们所译偏于东欧和北欧的文学,尤其是弱小民族的作品,因为它们富于挣扎、反抗、怒吼的精神.”这两段话都提到北欧文学并非偶然,鲁迅对北欧文学的确很早就予以重视,他是我国最早介绍北欧文学的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鲁迅对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评价为线索,梳理鲁迅在文学观念和艺术创作方面对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继承和批判。我们发现,鲁迅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以改造国民性为中心的文艺观念和借鉴外域文化方面,深受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鲁迅对改良主义文学的崇儒复古非常失望,给予了中肯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新闻一束     
正"鲁迅与马克·吐温图片展"在洛杉矶开幕为期一周的"鲁迅与马克·吐温图片展"日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举行开幕典礼。本次图片展由鲁迅文化基金会、美国鲁迅文化传播协会和中国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政府主办,介绍鲁迅与马克·吐温两位文学大师的生平与文学成就,展示鲁迅故乡绍兴风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我国介绍法国文学的先驱者。他的译著活动起始于雨果的随笔《哀尘》,发表于1903年。嗣后.以不同的形式向我国读者介绍了雨果、凡尔纳、法朗士、腓立普、纪德等著名作家作品。鲁迅的创作受到法国文学影响,他的作品也很早引起法国文坛注意,《阿Q正传》1926年即被翻译成法文在巴黎发表。鲁迅与罗曼·罗兰的友好交往,为中法文学的交流揭开新的一页。鲁迅与法国文学的接触相当宽广,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立体未来派诗人、兼容并蓄。从与法国文学交流中,我们看到鲁迅与世界文学整体关系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6.
“低徊”的趣味,是一种审美情趣,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术语,20年代鲁迅、周作人在评论日本文学时曾经使用过。本文以这一术语为中心,讨论鲁迅批评废名小说时使用这有术语的意义,并进而推论鲁迅批评废名小说的隐含意义——鲁迅审美思想的变化及其对周作人、废名的审美趣味、文学风格的批评。  相似文献   

7.
鲁迅文学文本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被大幅度地删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学研究界和教学界没有真正体认鲁迅的文学精神和传递其现代文学趣味。而事实上,鲁迅先生一直是立足于科学理趣、现代人文情趣与艺术趣味这三个维度来进行创作的。因此,解读鲁迅的文学精神与文学趣味,应该对当下寻求现实针对性的文学创作与致力于"立人"的文学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鲁迅一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就被具有激进民主思想的欧洲浪漫主义所吸引。这种激进的民主思想与浪漫主义精神首先表现为对旧世界和旧传统的叛逆和反抗。所以鲁迅竭力推崇“立意在反抗”的西欧十九世纪初叶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家作品宣传介绍他们那种狂风怒涛般的反叛精神,以推翻封建偶象和“铁屋子“;希望“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以振兴中华,“屹然独见于天下”①。正如他后来回忆说:“先前,旧社会的腐败,我是觉到了的,我希望着新的社会的起来”②。这是鲁迅早期倾向于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根本原因——对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以来,鲁迅及其作品在维吾尔族传播了近百年,其影响广泛而深远。本文重点讨论中国各少数民族中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对鲁迅的接受和认同过程,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以“鲁迅精神”作为人格标识的心里轨迹,少数民族自觉完成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心理特征。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重新认识鲁迅”,对于使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自觉融入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框架,都具有积极探索和原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姜琳琳 《文教资料》2009,(25):59-60
学术界对鲁迅的文学翻译研究得非常少,也很少重视,这不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及其文学,特别是理解鲁迅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翻译家鲁迅入手,从他的翻译理论、翻译成就和翻译对其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等三个方面讨论了鲁迅的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谈谈鲁迅杂文的情感色彩河北沧州市三中杨洪辉当今人们一说起杂文,都会自然地联想到鲁迅的名字。因为鲁迅是开拓和丰富这一新的文学形式的先驱。在鲁迅一生的文学创作中,杂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鲁迅的杂文是我国文学发展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当今中学语文...  相似文献   

