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我在讲授《师说》对,总觉得课文中的“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主’”一句话的标点很别扭,与作者的思想相去甚远。于是我查阅了有关选本,发现有这样四种情况。①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所收韩愈的《师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隋树森同志编辑 注释的《古代散文选》亦如此),有一处编者是这样标点的: 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 盛则近谀。” 古文是没有标点的,我以为如此标点不符合作者原意,似乎改成这样为好: 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 足羞,官盛则近谀。(去掉删节号也可。) 就是说不把“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句话看作是士大夫的话,而看作是作者韩愈 的分析评论,所以应该放在引文之外。  相似文献   

3.
《师说》一文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句后标注了句号,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隋树森等编辑注释的《古代散文选》也是这样作标点,而朱东润编辑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在"不耻相师"后用了逗号.根据文章内容及相关论著,此处用";"更符合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4.
高中教材第一册将《师说》第二段中“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四个分句放在一个引号内,作为士大夫们的答话,这样标点值得商榷。后面两个分句是士大夫的话吗?否!理由是:①前后语意不连贯。这里作者引用士大夫的话,是以此说明他们“曰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的原因的:因为他们彼此间年龄大小相仿,闻道多少相近,这样的人之间的关系不应存在着老师与弟子的关系。到此,问题已经得到了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干开华《〈师说〉的一处标点商榷》(载《语文知识》1995年第3期)认为,《师说》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两句应该放在引号之外,原因是放在引号之内这两句的主语指代不明确。其实,这两句的主语相当明确,即承前省略的第一个“彼”,而这个“彼”指代的是前面提到的“师”。全句的意思是:“老师跟学生年龄相近,闻道相似,[老师]地位低[学生]就足以感到羞耻,[老师]官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韩愈《师说》第三段引用:“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根据标点符号用法,加了冒号和双引号的引文为直接引用,此类引文不能有任何篡改.对照《论语·述而》原文“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发现,韩愈在引用这句话时增加一个“则”,省略一个“焉”.因此,它是间接引用,课文应把冒号和双引号去掉.  相似文献   

7.
读罢“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写的《师说》,获益匪浅。但对“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说,我却颇不以为然。试问,圣人高于众人,这到底是客观的事实,还是韩愈老夫子的谬见?这实在是很值得一议的。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四册的《过秦论》中,有一处标点值得商榷。改后的正确标点应该是: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官.  相似文献   

9.
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十五课《师说》中有这么几句话: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是羞,官盛则近谀。”我们认为把“位卑则是羞,官盛则近谀”放在引号内是错误的。因为年相若、道相似两句是引述不愿从师人的借口,而位卑、官盛两句则是作者对上述错误认识的概括,不是直接引用,所以后半个引号应移至“道相似也”后面。“也”后的逗号也应相应地改为句号。  相似文献   

10.
《师说》注释商榷江苏/李云楼(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一个判断句。课本注释为:“老师,(是)靠(他)来……的。”其一,此文文意不通;其二,句型译错了。“所以……”中,“以”当“用”讲,“所以”表工具、凭借。但是,老师是人,不是工具,所以...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文中,有一段文字如下:沛公旦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93年第10期载周启富先生《也释“……独骑与樊哙……”之“与”》一文,对《鸿门宴》中一处文字提出了与“众说”截然不同的看法。应当承认,周文对“众说”的否定不无道理。然而,周文的关键笔墨,即分号断句、训“与”为“欤”,仍然令笔者难以苟同。且看周文给原文所加的标点: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周文的标点及对“与”的解释,欠妥之处有三: 一、添加分号,与原文语意龃龉。切分原句成两个部分,遂令“沛公”一词失却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二册中有两处标点值得商榷。其一是《依依惜别的深情》一文中:“我的一滴泪,也止不住滴在这千行泪雨中。呵,亲爱的、可敬的人民!在纷飞的战火中,你是那样刚强!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家园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实施,怎样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认为师生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四册《逍遥游》的第一段中这样写到:“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笔者认为此处的第一个问号用得不恰当,这一问号应改为逗号,其理由是:1、从内容上看此处是作者推测“天之苍苍”的原因,其原因要么是“天之正色”,要么是“天之远而无所至极”,二者必具其一,因此此处应该是一个选择问句。而选择问句中前面的分句后要用逗号,只在句末才用句号。2、从句式看,“其……,其……”这种句式在文言中可译为“是……,还是……”这是表推测的选择疑问句式,并且教材课文下面的注释也正好…  相似文献   

16.
《(指南录>后序》(高语第四册<必修>273页)中,文天祥在叙其种种“及于死者”之后,有这样一个抒情的句子: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读来甚觉不畅。“死而死矣”同“而境界危恶……”连得很紧,而同“死生,昼夜事也”隔得远一些,分号似乎应打在“昼夜事也”后。  相似文献   

17.
《汉书》自古以来便与《史记》齐名,广为流传。然古书素无标点,阅读多有不便,而中华书局《汉书》标点本的问世,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读本,但就其标点看,似仍有可商之处。笔者今不揣浅陋,撮录数条,略陈其疑,以就教于方家。 1、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第1868页,第七册)(前一数字为页码,后一数字为册数,下同) “窥”后当断。其意为韩信使间人窥探消息,间人窥知成安君不用广武君之策,还报韩信,韩信听后大喜。“知”与“则”前分别省略了主语“间人”与“信”。原断使“还报,则大喜”成了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教材《谏太宗十思疏》第二段有两处标点值得商榷。教材原及标点是:  相似文献   

19.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段有两处标点值得商榷.教材原文及标点是: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教学时发现,人教版必修3《师说》练习一设题和答案不尽完善,提出与同行商榷。该课练习一题目是:"这篇课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按照题目的理解就是《师说》的论点是"逐步推出"的,言下之意就是论点在本段末。而通常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