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自然教学》2012,(6):48-49
要放开 陆永胜 《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有一个实验,要求学生用几根吸管、一块橡皮泥、一个装有适量水的饮料瓶,利用空气把水挤出来。对这一教学环节,3位老师做出了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近日,我有幸观摩了几节小学科学现场赛课。赛场上,各位老师展现的精湛教学技艺让我钦佩不已,也引起了我的深深反思。下面就以《周围的空气》一课为例,浅谈我在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上的一点思考。《周围的空气》是湘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执教老师的教学流程大体如下:  相似文献   

3.
教材:小学语文第二册。教师:江筱芳。上这课之前,老师带领儿童在校园内种过蓖麻,并和儿童一道做过种子发芽的实验。儿童知道了种子发芽的条件,即温度(阳光)、空气、水份、疏松的土壤,对本课的学习有了感性的认识。又通过看  相似文献   

4.
一、建构与解构 听了曾宝俊老师执教的《蜡烛燃烧和空气体积》这节课,又读了他在《科学课》2014年第5期上发表的《体验自我否定,缜密理性思维》一文,感受到他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学生认识到“逻辑”、“思想实验”也很重要,曾老师称这种打破常规观念的课是“解构”的课。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自然课题实验研讨会中,高坝洲小学的田雄老师上了一节研讨课《沉浮的秘密》。课中研究沉浮的秘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田老师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实验:四个乒乓球,一个里面装了一小部分砂,一个里面装满了砂,一个里面装满了水,一个里面是空气。课前,老师把装空气和装满砂的两个乒乓球放在一起,把装了少许砂和装满水的两个  相似文献   

6.
张洪鸣 《科学课》2014,(5):106-106
几位优秀科学教师围绕“空气”来同课异构,不拘一格地教。在我眼里,这是一次怎样的展示呢? 首先令我钦佩的是曾宝俊老师。他是一位爱思考、有独特见解的人,这一次他执教的《蜡烛的燃烧和空气的体积》一课,是他教育实践的提炼和升华。他从我们日常教学研究活动中常常熟视无睹的一个“细节”——蜡烛在水杯中燃烧熄灭之后水面上升不在五分之一的位置上人手,为我们演绎了一节精彩的课。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启发我们感悟科学课堂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走进叶萍老师的课堂,一股清新的空气携着花香扑面而来。异文同课,对照比较。叶老师从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将《广玉兰》《夹竹桃》这同一单元中相邻的两篇课文放在同一节课中同步进行教学,真  相似文献   

8.
<正>在对李老师的课堂叙事点评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交代一些与此次课例研究有关的背景资料。第一,这是一节什么性质的课?这是一节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课。虽然从目前全国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有些老师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探索,但大多数老师对这一课型还是相当生疏的。因此,从课型的选择来看,李老  相似文献   

9.
一分钟     
一分钟,我一直认为它是微不足道的,就像空气中的一粒微尘,小得我都懒得去注意它。是啊!有多少个一分钟在我们的嬉戏中、睡梦中、发呆中悄然溜走,我们却毫不在意。这一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一分钟”的课。  相似文献   

10.
杨峰 《中小学电教》2009,(7):152-153
<正>曾经有一学校的老师向我诉苦:学生当着他的面就问:"老师这节课能玩游戏吗?"老师说:"不行。"孩子回了一句:"那这节课有什么意思?"……这样的现象不是少数,只是没有几位老师愿意像他这般袒  相似文献   

11.
在江苏省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展示会上,特级教师于永正上了《白杨》一课。于老师上这节课摈弃了烦琐分析的套路,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教学方法上有了较大突破。 于老师是怎样上这节课的呢?  相似文献   

12.
感恩     
张海英 《河北教育》2006,(12):44-44
一天上课,我发现有位学生课上说话,就狠狠地批评了他。当时,我很激动,大声斥责:“老师辛辛苦苦地给你讲课,你坐着,我站着。这还不能打动你吗?难道这还不足以让你感恩吗?”见我大发雷霆,同学们鸦雀无声,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后边的课很顺利地讲完了。但我感觉教室里的空气好像凝固了。  相似文献   

13.
<正>一、问题:一节"催眠"课的启示【镜头回放】前不久,我参加了由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组成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其中一位骨干老师执教的《空气》一课。课堂上,教师教态亲切,设计环环相扣。可课上到一半时,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了低沉的打鼾声,回头一看,竟是一位听课老师趴在桌上睡觉……天哪!他竟然睡着了!我不禁暗暗感叹。感叹之余,发现不仅仅是这位老师,坐在后排的老师中有近一半都没有在认真听课,有的议论,有的则是在玩手机,再看看台上辛苦"耕耘"着的老师,除了同情更多的是反思……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自然教材“空气”单元,是这一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也是学生进入高年级段学习空气知识的第一单元。这一单元包括第5课“热空气”、第6课“风”、第7课“风的观测”三课。关于空气的知识,学生在低年级知道了空气的物理性质(空气是透明的、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我们的周围到处有空气;知道了风这种自然现象以及风有力量的知识。在中年级,又知道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还知道了大气压力的知识。这一单元,就是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热空气的性质、风的成因,并学习有关风的观测的初步知识。从而为下一…  相似文献   

15.
某次听了潘小明老师上“平均数应用题”一课,深有感悟。在这节课的练习部分潘小明老师做了一个设计:  相似文献   

16.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石家庄市中华大街学校刘荣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空气》这一课,谁来说说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你知道哪些地方有空气?这节课,我们要在掌握了空气的上述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研究空气的另一条性质,这条性质需要通过同学们观...  相似文献   

17.
若梅 《今日中学生》2007,(11):29-31
闵老师进来的时候,教室里一下子就安静了。哈哈,是心理健康课!这门课上了两年了,两年来好评满满!同学们都说心理健康课对自己帮助可大了。闵老师成了大家的好朋友,谁心里有了疙  相似文献   

18.
陈乾晖 《河北教育》2005,(19):29-30
2005年3月份,参加一次《科学》教材分析会,听了一位老师讲的一节研究课《了解空气》,感受颇深。《了解空气》来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让学生运用感官感知空气,并通过设计实验,使他们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共设计了3个活动:①感受空气(老师用气球代替了教材中的塑料袋),②浸不湿的纸,③赶出杯中的水。  相似文献   

19.
在必修三的教学中,《宋明理学》一课比较难教,有老师戏称这一课是"送命理学"。理学究竟是什么?怎么教才能让学生明白?这两个问题让老师们伤透了脑筋。  相似文献   

20.
上学期,我的一节思品课《正确面对理想和现实》获得了区优课评比一等奖,这一课是人教版九年级思品教材最后一单元的第一课,着重让学生知道理想的含义、理想的重要作用以及实现理想的途径,上得不好容易变成一节乏味的说教课。我的这节课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有位老师情不自禁地说:“真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