12.
追溯中国先锋文学的源头,我们会在鲁迅那里找到根源。鲁迅被认为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无论是从小说的结构、体裁,还是叙述视角上都具有先锋特征;鲁迅作品中对精神暴力的书写。对人性丑恶的揭示,都体现出了先锋文学的特质;鲁迅小说的先锋性是对传统文学的超越而非反叛,在鲁迅看来,文学就是要“为人生”的,所以他对先锋性的追求,也是为“立人”的目的服务的,这是鲁迅的先锋性与先锋文学的最大不同。  相似文献   

13.
关于革命与文学的思考,贯穿了鲁迅的后半生,他时而以革命为本位,时而以文学为本位,思考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对叶赛宁之死的关注是鲁迅思考文学与革命关系的一个焦点,鲁迅从叶赛宁之死中看到了诗人与革命之间难以挣脱的悲剧性宿命。鲁迅认为自己就象叶赛宁一样并不是新时代的弄潮者,他属于旧的时代,在革命中扮演的就是叶赛宁式的悲喜剧角色,自己的生命价值就在于以悲剧之结束昭示革命时代的到来。通过苏联革命这面镜子来思考中国革命的问题并探寻中国新文艺的出路,是鲁迅晚年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杨逵被称为"台湾文学的脊骨",这不仅对其文学创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更是对他的人格魅力的充分肯定。杨逵一生未曾见过鲁迅,他对鲁迅的解读与接受是通过鲁迅的作品与友人的介绍得以实现的,然而,在这两位中国大陆与台湾现代文学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身上却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文学革命兴起之时正值鸳鸯蝴蝶派的鼎盛时期,鲁迅在倡导和开拓新文艺的过程中,从“文学游戏观”、沉滞猥劣的格调、保守复古的意识等方面,对鸳鸯蝴蝶派文学进行了十分必要的批评。但同时,鲁迅又从文学史的角度对鸳鸯蝴蝶派合理定性,以较客观的态度看待文学中的“趣味”问题,切中肯綮地明确了该派的政治性质,给予了这一文学流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最大限度的接受与包容。  相似文献   

16.
读鲁迅的作品时,细心的读者往往会发现:鲁迅常常把介绍一词写作绍介,如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在提到创办朝华社的情况时说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可是,在鲁迅其他作品中,有时也用介绍一词,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介绍和绍介交替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将鲁迅(周树人)与赵树理的乡土文学成就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中考察,文章对鲁迅和赵树理进行影响和比较的研究,凸显了从鲁迅到赵树理的现实主义发展脉络以及这一文学传统的意义;同时指出,中国文学的乡土书写乃至现今提倡的乡村振兴文学需要汲取历史经验,鲁迅和赵树理开创的乡土文学传统应成为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总是要接受外来影响的。我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的兴起和成长,当然也曾从外国进步文学中吸取过养料。标志着新文学运动伟大开端的“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正如鲁迅所指出的,“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且介亭杂文·<草鞋脚>小引》)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在新文学运动初期就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做了大量工作。研究这一阶段鲁迅译介外国文学的情况,不仅有助于当前外国文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而且通过这一特定的侧面,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鲁迅前期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本互较和史料考辑,本文详细考察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之于鲁迅创作实践的影响,提炼出了复调小说的基本文学特征。同时,通过对鲁迅独特文学观的历史性分析,阐释了鲁迅小说创作中异声同唱、众语喧哗复调性的原因之所在,以及这一独特艺术精神向度中的本土性因素。最后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视域着眼,简要评价了鲁迅复调艺术创作手法的文学意义,揭示了鲁迅小说复调性的美学价值和文学贡献。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苏联"同路人"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苏联出现的“同路人”文学樗着当时苏联文学的最高成就,鲁迅积极译介“同路人”文学,并对这一文学多有论述。鲁迅对“同路人”文学的态度有时也很复杂,这与他对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文学的态度相关,“同路人”文学的现代主义艺术质素,其对陀思孕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艺术的师承,是鲁迅亲和“同路人”文学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