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构成小说的要素很多,但情节是小说的基本骨架.情节的非线性特征能使故事错落有致而又自然展开,增强小说的阅读价值.<纪念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便是这类作品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和要求]一、掌握本文通过典型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表现中心的写法。二、认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教学重难点]通过研读准确地把握主题。[教学设想]一、采取以读带讲、讲练结合、合作探究的方法。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三、两课时授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引读全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正确地把握主题。  相似文献   

3.
[设计说明] 《促织》在第一课时重点疏通课文,安排学生做任务卡片,对于文言字词、句式等进行整理归纳,对《聊斋志异》及作者蒲松龄的相关情况做初步了解. 第二课时重点研究《促织》的情节设计、人物形象、主题,最终让学生不但读懂,而且会读.教学设计为如何让学生从学习的"起点"抵达学习的"终点",本课的"起点"是基于学生对小说情...  相似文献   

4.
许天佳 《教师》2012,(27):72-72
近年来,小说阅读成为高考中的常客,很多省份在考查现代文阅读的时候选择小说,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在进行小说阅读的时候,要读情节,读人物,读环境,如果把握住这样几个方面对于提高成绩是有用的。一、读情节把握好一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对于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在考试中对于情节的考查,往往会设置这样几种题目:(1)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解题思路:根据小说情节理清结构,明确写了什么。如:(2009安徽)《董师傅游湖》,题: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解答这一道题目了解文章的情节即可,在对情节有效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就能正确作答。  相似文献   

5.
阅读小说,把握情节:1.找出情节发展的线索;2.了解情节发展的过程;3.分析情节发展的逻辑性;4.分析情节发展与人物思想性格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小说写作课作为我校中文系开设只有三年的选修课,自诞生之初就陷入困境之中:一方面,学生自身缺乏相关储备与写作动力;另一方面,受来自现实社会中的视觉传媒的冲击。"读"、"写"都是"突围"的重点。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书籍推荐会、情节填空、小说接龙、课堂讨论等丰富多样的教学设计都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摇摆”是小说的动力所在.小说作为一种不确定性的“存在”,而“存在”自身的边缘性、断裂性、易变性、非理性、个人性等内涵,使“摇摆”成为小说家建构小说时必不可少的叙事策略.“摇摆”在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等叙事中的表现为曲线、否定、循环等形式.“摇摆”在小说叙事中运用的终极性目的是揭示人性.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中的小说作品,其情节教学是不应忽视的环节。情节,是构成小说的要素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非常重视情节描写。高尔基曾对情节作过这样的阐述:“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相对于小说的人物形象等方面来说,情节可以说是一个基本的要素。小说教学是离不开讲情节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情节呢?概括起来,可有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小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学艺术形式。人物、环境、情节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情节可谓小说的中流砥柱。本文以文艺理论家的一些论据为依托,论述小说中情节的设计技巧,试图提升小说的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10.
小说类文本教学一般要抓住情节、环境和人物三个方面展开。但每一个方面都有它更丰富的教学价值。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情节时,要梳理一波三折、暗示巧合、矛盾冲突等小说情节的发展特点,从而让小说的教学不断向深处漫溯,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施弘 《现代语文》2013,(12):55-57
文学教育在职业教育的各类语文课程内容体系中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其中,又以小说作品的阅读与欣赏为首要。以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2012年版)为例,分别在第一册、第四册中,就安排了两个小说单元,选编了7篇中外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两个单元教学合计为22课时左右,分量不可谓不重。本文以此为例,就小说教学中的情节高潮环节做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2.
《金山》以其强烈的情节表现出张翎在小说创作中对于故事的重视,展现了当下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严肃作家共同的创作风貌,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当代小说向传统情节小说的回归。在小说诗学几经嬗变的今天,能否在唤醒小说原初功能的同时,很好地规避传统情节小说固有的局限,成了这类小说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作为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形式之一,小说无论在创作和阅读上都有其特性。相对于诗歌、散文,小说更具故事性;相对于戏剧,小说的情节内容更加完整。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小说故事性强,阅读相对容易,其实不然。如果仅仅从情节角度把握小说文本,那么就会陷入浅层次阅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说文本教学中。如何通过合理引导,让学生对小说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深入、深化。  相似文献   

14.
对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情节高潮部分的划分,应把小说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性格的极度虚荣和丢失项链的尖锐矛盾冲突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对小说结尾部分的争议,应该从学欣赏和艺术的“再创造”角度分析,应用“实”的情节高潮,而不应用“虚”的小说情节高潮。读想象的“虚”的高潮,不应纳入小说情节结构划分。  相似文献   

15.
小说教学、鉴赏和创作中应特别注意处理人物与情节之间的联系。情节的设置要与人物的性格相吻合;要围绕人物形象的刻画,恰当设置情节发展阶段;要特别注重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要根据刻画任务形象的需要,布置情节的详略;要注意通过调节情节的紧张与舒缓的节奏,突出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缪兰梅 《现代语文》2013,(11):39-39
一部好的小说,要有曲折的情节才能打动读者。纵观古往今来的名家名著,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都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7.
高中新教材中的小说可划分为人物小说、情节小说、心理小说和诗化小说四类.每类小说都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相应教学内容的确定也应不同.人物小说的教学主要抓住人物性格内涵;情节小说的教学应抓住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心理小说的教学应抓住荒诞与意识流;诗化小说的教学应抓住散文化的语言.根据小说的类别来确定小说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改善高中小说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明清小说有着完善而曲折的情节描写和生动而真实的细节刻画.情节是小说作品的骨骼,细节是小说作品的血肉.明清小说通过情节,建构起作品的叙事框架,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揭示作品主题,小说中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既展示了人物性格,又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情节与细节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明清小说凭借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形象生动的细节刻画,取得辉煌的艺术成就.登上中国古代小说之艺术顶峰.  相似文献   

19.
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以下简称《清》)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一篇小说,因为它被编排在“情节”单元,所以我们的教学往往会围绕话题的小说知识设计,下面先展示一公开课的教学片段:师:让我们来品味一下局部摇摆,朗读小说的高潮部分(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感受一下,小说经历...  相似文献   

20.
一、小说及小说教学1.小说的概念及特征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是叙事艺术。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有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1]。同时,小说作为叙事性作品的特征亦绝不能被忽视。文学叙事有两个本质特点:第一,叙事文学是讲故事;第二,叙事的话语具有虚构性[2]。意思是,它来源于社会现实,通过集中、典型的事件反映社会生活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