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路遥是一位具有强烈的主观情绪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中几乎都是作家根植于对人生的经历与生命的体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窥视到苦难意识在作家的创作心理中主要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持久的、难于摆脱的心理上的苦难情结。本文主要从路遥的具体作品中分析这一苦难情结。  相似文献   

2.
旅美华人作家严歌苓的作品带有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她往往将自己钟爱的女主人公置身于苦难的境地,运用独特的角度和开阔的视野,展现女性在苦难中所表现出的人性光辉,表现出作家对人性的探寻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一名犹太作家。他的一系列作品都表达了他对犹太民族的热爱与同情,尤其是著名短片小说《邻居》更加体现出他对犹太民族的情感。《邻居》主要讲述了两位年迈的犹太人所经历的苦难生活。本论文主要分析了两位老人所遭遇的异化和苦难并讨论了他们对犹太身份的追求与认同。  相似文献   

4.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索尔贝娄的小说中,主人公的犹太身份特征总是处于一种由强到弱的淡化过程中。这种淡化的轨迹有两条:一是以时间为线索,另一条则是以空间为线索。贝娄小说中主人公的犹太身份是贝娄文化身份的重要风向标。循着这两条变化的轨迹,贝娄的文化身份由犹太作家渐变到犹太作家和美国作家直到他所自称的"一个有着犹太(文化)遗产的美国作家"。这种身份的演变使索尔贝娄不断超越了种族的局限,使他在展现和探索人性的过程中有了更丰富和宽泛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大卫·科波菲尔》最震撼人心的,当然是主人公大卫那一生艰难曲折的奋斗史了。大卫那种在苦难中坚韧不懈地追求之美深深地触动着我,震撼着我,引领着我,直到读完全书。  相似文献   

6.
余华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惯于表现人生的苦难与死亡的威胁,常常让主人公在最大限度的压迫下去展现主题。作为人,面对无边的人生苦难,无论怎样承受与挣扎,最重要的是“活着”,在活着的过程中实现人性的自我超越。苦难与暴力、承受与挣扎,这些安排无一不为了使人性遭受锤炼,而使人性的光辉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相似文献   

7.
论余华小说的人性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惯于表现人生的苦难与死亡的威胁,让主人公在最大限度的压迫下去展现主题。但是,这些安排无一不为了使人性遭受锤炼,为了让人性的光辉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面对无边的人生苦难,他开出的药方就是:“活着”。在活着的过程中去消解一切对于人的生存不利的因素。在活着的过程中实现人性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作家怀特的代表作之一《战车上的乘客》讽刺性极强,四位主人公各有“疯癫之处”,但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经历苦难、寻求超越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余华后期两部长篇小说《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的剖析,展现早期作为先锋派代表的作家余华回归现实的历程。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和许三观的人生遭际,他们面对生存苦难的平淡、麻木和困惑,渗透着作家余华对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苦难的处理的困惑。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中国文坛呼唤作家的人格力量,呼唤作品的人文关怀.凭借丰富的底层生活经历,真诚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学观,对域外小说的大量阅读和对同时代作家的密切关注,鬼子小说在抒写苦难这一主题时具有非凡的深刻性.鬼子小说的深刻性不仅表现在他对小人物日常生活苦难的不倦抒写,更在于他对他们心灵苦难的深刻揭示.这种有深度、有力度的揭示也得益于鬼子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