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媒小语     
《新闻世界》2008,(9):30-30
记者的着眼点在于事物的本质特征。采访一件事、一个问题,关键之处,是要能够抓到代表这个事物的本质的某些特征。掌握了能够体现一件事物本质的特征,说起来,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明白,甚至可以引人入胜。如果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说起来免不了哆哆嗦嗦,写起来也总是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2.
批评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这几年因为不准确的批评报道引起的新闻官司也越来越多,除了一部分是被批评者讳疾忌医、无理取闹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批评稿件不准确或不完全准确引起的,值得编辑记者引以为鉴。因此,我们要特别强调批评报道要注意准确性: 一是事件本身真实准确,这是批评报道的基础。不真实就谈不上准确,但即使新闻事实本身是真实的,也应注意其准确性。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可以说,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事即使有,也很少,大部分事物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糅合在一起,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其中某一个方面更突出而已。因此,在批评报道中对事件的定性要准确,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不要无限上纲,脱离事件本身的范围和程度;二是不能以偏概全,不因失误抹杀成绩,不能批评某一个人就把一个人说得一无是处,不能批评一件事就把一件事中的积极因素抹杀。  相似文献   

3.
简洁,指的是说话、写文章扼要、清楚。说话、写文章要做到既扼要又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要把广播新闻写得简洁,就更困难。因为广播新闻是写给人听的,它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新闻事实讲明白,又要让人能够听清楚,不好好下一番功夫,就难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广播新闻该如何做到简洁呢? 首先是语言要简练,最好三言两语把事情讲清楚。这就要力戒空话、废话、套话,坚决删去那些可有可无的话。我们不妨来看看这样一条广播新闻,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4.
搞好搞活经济报道是一个大题目,也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讲得清楚、说得明白的,但它却是我们在现阶段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因为搞好搞活经济报道可以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我国轰轰烈烈的经济实践赋予我们经济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也只有搞好搞活经济报道,才能担负得起我们做经济记者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学会让思维朝着多个不同的方向去探索的时候,面对同一件事,我们会因为得到多种答案,掌握了主动而做得比只朝一个方向考虑要好得多。对于编辑寻找选题和做书的灵感而言,只要让思维飞扬起来,不囿于一端,我们也完全可以做得像玩具商、像儿童食品商一样好。从宽泛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思维下做出来的书其实已不完全是书,而是一种生活、一种情趣了!  相似文献   

6.
丁海宴  赵莉 《现代传播》2001,(6):117-119
这题目乍一看,一定很傻。没人不知道,画面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于画面,有什么样的画面(空无也是画面的一种)就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画画包含着情感,也孕含着思想和意义,可以说,清楚得无需赘述,明白得不成问题。 的确,画面是事实,不是问题。但画面的价值和意义,就是问题了。而且“一个问题必须是在说清楚了之后,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赵汀阳语)常常清楚的问题,下一定明白,知道的事情.不一定理解。 比如我问“任何画面都有价值吗?” 常常有两种回答:“是”或”不是”。 其实,这两种回答都不是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滇南行随笔     
《大观周刊》2006,(39):62-62
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 要从浓密的枝叶里找到歌唱着的乌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树太高了,把头仰起来也看不到顶,而冬天的阳光要想穿透层层匝匝、饱含水分的树叶也得费掉一番力气。于是,乌儿就安然地歌唱着,不必担心被人们发现。运气好的时候也能看见一两只,尾巴灵巧地晃动着,像一滴巨大的雨滴,从一个枝条跳到另一个。  相似文献   

8.
沈全梅 《新闻记者》2002,(11):53-54
用取景器采访新闻要比用笔辛苦得多,无法偷懒,不到现场不行。逢着火,火场要进;遇打架,拳头临头;要抨击周围不文明的事,没法不露取景器,而这就往往成了目标,增加了不少难度。更何况即使到了现场也不一定能抓取到理想的画面。因为新闻晚报的《老白新闻》是即时发生的新闻图片报道 ,事件突发 ,不能摆布 ,即时抓取 ,每天一个。这就要求摄影记者白华阶必须天天用取景器去观察、去捕捉、去表达,用取景器去解释周围发生的某一件可以成为新闻的事。这就逼得白华阶学会“用另一只眼睛看世界”,就是说要从身边的一件件极平凡的事中揭示事物…  相似文献   

9.
张芳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几天的采访你很难清楚地了解我们做的是什么;现在已有的报道中,没有一篇是说得准确的。致力于平民教育的学者杨东平评价张芳,"她在做一件非常特殊的、完全与众不同的事。迄今,也只有她在这么做"。  相似文献   

10.
简约之美     
西方新闻学崇尚简短,力求用最少的文辞表述人、事和物。我国新闻界前辈也曾要求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文短,而又把话说得透彻,说得明白,说得生动,说得有趣,那就堪称奇文、妙文了。宋人陈骙在《文则》中说:“事以简为止,言以简为当。” 美联社最近播发的两则短消息,让我们体会了这简约之美。 其一是5月29日发自北京的消息,题目是《国宝回归激发民族自豪感》。全文中文字数仅270余字,说的是我国在香港的拍卖会上收回三件失却的国宝在京展出的事。消息只用了五句话,分成五个段落,却逐层  相似文献   

