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心理学家米勒在1956年通过研究发现,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制的,只有7±2个组块。这里的组块就是测量人短时记忆量的最小单位。由于短时记忆是知识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必经通道,所以短时记忆就成了学习中的瓶颈。但组块中的信息量大小是不固定的,它可以是一个符号、一个词、一个公式、一个图像、一首诗、一段话等等。有人曾经做过一  相似文献   

2.
组块,即记忆单元,具体来说就是能够迅速地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链接起来的索引项,亦是指我们所熟悉的信息量的一个单元,它可以是一个偏旁,也可以是一个单字、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句子。组块思想认为,善于把学习材料分成适当的组块,不仅可以缩小记忆材料的绝对数量,加大信息浓度,减轻大脑的负担.提高储存量,而且能记得牢,  相似文献   

3.
参加自考的学员多数以自学为主,因此学习方法是否得当,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组块效应”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组块”即“chunk”也称为“创克效应”。这是心理学家Miller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的。当外界信息通过感官进入记忆系统,记忆系统中的短时贮存系统就对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处理。实验表明:短时记忆贮存系统一般接收7±2个单位的量。这个单位就是组块,既可以是字,也可以是词、词组甚至句子。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结论,改变组块的容量可以增加记忆容量。如果我们去记一些无关的汉…  相似文献   

4.
组块,即记忆单元,具体来说就是能够迅速地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链接起来的索引项,亦是指我们所熟悉的信息量的一个单元,它可以是一个偏旁,也可以是一个单字、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句子.  相似文献   

5.
短时记忆存贮库的容量参数,直接涉及有关研究所作结论的科学价值,可靠性问题。目前(至少国内如此)各种文献资料和心理学教科书中,一直沿用着乔治·米勒(Muller1956)的5~9个组块的结论;而赫伯特·A·西蒙(HerbrlA.Simon1969)却提出了4个组块的结论。本文对后一结论,采用多学科的事实和具体例证,进行了再论证,肯定并证实了短时记忆存贮库真实容量4个组块的结论,是具有独创性的、唯一科学的结论。因此,笔者吁请学术界、科技界应予确认。  相似文献   

6.
组块化是指个体利用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对进入短时记忆的新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构成自己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的信息单位的策略。组块化可以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应用,也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短时记忆容量的年龄特点和材料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的多存储模型,已得到了大量实验的验证,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这个模型把记忆分成彼此联系的三个系统,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其中的短时记忆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来自环境的信息和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都要在短时记忆中支配人的当前的活动。短时记忆容量是短时记忆的重要参数,其有限性体现了我们心理能力的基本限度。为了测定短时记忆容量,近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工作者已作过一些探索研究,认为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但这个结论大多是在成人记忆语言文字材料的情况下得到的,未免过于笼统。而对从儿童到成人的各  相似文献   

8.
涉及“组块”的短时记忆容量是近代记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汪悃款同志撰文否认国内外文献广为使用的7±2(组块),提出赫伯特.A.西蒙的“4个组块”是不容置疑的“唯一科学的结论”。本文对此提出商榷和质疑,希望心理学研究更具批判精神以提高其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王远芝 《海外英语》2012,(21):109-110,112
初中英语单词多为基本词,解决好基本词的记忆是扫清初中英语词汇记忆障碍的必经之路。基于读音的字母块组块记忆法是一种非常适合记忆基本词汇的方法。它以英语单词中常见的字母集合或学习主体熟悉的熟词作为记忆新单词的工具,字母集合或熟词的选择以规律读音为依据。所以这种方法能将单词的音、形、义记忆结合在一起,使单词记忆变得更简单。  相似文献   

10.
短时记忆是记忆的一个重要成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时间不长,约10~20秒,而且短时记忆的容量也有限,在7+/-2个单位之间。这个单位叫做块件(chunks)。也就是说,如果不作任何复习,人对感知的信息只能记住5-9个各自没有联系的单位。虽然短时记忆容量小,但我们可以借助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历,让这些单位之间发生有意义的联系,将大量可用的信息组成少量的块,记忆广度将被大大增加。块是一个有意义的信息单元。块可以是一个字母、单词、成语、句子、图示、事件等。例如,序列1—9—9—0—6—1—1—0—3—0由十个数字构成,即10个块,超出了短时记…  相似文献   

