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济生活》全书共分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和面向市场经济四个单元。从消费切入经济生活,依次分析了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和在什么舞台上生产的问题,揭示了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从事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活动,以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是有限的,任何社会都必须考虑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资源  相似文献   

2.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封建君主。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与经济变革。受地缘关系的影响,他对西北经济大力开发,加强西北地区的行政建制,兴修水利,开展农业生产,并与屯田相结合,大力推广均田制。实行了灭佛政策,使北周的经济发展壮大,为攻灭北齐以及后来的隋灭陈作了必要的铺垫。北周经济的发展,对结束我国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来的分裂割据状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印度佛教雕塑艺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因袭印度佛教雕塑的内容、题材和形式,而是在中国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艺术的新鲜血液,融合为中国式的佛教雕塑艺术。  相似文献   

4.
论北魏灭佛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太武帝灭佛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反佛的第一次,较之以后的三次反佛,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一日最为严厉残酷,长安地区的各寺僧侣大部被杀;二乃起因最独特,主要是政治原因,包括少数寺院僧侣可能图谋造反;三为当时朝廷与佛门间的经济矛盾最小,全境的僧尼敷只占北魏全国人口约1/400;四即灭佛持续最久,长达十四五年;五为结束得最突然意外,灭佛决策者太武帝竟遭太监宗爱谋杀,灭佛也就人亡政息了.研究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对北魏灭佛及后三次"法难"事件的整体把握与诠释.  相似文献   

5.
中国石窟艺术自北魏迄盛唐,多有模仿之迹,至宋代而成为真正的佛教艺术。宋代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主要表现为民族性、世俗性、含蓄端庄、重细节刻画。宋代石窟艺术在我国漫长的石窟艺术史上抹上了最后一笔耀眼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明太祖朱元璋的经历、佛教思想及其利用佛教来辅佐治国的史实进行述评,并探索宗教对历史人物的影响和宗教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石屋清珙是我国元代一位著名的禅僧。在中国禅学史、元代禅学史和中韩禅学关系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他的禅学思想极其丰富,而以茶道思想著称。茶道是其禅学人生的一贯之道,是他学道、悟道和传道的重要方式。他的茶道冶禅佛、人生、自然于一炉,以真如造适为追求之境,于一境中起一种味、一种平怀、一个平常心。  相似文献   

8.
谢薖具有明确佛禅语素的诗文作品,总数近30篇,约占其全部诗文作品的八分之一。谢薖游访过的具名寺院计6座。游访中一般伴随有饮酒、品茶、赋诗、坐禅、清谈等活动。结交的具名僧侣计5人(诗僧为多)、具名居士1人。谢薖时常自比僧侣或自称居士,对佛法有较深的意乐与理解,但也偶有排佛之论。谢薖所作的佛禅诗主要有两类,一类运用佛禅语典以言事说理,一类则呈现出诙谐的禅趣。  相似文献   

9.
“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新课程改革最核心的部分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课堂文化。  相似文献   

10.
自明末清初以来,最早在马六甲生活的汉传佛教僧众,都是冒着海禁之险,投身在化外之民斩荆辟棘的异域,照料开荒民众的生死大事。他们一代接一代,经历两百余年艰苦变迁,确保了汉传佛教在南洋华人垦荒的地区继续流传。今日回顾清代在马来亚弘法的汉传佛教僧侣,他们多数人默默无名,这些法师为了随顺文盲众多的垦荒社会,从赶经忏到提出开办佛教公司兴办实业,甚至有耍杂技和开动物园的,无所不为,俱是为了能深入民间广说妙法、建立汉传佛教在地方上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其贡献实不能以成败评价。后人可以为他们结论:"菩萨心肠是不能以著作等身评价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明初统治者既限制又利用佛教政策的产生原因、措施、作用进行述评,并探索宗教与政权、社会的关系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