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教学与素质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哲学品格、哲学态度、哲学精神和哲学思维几方面素质的培养 ,从而体现出哲学的辨证智慧。教师在教学中 ,要充分体现出哲学的品格。哲学在相当意义上是一种生活态度 ,因而 ,学习和研究哲学 ,更需要培养哲学的生活态度和哲学的精神。学习哲学的关键是学会哲学思考 ,学习和研究哲学的过程 ,就是培养和训练哲学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当前关于没有必要开展教学哲学研究之"无涉说"、"替代说"、"应用说"以及"不合时宜说"皆是经不起推敲、不成立的。教学哲学以教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在对教学思想进行前提反思时,既要求以构建教学哲学学科体系,亦要致用以解决教学哲学问题。教学哲学研究不是教育哲学、教学理论研究者之专职,教师理应、也必须投入其中,以实际参与去学习与建构教学哲学。  相似文献   

3.
你问我答     
Q:我是一名文科生,想报考哲学专业,但家人很反对学这个专业,想请问这个专业学什么,今后发展怎样?陕西省宝鸡市斗鸡中学高三向红A:哲学,作为一门追求智慧的学科,它以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为起点,思考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深处,有关自身存在意义的问题。哲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还要研读大量的哲学史,通过追寻古今中外哲学家的思想轨迹,如孔子的儒学,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尼采的超人哲学等,研究和  相似文献   

4.
"爱智"是一般哲学的共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的是一种实践智慧。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或多或少存在着违背本性的问题,以致学生难以习得真谛、普遍缺乏学习兴趣。按其本性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元素,要立场分明、比照清晰、论证严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要以哲学的方式关注现实,用思想把握时代,用哲学培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谈及对哲学的印象,目前的青年学生主要有两种误区:一种认为哲学游离于现实生活,只传授“形而上”知识;另一种则相应地把哲学归结为“无用之学”,其产生原因在于没有弄清楚哲学“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事实上哲学不仅包括形而上的理论,而且,它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相应地在内容上,青年学生就不仅要学习理论,更要学习融会贯通“形上形下”的能力。哲学通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因此,学习哲学就是一个以各种环节为媒介,从“形下”到“形上”再到“形下”无穷反复的过程。懂得了哲学“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两种误区即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时代,哲学成为一门备受冷落的学问。在哲学的课堂上,学生们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学哲学有什么用?本文结合哲学的产生原因,对于哲学这门特殊学科的"用处"问题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讨。说明了哲学作为一门"无用之学"所蕴涵的大用,即通过改变自身的视野来改变对环境的看法,从而在一种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智慧和教养。  相似文献   

7.
谢翾 《文教资料》2011,(19):107-109
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是一种全面、科学、辩证地指导教学实践的思想和观念。面对哲学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部分学生反映哲学课玄妙高深或认为哲学是无用之学等问题,我们在哲学专业课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善于从单向的教向双向的教与学转变。学生要自觉认识到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在实践上可以从问答式、讨论式、辩论式、论文式等具体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8.
应当以马克思《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为中心,勘察古希腊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革命起源的深层关联,揭示马克思在传统思想与现代哲学之间的复杂思想视域。通过精深的古典学阐释和思想史研究,马克思认为,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境遇与黑格尔之后的境遇显著相似,均出现了总体性哲学解体的危机,都呼唤着哲学变革。由此,马克思预见到,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变革通过"主观形式"重建总体性哲学的可能性路径是自我意识哲学及"哲学的世界化"。"博士论文"及其笔记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力图在"古今之间"求索哲学革命道路的青年思想家的思想形象。从宏观思想史角度来看,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古典启示"与"现代重构"相互交融。古典思想在启示、激发现代思想者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思想者建构、重构古典思想的过程。在马克思的现代哲学革命的问题意识中,古典思想资源得以再生产因而具有了深刻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在中国盛传近30年,是广受人们关注的经典著作。其中,关于书中所提出来的高深学问、认识论和政治论的哲学基础、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等内容的讨论较多。本文认为,研读西方教育学经典时,不仅要重视对其内容和思想的诠释,还要重视对其研究方法的学习。该书的译者说:"我们引进这本著作,目的在于介绍国外高等教育理论界的现状,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启发或借鉴的信息。"因此,如何跳出《高等教育哲学》看中国的高等教育哲学是本文讨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正清新活泼的儿童心智与陌生新鲜的大千世界相遇,这是人类精神的永恒的灿烂现象,但在每个人一生中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短暂时光。如果说"学"哲学,儿童期正是"学"哲学的机不可失的黄金时期。不过,所谓"学"完全不是从外面给孩子灌输一些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对孩子自发表现出来的兴趣予以关注、鼓励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本次研究主要的目的就是分析《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所在,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礼""仁"话语所存在的"精神"气质;第二个方面是精神哲学模式提到的"克己复礼为仁"。因为"礼""仁"是实现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要素所在,所以针对其进行重点分析可以为后期我国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研究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哲学角度切入终身学习的现实可能性问题,通过探讨孔子终身学习思想的哲学原点及其现实意义,论证终身教育的实践性.分别阐述:孔子"仁人"教育目的所隐含的"为学日益"的终身学习思想;孔子从"体知"出发探寻一条"为学日益"的路径;孔子阐释终身学习哲学原点"体知"的实践教育学意蕴.力求使中国传统终身学习哲学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发挥其在当代终身教育实践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哲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灵魂,是维系哲学存在的根本所在.正是由于哲学具有究根问底式的追寻精神、反思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以及人生关怀精神,使哲学能够而且必须担负起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建构"精神家园"的神圣使命,从而也推动着哲学自身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用化学学哲学 学化学用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好哲学,终身受益。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教导我们:“学哲学应该学习它的原理,学习应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  相似文献   

15.
蚂蚁精神     
多年来我一直给年轻人传授一个简单但非常有效的观念——蚂蚁哲学。我认为大家应该学习蚂蚁,因为它们有令人惊讶的四部哲学。  相似文献   

16.
庄子之学,振拔于沉浊之中,超离于尘垢之上,由"朝彻"而"见独",终而达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玄妙境界,真可谓"冷笑行藏只独知"者.然而,"独"体现的仅仅是其思想风格与境界情态,绝非意味着庄子哲学即是横空出世甚至无中生有之物.古今多有学者认为《天下》篇乃《庄子》一书之后序,该篇纵论天下道术,探古学源流,判诸子短长,庄子深厚的"学术功底"已展露无疑;司马迁亦云"其学无所不窥",也说明庄子汲取的"学术资源"是何等丰赡.庄子哲学必有植根其中的饶沃土壤、流衍而出的丰沛源泉.其根之深,其源之远,非常值得研究者对之进行反本溯源式的开掘与疏浚.  相似文献   

17.
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词人月人,言语中得悉他"痴词",当我见他的巨型词集,直至读罢部分词作,我便大喜过望:中国词学有救矣!人生、历史、哲学、文化构成了月人先生词作的全部精华。我惊、我喜、我叹!我要撰文论析月人词之历史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学习模块,但由于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又是刚接触哲学,所以哲学学习是思想政治课几个模块中最难的学习内容。哲学不仅抽象难学,而且有许多枯燥的名词概念。高中学生要学好哲学,一方面要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要联系社会实际,学会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相继诞生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从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不断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大力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情理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问题,立意于既讲理又讲情的情理架构,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三方面分别予以阐释和论证。认为在教育观念上要具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智慧"之魂,在教育内容上要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世界"之道,在教育方式上要应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教化"之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