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大,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各方面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开始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初露锋芒,攀比就是其中一个。素有象牙塔之称的大学,也没能摆脱攀比强劲之风的影响,且有趋强之势。大学生攀比问题纷繁多样、攀比后果发人深思,我们应该认清攀比背后的根源真相,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引导,摆脱攀比之风的不良影响,保证学生的身心能健康和谐的发展。一、攀比问题纷呈多样(一)实话实说的传统攀比传统的攀比就是指人们基本需要的吃、穿、住、…  相似文献   

2.
梁初 《湖南教育》2009,(11):61-62
如果某所学校攀比之风盛行,基本上能判断这所学校学风存在问题。因为,学生的心思都用在攀比上,必然在学习上不会怎么用心,学校必定存在某些应尽的教育责任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在中小学校园里,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 都有基于自身特点的攀比之心和攀比之行。攀比深深地渗透于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学业和行为,透视校园攀比现象,对引导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攀比”是每个中学生都有的一种心理现象,而中学女生的攀比心理,更具有其典型性。 1.学习攀比。中学女生最突出的攀比就是学习上的攀比,她们尤其看重与中学男生的学习成绩攀比。因此,女生一般学习努力、作业整洁、发言积极、实验认真,有些男生甚至成为她们超过的目标。 2.美的攀比。中学阶段的女生追求美更广泛,如注意语言的表达、行为的规范、仪表的庄重、艺术才能的外露等,这种攀比,给人一种成熟之感。  相似文献   

5.
在中小学校园里,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都有基于自身特点的攀比之心和攀比之行.攀比深深地渗透于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学业和行为,透视校园攀比现象,对引导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班会活动背景: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攀比之风盛行,这种攀比心理在小学生中也比较普遍。健康积极的攀比能激发学生敢于挑战,积极竞争,也能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奋发向上;不良的攀比会  相似文献   

7.
刘霞  熊敏捷 《母婴世界》2012,(4):100-101
儿童适当有点攀比心是正常的,因为孩子在幼儿期就有表现的欲望,他们会用好看的玩具、漂亮的衣服等来吸引大家的注意,但过分的攀比,则会发展成虚荣心。因此,家长面对孩子的攀比行为时,要认真对待,正确引导,防止出现攀比成性。  相似文献   

8.
朱洪秋 《班主任》2012,(2):55-57
在中小学校,学生的攀比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特别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攀比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对中小学生攀比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可以为班主任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2007,(9X):18-19
妈妈的烦恼:5岁的女儿不肯上幼儿园,因为同学有小汽车送,她没有。平时和小朋友玩时,也爱“比”,比衣着,比玩具,比图书,春游时还要比零食……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攀比,我该怎样教育她? 主持。所谓攀比心理,是刻意将自己在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攀比现象普遍存在于现代孩子中,比如对物质条件,父母的社会地位的攀比,等等,这种现象常令父母不知所措。本期,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刘尧 《河南教育》2014,(1):25-26
近年,在生活消费上相互攀比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尽管只有少部分学生存在“超钱消费”现象,可是也实在令人担忧!实践证明,“超钱消费”之风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会使一些学生追求生活享受、相互攀比、不求上进。因此,家庭、学校与社会要针对大学生的实际,客观分析“超钱消费”问题,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心态与行为。  相似文献   

11.
攀比心理,古已有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攀比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加突出了。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攀比心理,对于调动人们奋发向上,勇于进取,锐意改革的积极性,克服“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攀比心理,就是一种在贡献、进步、地位、待遇、名利、收入等问题上的一种攀高比附的心理倾向。人们的攀比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的需要、社会环境以及群体心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攀比心理产生的心理机制之一就是人  相似文献   

12.
农村初中学生攀比已成为学校教育的热点,学生思想素质的好坏有很大一部分和攀比有关.如何正确引导初中学生的攀比,应该成为广大德育工作者和家长探讨的重要问题.文章就农村初中学生攀比的现状分析,攀比心理的成因及如何正确引导作了一些探索,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做实事的﹃攀比﹄玉龙从前谈起“攀比”一词,往往带有贬意。孰不知,近几年海外学子在为国服务、多做实事方面,也竞相“攀比”起来。而且,其深度与广度正在不断向前发展。初期,大约在1990年前后,留美学子文兰、胡森等人率先利用暑假,在北京大学举办“数学动力系...  相似文献   

14.
在如今的孩子中间,互相攀比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一件新衣服,一样新玩具,都会引起一些孩子的互相攀比,有的孩子还就此去要挟家长去买其他孩子所拥有而他没有的东西。攀比之风的盛行,应当引起我们幼教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是会滋长有害心  相似文献   

15.
姜敏 《中学教学参考》2011,(18):128-128
现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浮出了水面。以中学为例,一股攀比之风在校内刮起。很多中学生在学校不仅是比学习成绩,更是比起了家庭经济条件、比吃穿享受。于是,有的学生甚至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打扮上,根本不关心学习,虚荣心、攀比心与日俱增。所以,我们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八、切忌攀比 比名次,排坐次,崇尚阶层,追求地位,讲究排场,比房子,比车,比收入,比头衔,尤其是比孩子成绩和能否上名校之风,在华人社区盛行不衰。中国人往往想的是"功名前程"光耀门庭",攀比之心出自中国传统的求名利,爱面子,及"学而优则仕"等观念。  相似文献   

17.
改革中攀比心理的特性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比心理是一种普通的社会心理现象;改革中攀比心理的加剧,对改革的深化特产生不利的影响,探讨改革中攀比心理加剧的原因,有利于给改革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以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班主任》2012,(2):52-52
徐伟平:攀比是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攀比是学生欲望的表达,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在竞争中不断进步,为设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如果运用不当,学生会在物质攀比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相似文献   

19.
信贷消费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刺激经济增长、促进诚信体系建立的同时也引起了赤字消费、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等诸多问题,因此,指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使之做到适度、合理消费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攀比是人类社会的心理现象,是每个社会中的人所具有的心理行为,在当今社会虚荣攀比尤为风靡,成为引发各种犯罪的一大社会问题。特别是少年儿童中很广泛、很社会化的虚荣攀比透支着他们的心理健康,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文明道德的形成和学习的进步,这并非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