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网络语言、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多重冲击。好莱坞影片、日本卡通、韩流还有诸如肯德鸡、必胜客、NBA、CBA等外来词,使得许多中学生言必外文或“火星文”,对外来文化津津乐道,而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情形如何呢?有些人只会敲打键盘.不会写字;在“中国汉字听写大赛”中.很多人连最基本的字都不会写:更有一些中学生,对传统相当陌生.缺少文化的归属,已成了“真洋鬼子”。  相似文献   

2.
赵鸣歧 《上海教育》2010,(14):42-43
我国古人将“和谐”作为处理人类与自然、人与人或人与社会、人的身体与人的精神等关系的理想范式,从而使之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普遍原理。 中国所获得的国际地位要求中国有一种能够“平天下”的智慧,能够以一种更具有全球化意义的传统和理念来影响世界。而这都需要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扬弃。  相似文献   

3.
陈红 《学周刊C版》2011,(10):116-117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应更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含量.从而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更充分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目前,“传统文化的回归”已成为全国人民的热门话题。近期,中国京剧院等传统的戏曲进入全国各大高等院校演出了传统的优秀剧目.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很好的响应,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教授曾说,“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强大,一个民族的根本性问题越凸显出来,就是民族的灵魂问题,民族的文化就凸显出来。中国有很好的文化传统,需要有人来继承、来研究,要培养懂得我们传统文化的人才”。他还指出,一个国家应该有一个国家的灵魂,这种灵魂更主要的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没有民族文化、没有民族精神,这个民族就没有“根”。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所以不管一个国家如何去创新,都不能离开本身的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当代设计,起步较晚,发展较快,但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有限.究其尿因,与设计的服务对象和市场环境的发展阶段有关,与急功近利,缺乏创新精神有关.中国设计风潮的形成,不是传统图案和中国元素的简单应用就能够解决的,需要从历史人文中挖掘我们最宝贵最具文化渗透力的文化内涵,提炼出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民族精神.儒家思想关于理想人格的塑造。道家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国人世代相袭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宽广博大的民族情怀,对各国人民的尊重和热爱,都是我们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内核,是搞好当代设计,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政治影响和文化行销的信心基础.国家的参与和扶持.对中国设计风格与潮流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法律文化包含显型法律文化和隐型法律文化两个层面。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律文化所面对的,其实是如何面对外来法律文化和如何认识自身的法律文化传统这两个主题。主张“法律文化全球化”和“法律文化保守主义”都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打破法律文化的封闭性,在深入认识和研究中西法律文化相融与相异方面的同时,更好地学习借鉴西方法律文化的精华,更有力地弘扬中国法律文化的优秀传统,从而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如今,互联网、多媒体已经发展成熟,"多元化"成为最大的文化特色。中国人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中国人应持有怎样的文化观念,是关乎中国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孙中山的传统文化观和西方文化观都有一定的独到之处。对中国传统文化,他能革故鼎新,破立共存;对西方文化,他能实事求是,兼收众长。孙中山一直理性地对待中外文化,积极探索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花是人们最喜爱的也是最常用的修辞语象之一。中国人以花喻美,以花喻德,或是借花抒情,都融入了人们对花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更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采用逻辑分析和文献资料法研究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内涵,通过研究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健身观的价值契合后发现,养生和科学健身都是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养生思想和科学健身观的融合共同主导现代人的整体健康观,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生智慧,它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旨在说明人应当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以及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鲜明和突出的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惟有经过调整.即批判旧义、发掘新意以后与新生的文化因素和社会环境相结合而被传承下来,并发展为新的文化传统,才能建构起中国现代社会崭新的人文价值观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积极因素,也有许多消极甚至致命的缺陷。但我们不能因此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民粹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都是要不得的。欲建立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必须对本土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吸收世界上一切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积极应对全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中,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间的碰撞日趋激烈。对此,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理性地看待面临的内外压力.积极应对全球化.进行合时性的文化选择.与时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传统有连续性,也有变异性,还有多样性。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之中,任何彻底抛弃传统、割断传统的想法、做法,在价值判断上既无必要,在经验事实上也绝无可能。但是,传统有可塑性,不同时代有所损益。我要强调两点:第一,中国文化有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的传统,这是中国文化历久弥新、奔腾向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武术和传统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里的瑰宝奇珍,当然与整个传统文化有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中国书法和民族传统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们在精神内质和价值意向具有互通性和互补性,同时还是人格追求的表现性.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民族都需要自己的文化代表,这种代表必须是对本土文化传统和精神的继承与创新.在全球化时代,当下的中国更需要自己的文化坐标而不是任何偶像.文化偶像应让位于文化对话,以及对生命的体认和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珍视.  相似文献   

16.
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建立民族自信与自尊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现代化的文化之根,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社会变革呼唤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国现代化关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及社会转型中的传统文化转化及教育等四个方面谈了作者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国学”当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都可以称之为“国学”。“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意识,以保护、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因为国学的召唤力,每一次都产生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刻。“国学”不是恢复到过去的“道统”,国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立国与人伦的道德、人文精神,帷有贯通中西,汇其精华,“立乎其大者”,才能享此殊荣。但“国学”并不寻求霸主与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国学”与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共同担当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全球化的历史使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接受了现代西方教育,但骨子里仍是中国人的他几乎一生都致力于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用能够使西方人感兴趣和认同的方式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突出中国文化的长处,也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他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集体主义是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伦理道德原则,更在文化图式上体现了中华儿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教育既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又是传承与发展文化的重要路径。从文化比较的视野看,中西方教育不仅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上体现了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根本差异,在“怎么培养人”这一具体教育过程中同样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倾向及思维方式和实践模式。任何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存在文化适应性问题,需要在文化自省、文化自觉中确证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价值及其思维方式,才能在中西教育文化的比较与交融中实现理论自觉与文化自信。通过教育自觉地以培养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为根本目标,才能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从最初的学习普及转为对“中国道路”的思索。我们要深入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传统文化对现在社会的作用,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