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芳 《语文学习》2010,(7):12-1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 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浅阅读很时髦的。 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相似文献   

2.
王学华 《学语文》2013,(1):52-53
寓言故事类作文的立意方法很多,其中"因果探究法"是比较实用的一种。追溯事物的根由,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者推理事物发展的过程,得出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这就是因果探究法。我们在审题时,只要抓住材料中的因果联系,就可准确立意,快速构思。  相似文献   

3.
“凶果关系”概念并不是由某一位先哲的个人思想所提出,也不是一种导出的规律或派生法则,而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一个关于事物联系和生灭变化的基本法则,并在历史和实践中长期经受应用与检验而不断完善,成为人们事实推理和认识未知的指南。历史与社会将因果元素充溢人们的头脑,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寻求或运用因果关系分析来处理、解决矛盾,乃至创造生活。教师若能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理性、准确地运用因果关系分析进行作文构思,就可以指导学生写出更精彩,更优秀的话题作文,从而在高考中取胜。  相似文献   

4.
【高考真题】 2009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试题: 写作。(70分)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相似文献   

5.
王学华 《新高考》2008,(1):8-10
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中对"深刻"列出了三条内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一、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理性概括。我们对待任何事物只有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怎样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呢?一般来说,写记叙文,应着眼于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发掘;写议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雷锋精神高度凝练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彰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色,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逐步加深,未来国际问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在于经济,而实质便是高科技和创新性人才的竞争。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成为适应瞬息万变社会的人才?这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每个社会人的面前。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无非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已成为各国重要的战略任务。而一个国家要具有国际竞争力,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首先应有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各级各类人才。而创造精神的基础是创造力,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作文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苏以参 《小学生》2013,(3):70-70
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写啥像啥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响亮地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涛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并致力于实践,创作出《秦中吟》等大量的新乐府,以“裨补时阙”,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做出了一大贡献。斯人已逝,古训犹存。“文章合为时而著”,是历代文人墨客富于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对时代风云的一种关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明发展的一种责任与使命。作为读书人,不仅要有“为时而著”之心,而且要真心撰写出关注时事民生之文。  相似文献   

10.
肖著源 《语文天地》2013,(17):76-77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格调的养成,既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作文教学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不光是为了高考,更是为了其更远大的未来。一、引导学生关注人生2012年全国大纲卷中,"脱掉外衣和鞋袜"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以及海归生等,以他们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足以展现新时代的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因此,不论他们是走进企业,考上公务员,还是走向其他工作岗位,都作为国家和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而被重视和期待,他们肩负着建设强盛国家,推动社会进步,保障民生幸福的重大责任。他们虽有理论知识,又抱有强烈的工作热情,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但毕竟是刚出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均提到了"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的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也给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中学阶段最  相似文献   

14.
刘大启 《教师》2008,(3):51-53
一、充分认识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多样,科学技术急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电子时代,整个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代在呼唤,呼唤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5.
时下,很多学生天天唱着意境浅显的流行歌曲,却背不出字字珠玑的古诗文;学生很多捧着卡通漫画看得津津有味,却对古典名著敬而远之;传统节日,不知意义何在;民族英雄,不知朝代事迹……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社会道德的缺失,精神底蕴的淡薄,无一不和传统文化的缺失有关。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我尝试通过一些途径让传统文化教育参透进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6.
正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在社会精神生活中的表现,集中体现于社会意识形态中那些代表时代发展潮流、标志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思想、理论、观点之中,更可以文化、价值观的形式昭示自己的存在。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都是它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大至社会潮流趋势,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均可体现其存在和影响。进入近代世界,书籍和报刊无疑是表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现代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成为具有角创造性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时代呼唤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学科改革的排头兵,应该首先进行改革,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对一个人来说,创新能力是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的合金。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21世纪对人的需要。教师必须义不容辞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作为人文科学,语文蕴含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广阔空间和多种契机。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