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新网消息,近日,意大利80后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的处女作《质数的孤独》被引进中国出版。该书用数学中的孪生质数来比喻人,描写了一对有着痛苦过往,同样孤独却无法拉近彼此距离的男女的故事。小说一经出版便受到80后读者的热捧。更有一批80后网友藉此自比质数,认为人像质数一样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上)》2011,(7):160-160
“坎皮埃罗文学奖”最佳作品奖、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斯特雷加奖”获奖作品《质数的孤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后引起不小热潮。《质数的孤独》是意大利80后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的处女作,2008年出版后,  相似文献   

3.
《百年孤独》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杰出的代表作品。研究《百年孤独》,"孤独"无疑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文章试图从欲望、思维、革命、暴力四个层面,深入分析小说的"孤独"主题,以期能剥离笼罩在小说之上的魔幻面纱,揭揭示小说超越时空的"孤独"意蕴。  相似文献   

4.
巴金早期小说中塑造了这样一种人物形象:"他"混迹在平凡大众之中,游离在时代的一侧;"他"虽然看见世界的黑暗,却无力唤醒沉睡的人民;"他"不与少数呼喊者同行,在黑暗中彷徨独行。《新生》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李冷就是一个这样的孤独者,小说讲述了一个孤独者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叙述了他如何在亲友的帮助下走出孤独成为革命者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郭晓丽 《文教资料》2013,(18):15-17
二叶亭四迷是日本近代写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其文论《小说总论》和长篇小说《浮云》影响深远。《小说总论》从"形"与"意"的关系入手,阐明了"意"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摹写的创作方法。《浮云》被誉为日本第一部近代小说,塑造了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本文从二叶亭四迷的理论主张、创作实践及小说文本入手,分析二叶亭四迷独具一格的写实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6.
海外文坛     
正法国作家马克·李维《她和他》推出中文版近日,法国作家马克·李维携最新作品《她和他》在京举办读者见面会,这是他发表的第17部小说。马克·李维在受访时表示,"我是以视觉化的方式来写书的,我写出的是一种感受,如爱和孤独,这种感受可以跨越国界"。自出道以来,马克·李维保持着一年出一本书的节奏,作品涉及题材广泛,他讨论过友谊、爱情、历史等,而《她和他》则关注的是孤独,"其实在我  相似文献   

7.
《孤独者》是一篇最"具有鲁迅气氛"的小说,颇带有鲁迅自传色彩。小说主人公魏连殳最终因肺病而死。而疾病是鲁迅小说中的常见元素,病理意识更是深入其中。这不仅与鲁迅自身的患病经历有关,更是他精神痛苦的表达。本文即从身体的疾病、精神的病态分析《孤独者》中的病理意识。  相似文献   

8.
徐键萍 《文教资料》2012,(26):48-50
斯蒂芬和布鲁姆是《尤利西斯》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两者就像是两个质数。每一个质数都能分解出"一"和它本身,不变的"一"即"异乡人"的孤独感成为了他们的交集。在"此刻"这一点的相遇,斯蒂芬和布鲁姆仿佛找到彼此的同伴,但同时我们又可以发现乔伊斯在安排两人对话和行动时故意设置了思维的冲突和默契的断裂,显示了他们存在本身之间不可消融的距离,在这种不自觉的远离中,两个"异乡人"更显孤独。  相似文献   

9.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被冠以"中国人的千年孤独"之称谓,它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对孤独的诠释上,体现着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根源。两部小说对孤独的形象化解说,对孤独中的行走与坚守以及所导致的不同结局的描写,都是这种文化差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伊奈 《新读写》2011,(5):64-64
《燃烧的男孩》是一本当下流行的青春小说。亲情、友情、偏见、孤独,所有生活中最为难以抉择的场景都被呈现在这本书中,作者用流畅朴素的叙事方法,无可挑剔的文字技巧,把一切编织得荡气回畅。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一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的《草房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作为反映成长的"励志小说",应该说《孤独之旅》非常适合初三学  相似文献   

12.
正书名:《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内容概要: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叫马孔多的小镇上的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兴衰史。通过描绘这个家族几代人的命运的交织,展示了孤独的多种样貌。有执着的孤独,有放纵的孤独,有爱情的孤独,有仇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内心独白和精神顿悟这两种艺术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乔伊斯的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两个短篇《泥土》和《痛苦的事件》进行文本解读,提炼出从这两个短篇小说中所反映出来的"孤独"这一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4.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15.
<正>在教读汪曾祺小说《侯银匠》(节选)时,关于侯菊这个人物形象,有些学生们认为侯菊太自私,比如她要走了侯银匠经济来源之一的花轿,比如她出嫁后回娘家只是匆匆来去,丝毫没有意识到父亲的孤独。一时间学生争论不休,为了更好地厘清侯菊形象特点,体味作家塑造这一形象的妙处。我下面就文本中"侯菊"这个人物作些解读。一、关于"要花轿"小说中的情境是这样的,"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  相似文献   

16.
独特的意象是爱伦·坡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色,评论界对此进行了有效的解读。美中不足的是,坡小说中最为独特一个意象,即"裹尸布"却未被引起足够的关注。"裹尸布"像一串珍珠闪耀在坡的数篇小说中,彰显着独特的艺术功能:在《红死病的假面具》中,它强化了恐怖效果;在《丽姬娅》中,它甄别了人物身份;在《阿瑟·戈登·皮姆的故事》中,它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借村上春树的代表小说《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中的若干篇章,通过分析村上小说中细致入微的环境刻画,身临其境的人物对话,充满深意的意象描写以及怪诞新颖的行文风格,辅以分析造成村上文学中"被产生的孤独"的个人原因与社会原因来浅析村上春树作品中"被产生的孤独"情结。  相似文献   

18.
《考试》2013,(3):35-41
《杀死一只知更鸟》哈泼·李1960年对南方的赞歌,是美国历来最受喜爱的小说之一。部分是因为1962年的改编经典电影。格雷戈里·派克饰演小镇律师阿提卡斯·芬奇,也是一位最正直、最有同情心的父亲。但是这本小说(作者唯一的一本)之所以受人尊崇,是因为有令人难忘的主角:一对兄妹詹姆与斯考特。本书有两个次要情节:黑人男子涉嫌强奸白人妇女的审判以及兄妹意图了解孤独的邻居布·拉德利,其结构非常适于提供5、6个有关历史、容纳、不公义、同情的课题。难怪本书是中学  相似文献   

19.
《孤独者》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10月创作的一篇小说,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独具个性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亲手造就的"独头茧"中品味孤独,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向社会作绝望的反抗。细读文本,魏连殳作为一个"孤独者"之精神特质逐渐清晰,然而是什么造就了他的"孤独"?他又为何要选择一种自我毁灭的结局?这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育》2008,(25)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问题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有《孔乙己》、《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这些小说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知识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