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军 《上海教育》2012,(34):60-62
关于"群己"之"己"的考察"克己复礼"不是要把人的所有情感、欲望全都抑制掉,而是主张"走私",即去掉那些妨碍正常情感、美好人性发展的私欲。"群己互益"先要识"己"。己,身也;对物而言曰彼己。《书·大禹谟》:"舍己从人";《礼·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又,私也,《论语》:"克己复礼。"这是"己"的基本意义。但是,一涉及"群己互益"时,不是简单明确"己"与"群"的对应关系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拿什么样的"己"与"群"互益。  相似文献   

2.
本次研究主要的目的就是分析《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所在,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礼""仁"话语所存在的"精神"气质;第二个方面是精神哲学模式提到的"克己复礼为仁"。因为"礼""仁"是实现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要素所在,所以针对其进行重点分析可以为后期我国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研究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一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相似文献   

4.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他指出"仁"即"爱人".他有许多体现这一思想的名言一直流传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倡导"忠恕"、"孝悌".他生活的春秋时代,周朝衰微,诸侯并起.孔子宣扬"礼",主张恢复周朝的礼数.据<论语>记载,他的学生颜渊向他请教什么是"仁":他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相似文献   

5.
<正>《仪礼·聘礼》曰:"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可见动辄大礼厚礼,其实是极其不"礼"的。《论语·阳货》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在孔子看来,玉帛钟鼓,只是礼乐的一种载体,一种物质形态,他更看重的是这种物质形态所承载的道德与礼制,这才是他要"克己复礼"之"礼"。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对《论语》《左传》中的君子小人的分析,通过对比两书中君子小人的异同,进而对形成两者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孔子为恢复周王朝的礼乐文明社会所提出的"克己复礼"的君子人格,是在位、德、才的基础上将君子小人进行区分的;而《左传》作为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则是史家站在统治者的地位,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为实现国家宗法等级制的稳定而提出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当然,《论语》《左传》中的君子小人也存在着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7.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第十二》)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克己复礼”,是一个明显具有政治内涵的命题;孔子对周礼有突破,但也有保留。《“克己复礼”的百年误读与思想真谛》一文,将“克己复礼”归为纯粹的修身之学,且只讲孔子对周礼的颠覆,而不提孔子对周礼的保留态度,这就有可能导致对孔子思想的新的误读,不利于批判地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9.
何谓对话教学中的智慧呢?请看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教学过程:“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同样是问仁,当仲弓来问时,孔子则曰:“出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也被广为流传。《论语》收录了孔子以及弟子的主要言行,孔子的道德观念、教育原则以及政治主张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主要在孔子的学习观和学问观当中探索其对人生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孔子总结的一些教学经验,例如因材施教原则,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孔子注重因材施教,重视了解学生不同的个性,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他能高明地概括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等等,并能根据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教导。从《论语》所记来看,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论语·颜渊》有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相似文献   

12.
在"克己复礼"诠释史上,"克去己私,复返天理"的思路虽具有典范性意义,但在宋儒杨慈湖那里遭遇了挑战。慈湖从心学的角度出发,通过赋予"克"、"己"、"礼"等概念新的内涵,提供了异于传统的颠覆性理解。慈湖对"克己复礼"的全新阐释在阳明后学那里得到了积极回应,他们对该问题的理解与慈湖有颇多契合之处。由此可见,经典文本具有开放性,通过思想家们创造性的解读,往往可以生发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礼"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书中多次出现。自先秦以后,历代学者都对《论语》中"礼"之内涵做出过自己的解读和评价。"礼"的实质是爱人之心的自然流露,对"礼"的实践贯穿于一个人成长各个阶段。在"礼"与"仁"的关系方面,二者是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克己复礼为仁","仁"不仅以"礼"为评判维度,同时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更有超越"礼"的部分,即是对全体人的大爱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14.
车璐 《现代语文》2010,(6):41-42
"三言"中的各色士人形象不但表现出市民对士人这一群体的印象,也体现了编撰者冯梦龙对士人阶层的审美与期望。克己复礼作为士人都应具有的传统品德,必然会在"三言"的士人形象中有所体现,《张孝基陈留认舅》中的张孝基就是这样一个体现作者所推崇的传统士人品德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5.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继承和发展孔子的这些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仁学思想始创于孔子,并对后世儒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更是把"仁"抬高到了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朱熹在吸纳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自己的仁学思想体系,他认为"仁"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中间环节,并且在这过程中儒家之"礼"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仁、礼关系层面,朱熹指出"仁"包"仁义礼智"四德,且"仁"在其中处于统领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仁、礼非是二物"、"仁礼合一"的结论。另外,朱熹秉持着早期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认为"己"即是"私欲",而"礼"为"公理",要"克己"才能"复礼",且二者是同一工夫,不能割裂,"克己复礼"之后便能"为仁"。  相似文献   

17.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一生的追求,也是其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此,学者们有很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孔子儒家思想关注的中心是人,从人的本性出发,能更好地理解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精神。“克己”表现了人类的精神特性,“复礼”是遵循人的生存之道,“为仁”是去成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永葆精神的光芒,不断进行文化创造,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林彪和孔丘都是反动阶级的代表人物,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反动派。他们想的是同一码事:统治人民;唱的是同一个调:“克己复礼”;走的是同一条路:复辟倒退;用的是同一种手法:阴谋诡计;结果也落得同一样下场:成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遗臭万年。孔丘是反动奴隶主阶级的代表,梦想恢复奴隶制度,复古倒退,其复辟纲领是“克己复礼”;林彪是混进党内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国内外一切反动派的代言人,他也效法孔丘,把“克己复礼”作为反革命纲领,妄图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所谓“复礼”,就是复辟,开历史倒车。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政治历史小说,有着鲜明的反孔、反儒。反理学的思想倾向。《红楼梦》通过对于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的其实描写,通过所塑造的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对于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有力的批判。《红楼梦》主要的政治历史价值就在于:尖锐地批判了以“克己复礼”为核心的儒家  相似文献   

20.
古时孔子的思想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吾日三省吾身",老子的《道德经》提出当"贵质朴","轻名利"。传承整个的历史文脉,不难看出道德教育始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向上,但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本文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谈起,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道德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