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纪录片的哲学思考郑征予1995年春节前后,我集中一段时间,把以前断断续续看过的一些国内电视纪录片收拢来,又认真看了一遍,并对其中部分片子作了一些读片札记。这次看的片子有40多部,其中包括《望长城》、《沙与海》、《最后的山神》、《藏北人家》、《深山...  相似文献   

2.
刘:贵台拍摄的大型电视系列片《同心曲》最近播出后,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请问你们是怎么想到要拍这样一部片子的? 龙:这些年,从北京市的情况看,政府工作没少做,但群众埋怨还不少。针对这种情况,市委有关部门领导认为,过去政府和群众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沟通不够,没有能很好地通过新闻媒介尤其是电视来促进沟通。电视是影响千家万户的媒介,利用它可以架起沟通的桥梁。基于这种想法,有关部门和我们共同制定了“同心计划”。这个计划就是拍摄一部促进社会沟通的电视系列片,也就是《同心曲》。刘:我记得1988年冬季,你们拍了一部影响比较大的专题片,叫《大白菜的诉说》。这部片子讲述了北京人储存大白菜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这片子引起了许  相似文献   

3.
《中国记者》编辑三番五次打电话,给我出了个新闻摄影如何创新的题目,我很惶然。什么叫创新?如何创新?那更多的是理论家的事儿。作为一个摄影记者,背相机的时间远比拿笔杆的时间多得多。我思考的只是让自己的片子在读者眼前多停留几秒,让摄影界的朋友夸声“耐看”,就足矣。创新,要建立在固有的基础上,象搭在桌上的积木,你可以盖座小房子,或搭个白雪公主的木屋,千  相似文献   

4.
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上展出的众多中外优秀纪录片中,法国纪录片《课间休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片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原因并非它比其它片子更好,而是觉得如果要从参展的这些片子中学到点什么的话,《课间休息》无疑给了我们  相似文献   

5.
去年底,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节目组举办了第二届电视纪录短片展评,展播的片子大部分都获了奖,因此可以说展播片都是这次全国各台选送的电视纪录短片中的上乘之作。这些片子思想艺术上的成就与不足,部分评委已发表了十分富有启发性的文章(见《电视研究》1998年第2期)。这里只想谈谈这些片子在选材上所表现的一个比较有共性的问题。电视纪录片不同于虚构的艺术,它是当代社会生活的真实纪录,对后人来说是“有声有色的历史”(陈汉元:《纪录片断想》见《电视研究》1997年第1期)。作为记录与历史,它不单要描写在山林荒野…  相似文献   

6.
当一群人围坐在会议桌前大谈特谈少儿电视如何制作如何发展时,有一位刚刚涉足这个领域的大学毕业生轻轻嘟嚷了一句:“少儿电视是什么?”众人都笑了。但笑过之后,却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或者回答得透彻。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实在是一个属于哲学范畴的问题。我们明确地知道电视节目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可是,一旦做出来就一定被称之为“少儿电视”吗?给孩子看的,大人不也看吗?孩子知道《七色光》,大人不也知道《七色光》吗?反之,给大人做的,孩子不也知道吗?那么,“少儿电砚”究竟是什么呢?曾经有一部片子,在国内叫得很响,满怀信…  相似文献   

7.
基努·里维斯同学有部片子叫《甜蜜11月》,以至于我联想起11月,就有美好的感觉。因为,11月的北京,一来暖气,地下室的好日子就来了。有北漂史的成功人士,似乎没住过地下室都不好意思跟80后、90后们痛陈革命家史。  相似文献   

8.
高坚  赵娜 《新闻窗》2009,(6):90-91
近两年来,有关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充斥着电视荧屏,从《±兵突击》到《我的团长我的团》,再到刚刚被多家卫视热播的《我的兄弟叫顺溜》(以下简称《顺溜》),一个又一个军旅电视剧掀起了收视热潮。《顺溜》在央视一套的首播就曾达到12.11%的收视率,创下了今年以来央视电视剧收视率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9.
王淳华 《传媒》2001,(3):36-37
6年前我奉北京有线电视台领导的派遣去拍摄一个人物专题片,一个月后《光荣与梦想--记摄影记者唐师曾》片子完成,故事也就从这开始.片子获得当年全国电视节目一等奖,片中那个傻笑的小伙子后来成了我丈夫.  相似文献   

10.
(一) 做称为“中国摇滚教父”崔健执导的首部长片叫《蓝色骨头》,这个片子里的主题曲这样写道—— “并不可惜。也并不可气。我经过基本的努力,接受了基本的教育。我爸爸当初告诉我要想有出息,就得好好学习拿出好成绩。  相似文献   

11.
不识字男人     
他,一个男人,不识字,能让你想到什么?可怜?困苦?笨拙?抽着闷烟一语不发?但我想到的,是迷人。电视里,罗伯特·德尼罗在跟简·方达学认字,笨拙地写下一个个字母。这是电影《斯坦利和艾丽斯》中的一幕。影片远比不上罗伯特·德尼罗其他的片子有名,但就是这样一个片子,让我觉得他——迷人。斯坦利是个厨师,他不识字,而且羞于承认自己不识字。在某一个必然的场合,比如登记填表,比如看商品标签,或是最简单的签字画押,他暴露了他的不识字。于是一个悲悯的女人降临了,开始教他读书写字……片中,艾丽斯常用一种柔情的目光注视着斯坦利读书认字,我相信…  相似文献   

