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就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含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2.
伦理、道德与价值观是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关于道德的问题的研究。社会整体的道德滑坡要求最低限度的道德作为人类社会在精神上的最后防护.底线伦理、最低限度的道德、共同价值观都体现了最低的标准、最基本的原则、底线以及广泛认同的涵义。伦理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底线伦理也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低的道德规范要求.是维护人类文明河流延续的堤防。价值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精神与核心部分,底线伦理、最低限度的道德向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  相似文献   

3.
道德和伦理这两个概念,不论中外,在一定的词源涵义上,长期以来都被视为同义异词,指的是社会道德现象,虽然也有人指出单纯的“道德”与“伦理”的不同,认为“道德较多的是指人们之间实际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伦理则较多的是指有关这种关系与行为的道德和理论。”(《伦理学大辞典》宋希仁等,检民出版社,第395页),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尤其在讨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始终是把二相通运用的,因此学术界常有所谓的“伦理学就是道德学学科,伦理学就是道德学学科,伦理就是道德,道德即是伦理”之说。本试从另一角度对伦理学主题作一新的辨析,旨在引起学术界同仁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教学伦理价值问题是教学伦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更是我国当代教学伦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只有确立了较为正确的教学伦理价值,才为我们对当今教学进行道德反省和道德追寻提供基本标尺和方向。 一、教学伦理价值的两个向度:外生道德与内生道德 谈到教学伦理价值,通常人们想到的是社会普遍伦理在教学中的投射,如近来人们讨论较多的教学平等。我倾向于把之称为教学的外生道德。所谓外生道德,是指人类教学活动所  相似文献   

5.
三岛由纪夫作品呈现出一种怪异美.其作品之美是建立在牺牲正常的道德伦理指向、并再造一个私人化的道德准则的基础之上的.他最成熟的作品中,美和伦理是合为一体的,美就是伦理.  相似文献   

6.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网络伦理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研究网络中出现的伦理问题,防止网络道德失范,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笔者从网络及网络伦理的一般理论出发,分析了它们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网络社会伦理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人伦关系是否能够实现真正的和谐,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人们能否就关涉大家现实利益的诸多问题达成普遍的伦理共识;二是在伦理共识形成以后,各伦理主体是否具有信守共识的道德自觉。然而,各伦理主体彼此问达成的共识却并不一定就是一种“善”,人们在达成了共识之后又背弃信诺也不一定就是一种“恶”。  相似文献   

8.
伦理者,人与人(或事、物)之间的道德准则也.对人(或事、物)做好了该做的,就是尽到了伦理责任,反之,就是没有尽到伦理责任.引言之,教育学研究如果是努力把该做的研究做好,就是尽到了其伦理责任,否则就是没有尽到其伦理责任. 众所周知,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9.
略论当代伦理转型——当代伦理建设研究系列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伦理转型的几个基本问题:当代社会转型与伦理转型;当前“道德困境;现代伦理的基本价值与基本系统;建设之路。道德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交往活动,当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权威的交往方式的变革。新旧伦理道德交替和社会正义伦理建设滞后以及新的制度和规范与人的素质还有一段长期的磨合过程,是当前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现代伦理的方式:个人权利伦理、正义伦理、契约伦理、职业伦理。建设之路:操作主体、操作程序与机制、道德精英、制度建设、道德教育、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0.
道德伦理有调节社会实践的作用,是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要遵循道德伦理.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嵌入道德伦理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部分技术应用涉及到道德伦理问题,教育信息产品可能存在道德伦理隐患,教育信息应用主体承担道德责任需要.在实践中要提高应用主体的能力素质,奠定道德伦理实践基础;加强应用主体的实践监管,督促教育者重视道德伦理;确保主体实践与责任一致,促进教育者道德伦理自觉;规定信息技术应用原则,建构技术实践的道德伦理空间.  相似文献   

11.
塔西佗和班固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史学遗产。将古代东西方两位史家相提并论,是从他们的史不风格着眼的。班固和塔西佗撰写史书的态度、选择史料的眼光、取舍材料的兴趣、品评人物的见识、叙述历史的文笔等方面都是很相似的。本文对二人史学风格相似的原因也作了简要分析,并阐明其史学风格的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12.
People know what they do; they frequently know why they do what they do; but what they don't know is what what they do does . (Michel Foucault, quoted in Dreyfus & Rabinow, 1983, p. 187)  相似文献   

13.
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首先以沈括写的《采草药》,《雁荡山》为例,引出科学与人文和而不同;接着,指出科学与人文同源于实践,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彼此互动,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再接着指出,科学与人文相同互通,在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提炼与抽取客观实际的本质。思考与探索客观实际的规律上完全一致,而且任何一个作品必定是形式,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这三者形成的一个整体;本文进一步着重指出,科学与人文相互补,分析了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是“立世之基”的道理,两者互动互补,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完备的知识基础,优秀的思维品质,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和谐的个人同外界的关系。最后,强调指出,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有利于既能爱国又会创新的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根据营盘山遗址的考古勘查试掘出露情况,结合附近区域零星出土的遗存,对古营盘山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这一时期的营盘山人过着村落聚居的定居生活,他们的生产生活器具群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原始审美观和原始艺术有了发展,生活质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私有制可能已经萌生。其所处的时代,约属父系氏族公社晚期,甚或已跨入奴隶制社会的大门,是哀牢国形成期较为进步的区域之一。他们族属百越族系,是今汉藏语系侗傣语族的先民中的一支。  相似文献   

15.
曹弋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15-17,52
贾平凹笔下的女性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但以爱情为核心的价值观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对自身生存状况有着深刻的体认,明晰自己的愿望和追求,敢爱、敢狠、敢于不惜代价为爱赴汤蹈火是她们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文章剖析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一些“怪”现象。如:两个认识的字组在一起就不知是什么意思;听得懂而表达不出来;听得懂,说得明白,但写不出来等。针对这些现象应采取的方法及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人们说《判断力批判》充满“二律背反”,人们又说康德时常自相矛盾。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他们只是误读了康德:如果他们以为自由美可以发见于尘世,如果他们认为“美的理想”等于“美之大者”,如果他们以为康德美学的核心是“美在形式”。  相似文献   

18.
解决中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让他们写"熟悉的生活"与观察到的事物难以收到成效,因为"熟悉的生活"和观察到的事物不等于他们心头想说的话.只有引导他们写"心灵的碰撞"、写对事物的感想和对生活的领悟才是正确的办法,因为这些正是他们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作符合于作文的本质规律,能收到多方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绝大多数先秦儒家很重视《周易》,《周易》是其主要研习经典之一,且其易学造诣很高,他们在讲进学顺序时经常不提《周易》,只是由于他们认为读书次序应该是先易后难,《周易》最难读,不宜初学和人人皆,而决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周易》。章还就先秦儒家的精神气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唐代进士入仕的主要途径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举子进士及第后,只是获取了入仕前的一种身份。若要得到官资,必须先通过关试,再由吏部铨选、制举、吏部科目选以及使府辟署等途径入仕。吏部铨选为通常仕进之路,制举和吏部科目选为快速仕进之道,使府辟署为回旋仕进之途。多种渠道选拔人才是唐代选官体制的基本特点,修业奋进跻身官场是唐代进士及第者的普遍心态,由此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影响着有唐一代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