11.
一、特征尺度理论。特征尺度是指能够体现个系统本质特征的最短跨度,例如我们在听民族音乐的时候时常有这样的感受听了一段之后.就可以分辨出是哪个地域或哪个民族的音乐。这样“一段”的长度实际上就对应于“特征尺度”,要理解特征尺度这个概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本质”是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拿民族音乐来说之所以称之为“民族音乐”,是因为各民族的音乐都有它各自的本质特  相似文献   

12.
我是谁     
哲学家曾经告诉我们,生而为人,总要追问一下“我是谁”。这个问题有点深奥,不太容易想明白。但在别人的检索系统里,这件事却清楚得很,我当然是刘萍,因为刘萍是我的名字,一个三十多岁,靠写字为生的女人。然而,刘萍是一个重名率极高的名字。很多我不认识的人,提到刘萍的时候,他们脑海中浮现的也许是另外一个人。  相似文献   

13.
专题摄影(有人叫它“系列摄影”、有叫“组照”、有叫“报道摄影”),它是通过多幅照片的组台,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表现一件事、一个社会热点,一个平淡而又感人的故事,使读者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变化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和逻辑联系的多幅照片来阐明问题。  相似文献   

14.
消息的写作,可以用表现,也可以用陈述。而用表现的手法,往往能赢得更多的读者。表现与陈述两概念的区别在那里呢? 陈述,是有条有理的叙述,只是为了把事实说得清楚、明白;而表现,则是再现所要报道的事实,表示出事物本身的某种意义。两种手法显然会有两种效果:前者写法较平直、呆板,不易显示事物的思想性;后者写法较生动,形象,易手显示事物的思想性。笔者在读报中,感到一些表现力较强的消息,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动作性强。人们也许还记得北京朝阳区十八里店村农民陈福权残酷虐待老母的报道。据悉记者在写陈被依法逮捕时,曾写了两个导语进行比较。第一个导语写的是:昨天,由朝阳区十八里店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因此它总是力图用事实说话,而避免主观性议论。这是新闻的一个特点,也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原则。如果报道的事实已清楚,新闻的意义已明了,而作者还硬要站出来发表一番议论,则无异“画蛇添足”。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为了加强宣传效果,有时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也允许进行一些简短、精到的议论。这些议论非但不是“蛇足”,而且往往可以有“画龙点睛”之妙。 毛泽东同志就主张在新闻中适当插些议论,他曾在《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一文中指出:“……要在消息中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但不可以插的太多,一条新闻中插上三句议论就觉得太多了。议论要插得有劲,疲疲沓沓的,不插还好些。不要条条都插议论。许多新闻意义已明显,一看就明白,如插议论,就象画蛇添足。只有那些意义不明显的新闻,要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  相似文献   

16.
广播创优要追求综合效果,这个问题可以从心理学、哲学、广播学三个角度探讨。 1.“综合”两字在心理学中指与分析相对的思维形式──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联合起来;在日常工作中指与单一相对的方法──把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起来,如综合利用、综合平衡、综合大学、综合艺术等等。人们对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件东西的追求,从心理上讲也往往是希望这件东西完善和谐些,而不希望其东残西缺。 2.辩证唯物主义两大总特征之一是“联系”──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  相似文献   

17.
广播稿怎样才能做到明白如话呢? 我认为每一篇新闻稿在写作上应当注意: 一忌长。广播新闻稿的篇幅要短。一篇新闻说一件事,不要面面俱到。一稿一般三、五百字,不宜发千字文。广播稿的句子也要短。长稿短编,复句化作单句说,有的来稿,一句长达一百字,  相似文献   

18.
写新闻的目的就是要传播一种信息,让人知道在什么时间以及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新闻的概念有多种表述方式,所揭示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但基本的特点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写事。二是要写清楚事。不写事的新闻恐怕没有,写不清楚事的新闻,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发誓不让人看,因为看了也不明白。如果在新闻写作中没有抓住这两点,恐怕算不上是好  相似文献   

19.
如今,当我想起青少年时代爱读的一些书时,就会下意识地审视起自己,想从身体的某一个部分发现自己是怎样被那些书塑造起来的。我相信,我的这个血肉之躯正是当年爱读的书一分一寸地逐渐塑造成型的。有些人说,好书就像一座花园;也有人说,好书是一个宝库。对于我来说,好书的好,在于它给我的是一个难以说得很具体,但又好像手可以摸得到、脚可以踏进去的无比广大深邃的世界。一旦进去了,你的呼吸,你的脉搏的跳动,你看事物的眼光,就渐渐地变了,在你笑的时候你觉得愉快,在  相似文献   

20.
要有所依托     
杂谈文章,不是纯理论文章;而是“寓理于事” 的文章.因此,我们在构思写作时,首先需要考虑在这篇文章当中要摆进去一些什么“事”.这“事”,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多件.如果是多件,最好是以其中的一件为主.当然,在写作之时,并非纯粹是叙述这些“事”;而是以这些“事”作为“依托”,进行发挥,向读者展示其中包含着的“理”.如果这一件(或多件)“事”选得好,那么这篇文章就有了成功的很大希望.1996年7月19日《湖北日报》的“大家谈”专栏登出一篇题为《“减害云”是何物》一文,它就是找到了一个好“依托”,从而做成一篇好文章的典型.该文所“依托”的“事”是:“那天,当孩子说要用‘减害云’来消灭蟑螂时,我竟茫然不知所指,待弄明白他是在说‘灭害灵’时,我差点没有背过气去.事后一想,这过错又确实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的,就连我这个30大好几的成年人对繁体字都半生不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