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准备 1.给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水枕、一条一米长的绳子。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尤为重要。数学学习主要培养哪些能力呢? 一、实际操作,开发智力 小学数学教学让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这就要求教师坚持启发式教学。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剪去1/2米,第二根剪去它的1/2,哪根绳子剩下的长?”此题一出,同学们答案不一,各抒已见,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3.
一条长绳子     
宝宝在路上捡到一条长绳子,宝宝不知道绳子有多长。宝宝跑去问鹦鹉,鹦鹉说:“不知道!不知道!”宝宝跑去问小猫,小猫摇摇尾巴“喵喵”叫。宝宝来到大树下,大树“沙沙沙”地响着,好像在说:“我知道!我知道!”宝宝看着大树的胖肚子,突然明白了,他拿起长绳子,在大树的肚子上绕圆圈,一、二、三,总共绕了三圈。宝宝说:“原来,长绳子有三棵大树的肚子那样长。”一条长绳子@金建华  相似文献   

4.
课堂回放 课始我先创设情境: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老师拿了一条8.55米长的绳子.如果需要剪成0.95米长的短绳.可以剪几条?学生列出算式:8.55÷0.95.并尝试计算.  相似文献   

5.
田心 《湖南教育》2004,(3):19-20
先看一个教学片段:一位七年级的数学教师为讲解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x>2的解集,叫了6个学生上讲台站成一排。然后,教师拿出一根绳子,问学生:“这根绳子有什么作用?”学生答:可以量长度,可以捆东西……上台的学生手里拿着写有数-1,0,1,2,3,以及箭头“→”的纸板,组成了一条数轴。教师指着这排学生说:x>2的数就是手里拿着2的学生的右边的数。就这样活动了一下,前后大概花了几分钟。教师设计这么一个活动,笔者猜测是教师学习了课程改革的一些新理念,认为课堂内应该有学生的活动,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这节课又没有什么可以热热闹闹的活动开展,教师左…  相似文献   

6.
遇到“一条长4米的绳子,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每段长是全长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题目,学生的错误率一下子提高了,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道题通过把连续量(一条绳子的长度)进行等分,从用分数表示具体的数量和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两个层面来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解答起来是有难度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训练向指定方向快跑的能力,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准备:直径2—3厘米、长30厘米的竹管数根,5米长的绳子数条、绳子一端固定在竹管中间后,把绳子作为“水管”在竹管上绕好,留出一截绳头。在场地上根据绳的长度画一起点线与终点线。  相似文献   

8.
本案例是笔者在五年级开展的一次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例,45名学生全部参加了这一活动。活动内容是:一根30厘米长的绳子,从任何两个地方剪断或折叠,看它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活动时间两课时,过程分为“数学探究”和“数学交流”两个阶段。本案例从学生的数学探究和数学交流两个方面对活动进行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一条长4米的绳子,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米,每段是全长的()/()。”这种题目因学生的错误率高,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老师一再“纠”,学生照样“错”,原因何在?有什么办法?以下为几位老师教学中的亲身实践,相信您读过后会有一些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学就算成功了一半。在讲授“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这节课时,课前我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案。一种是按教材顺序,先给出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义,接着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运用所得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种方案是先提出问题“如何用一条长100米的绳子,  相似文献   

11.
教学准备1.给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水枕、一条一米长的绳子。2.三张自己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的照片各二张。3.搜集自己成长的故事。教学实录师:今天我已经是第二次来你们学校了,通过观察,我发现咱们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中,遇到学生不易接受的知识,我经常适当地增加思维层次,引导学生分层次逐步掌握。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中,我针对学生刚接触图形,对图形认识不足的弱点,由浅入深,借助实物图示,把教材难点分散,使学生学得有兴趣。 (一)让学生度量操作,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认真观察操作,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都剪上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带着一条绳子来上课,由学生自己动手用绳子度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它们的长、宽或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由学生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 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这是思维的第一层次。  相似文献   

13.
一、情境再现在一次高二教学教研活动时,笔者听了一节课.这节课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第一课,教学过程简述如下.(1)实物演示:取一条定长的绳子,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F1和F2两点,当绳长大于F1和F2之间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观察笔尖的轨迹,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曲线?”学生齐声回答:“椭圆”,“对,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种圆锥曲线—椭圆.”(2)教师又用多媒体演示了绳长等于定点F1、F2之间的距离,绳长小于定点F1、F2之间的距离的情况.(3)分析椭圆定义,建立直角坐标系,推导椭圆方程,在与学生一起…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就意味着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大胆创新,力求把数学教“活”。一、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在学习相似形的第一课时时,我创设了如下的情景,引入了这样一则故事: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叫泰勒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埃及的伊西达神殿的司祭长陪同泰勒斯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司祭长:有谁知道金字塔有多高吗?司祭长答道:没有,古代草片文字没有告诉我们这个,泰勒斯挺了挺胸说: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出金字塔的高度。泰勒斯随即取出一条结绳,…  相似文献   

15.
一、启导思维 ,求异创新(一 )同一题材 ,多向思考。学生的作文是学生思维的反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起初可以多选用一些能明显地多角度来阐述的题材 ,让学生练习写作。如教师可在课堂上设定这样一个情境 :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漫画人物 ,伸开双手 ,撑开双脚 ,他的左手捏着一根细细的绳子 ,右手想要努力去抓住另一根绳子 ,然而他却抓不着。于是老师问学生 :“如果这人想把这两根绳子打个结 ,该有多少种办法呢 ?”学生自然会热烈讨论 ,积极发言。然后 ,教师把握住这一契机 ,请学生各自自拟题目 ,将课堂上的活动记叙下来。学生所写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实验器材:胶布、乒乓球、绳子(30厘米长)实验步骤: 1、用胶布把乒乓球粘在一根30厘米长的绳子的一端。2、拎着绳子的另一端,将乒乓球拿到自来水龙头下。  相似文献   

17.
一、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操作活动中开展"探索-发现"学习 观察与操作活动能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有利于每一位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展开思维、发展能力.如在教授"找规律"这一课时,可设置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观看用小白兔布置的大舞台:十个夹子夹了9条手帕,13根木桩中有12个篱笆,8只小兔7个蘑菇,2棵树系一根绳子.  相似文献   

18.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周长"一词,学生虽然在生活中听说过,但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周长"对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量绳子的情境。教学中,我出示一条绳子(如图1),问:你能量出它的长度吗?(学生量得是60厘米)我再把绳子弯曲,依次出示状态(如图2-图5),让学生仔细观察,依次问:这时它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相似文献   

19.
目的:1.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助跑跨跳距离不少于40cm 的平行线,发展跳跃能力。2.培养幼儿不怕困难、遵守纪律的品质。准备:1.人手一根绳子(绳长为四个肩宽),红、蓝、绿色彩绳各3根,纸制红、蓝、绿色圆奖牌若干,录音机和音磁带。2.已学会绳子韵律操,并会合作搭绳梯。  相似文献   

20.
材料: 各种大小不一的纸箱,长布条、绳子、剪刀、针线。制作: 1.在纸箱的四个侧面画上各种蔬菜、水果或动物图案。向上的一面掏空。在纸箱的侧面穿上绳子。2.画动物图案的,把它的嘴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