11.
你熟悉下列单词吗?现请你在各词的词头和词尾分别各加一个字母,使每个词变成两个新词(新词中的字母数只比原词的字母增加一个)。中学生朋友,你想试试看吗?  相似文献   

12.
谈组块理论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秀苗 《教育与职业》2007,(12):141-142
短时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只有7±2个单位,这个单位叫做组块.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神奇数字7±2来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旧知识对新知识加以组织,使学生成功地对学习材料实现组块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王倩  陈文存 《考试周刊》2012,(33):94-95
在语言技能中,听被放在了首位,足见其重要性,而听力恰恰是中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尽管众多学者从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多种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听力技巧和策略,但是,学生们依然只通过获得片段信息获取知识。相关研究表明这是由听者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引起的。为了找到解决方法,研究者们通过实验,使用组块等方法弥补短时记忆容量的不足,从而顺利完成听力理解。本文针对短时记忆特点,结合初中生听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短时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4.
陈建军 《甘肃教育》2001,(12):25-26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四类———陈述性知识,逻辑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其中策略性知识着重解决“怎么学”和“怎么用”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传授给学生策略性的知识,包括良好的记忆策略。一个人记忆能力的好与坏,记忆效率的高与低,往往决定于他所掌握的记忆策略的优劣。如何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记忆策略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做法。一、记忆内容的组块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记忆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米勒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2个组块,这个数量是相对恒定的。例…  相似文献   

15.
组块就是指在记忆中把若干较小单位组合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人的短时记忆的最小单位是组块.它不是信息的量的多少问题,而是信息如何组合的问题.若能把某些信息组合成块就能突破短时记忆的有限性,提高记忆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到孤立的知识教学不可能建立起层次分明和联系紧密的观念系统,那么,新知识的教学不能孤立进行,应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观念系统中进行整体考虑,使新知识与原有的相关知识相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一) 现代认知心理学最有成效的研究表现在对人类短时记忆机制的了解上。1956年米勒(G·A·Miller)提出了著名的短时记忆组块理论。他发现,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它一般不会超过七个左右(7±2)的项目。例如,主试采用口述或视觉的方式给被试呈现一组数学符号:“010010110010”,呈现后马上让  相似文献   

17.
词汇记忆是学习英语的拦路虎。而组块理论就是"打虎的武松"。巧用组块理论,是词汇学习的捷径。本文介绍了组块理论的起源,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关系,通过实验,证明了组块理论在记忆提高方面的有效性。同时,本文通过大量的实例,探讨了一些巧用组块理论指导英语词汇记忆和学习的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短时记忆的好坏决定口译的质量,学生在短时记忆能力方面的欠缺会阻碍后续其它口译技能的提升.本文首先探讨短时记忆在口译中的角色和重要性,然后提出如何在英语口译课堂中提高学生短时记忆的一些途径,如注意力合理分配、克服心理压力、分层组块记忆、笔记辅助记忆和长短时记忆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9.
沈国华 《双语学习》2007,(4M):96-96,98
听力理解过程中的“瓶颈”现象是普遍的,它是短时记忆容量局限的一种突出反映。本文通过实验分析,探讨短时记忆与英语听力理解的内在关联,并从如何提高短时记忆容量谈及听力教材与教学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20.
组块是指由意义上相联系或形式上相类似的一些小单位组合而成的大单位。是美国心理学家米勒1956年首次提出来的一个概念。米勒认为人的短时记忆限度为7±2,但这个限度不是单个信息的项目数,而是其组块数。如“360422681002364”是一串15个小单位的数字,它是某持证人《居民身份证》上的号码。因为超出了人的短时记忆限度,很难记忆。如果按照一定的意义,组合为36(省号)、0422(县号)681002(持证人出生号)364(所在地派出所号)4个组块,就容易被人们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