12.
看完《共和国之魂》,心情很激动,又很兴奋。浮现在脑海里的第一句适,就是:“又出了一部好片子!”好片子!为什么说它好?好到什么程度?电视评论家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它做出许多评语,比如像立意高远,主题鲜明,结构精巧,资料丰富,制作精细,构图讲究,色彩绚丽,解说词通俗质朴又充满哲理和诗意,主题歌优美动听,等等。我以为,这些评语都不过分,铺展开来,可以写出不少评论文章。我不是电视评论家,我只能讲一句感受最深的话:杠鹃花开别样红!井冈山──杠鹃花盛开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的发祥地。在那里,成长…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叫新媒体,不叫数字媒体,不叫网络媒体,最近我翻译了一本书叫《新媒体百科全书》,在《新媒体百科全书》的后记中,我说了三句话阐述什么叫新媒体。  相似文献   

14.
"自从盘古开天地,南岳衡山天下闻……"高亢、清纯、没有任何杂质、犹如山间清泉般的南岳衡山民歌,在如诗如画的山水之间穿透、延伸、弥漫、让人们完全忘却了喧嚣的城市,撩人的热浪,四处奔波的人的存在,并将这种自然古朴、纯原生态的风格与基调和谐地贯穿整个节目的始终,这便是电视长片《寿岳说寿》之所以能获得大奖,获得专家好评,感染和打动观赏者并已由省外宣办推荐参报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务院新闻办联合举办的"中国金桥奖"评选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湖南电视台原台长,高级编辑何共淮先生看完这个片子后说:"看了这部片子,我就像喝了一杯南岳香茶,沁心、纯正、回味无穷……" 电视长片《寿岳说寿》,作为省外宣办布置给衡阳广电局的应邀到凤凰卫视欧洲台展播的一部外宣电视专题片,从前期策划到拍摄,到后期制作合成,整整用了一个半月时间。个中的甘苦、心血,今天地摄制人员的心中已渐渐淡去,唯有一个感受难以忘  相似文献   

15.
许多人都否认电视纪录片有一个导演的存在,而事实上,电视纪录片不可能没有导演,只不过叫法不一样而已——导演、编导、编辑、记者,随便怎么叫都行,纪录片就是离不开一个统领片子全局的人。这个人(导演)是一个在选择人物、事件的现实片段  相似文献   

16.
华平 《视听界》2001,(4):50-51
我没有去过美国,但看过栏目《大千世界》美国尼亚加拉大瀑布的精彩镜头。白水青山,汹涌澎湃,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令人惊心和动魄。电视是以画面为主的,而画面也往往有一个“落差”的问题。讲反差,讲对比,往往反差越大,对比越强烈,给人的印象越深,效果也就越好。在接到拍摄《费孝通》片的任务时,我们在分析这部片子  相似文献   

17.
休息日,打开电视,一位贩毒枭雄正在引据论典,某某人曾说过什么什么,这个某某人一定是个名人,不是政治名人就是文化名人,显得此罪犯很有文化品位和书卷气,这在一般电视剧里的正面人物身上都很少见到,就更不用说是反面人物了。像这种引据论典的“掉书袋”的手法在现代文化界也很少见,除了一个人。不知是否与他有关。沉下心来继续看,这是一部写贩毒的电视连续剧,叫《黑冰》。但越看越面熟,越听越耳熟,这样的句式,这样的才情,这样的博学,说卖话,我觉得只有一个人能写出来。心中便诧异,难道这位文坛高手也去弄电视了。这电视怎么看怎么透出一股文学的书卷气来。终于看到了最后,最后的编剧字幕上果然打出了我猜想的  相似文献   

18.
上海电视台在去年11月21日播映了一篇电视评论:《三千户居民为什么买米难》。这篇评论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的来信热情赞扬电视台为群众评理解忧,做了件好事;有的来信反映他们那里也有类似的问题,要求记者去拍片子。11月27日,电视台又播出了《三千户居买米难得到解决》的新闻片。拖了半年的问题,电视评论播后一个星期就解决了。这篇电视评论为什么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19.
朱义奎 《记者摇篮》2006,(11):46-46
近几年,电视荧屏上闪耀着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便是音乐风情片。它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类,一种新颖的电视样式,越来越受到电视界的关注和广大观众的欢迎。作为一名电视人,我对音乐风情片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所谓熟悉就是以前我曾看过一些音乐风情片,如《图瓦老人》,《生命》等,所谓陌生是自己从来没有拍摄过这一类型的片子,直到有幸参加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举办的《千山神韵》电视风情采风活动,我对音乐风情片的创作过程才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一、《溯源》的创意千山位于辽宁省鞍山市,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20.
1999年下半年开始,三秦都市报新任老总善用照片,每到晚上发版时仍在寻片子。看到哪个记者在,就说现在就去拍张好片子回来。于是就有了“午夜新闻”这个栏目,也就有了我的这组《夜西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