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一个个词语的连缀,但从艺术构思上看却是一个个意象的组合。这一个个的意象是诗人凝神注视的呈现,也是我们进入诗境的依托,更是诗歌本身。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一个人与其一生写万卷书,还不如只呈现一个意象。"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至少透露出了意象于诗人、诗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3,(Z2):40-41
主持人龙吟:恰如书画、印章中的留白,常因丰富的想象空间而更增魅力,诗歌的创作也讲究疏密相间、浓淡妥宜,在互相映衬之中得到完美的表达。诗法指津疏密相间,是古典诗词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疏",是指诗词作品中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小,即从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意象少、简、分散;所谓"密",是指诗词作品中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大,即从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意象多、繁、集中。  相似文献   

3.
正主持人龙吟:在古典诗词中,我们经常看到诗人伤春、悲秋、明志、诉衷肠,但他们所借的意象、所用的语言却多有不同。其中一些亦庄亦谐之作,却让忧思之心更加跃然纸上。诗法指津"寓庄于谐"是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种表达技巧。所谓"庄",是指庄重严肃的思想内容;所谓"谐",是指诙谐幽默的表现形式。在古典诗词创作中,诗人若能"寓庄于谐",寄严肃庄重的思想内容于诙谐风趣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3,(Z4):96-97
主持人龙吟:古语云,闻弦歌而知雅意。在诗词中,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诗人的情感,有时还会感受到时代的强音。盛世而靡歌,乱世出哀音,一首诗、一阙词,有时就道尽了个人的是非成败、朝代的兴衰更替。诗法指津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因为古典诗词作品往往表现作者的情怀、志趣,并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境遇以及个性有关,所以要"知其人",也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又因为古典诗词作品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往往与社会的变迁、时代的风云密切相关,所以要"论其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知人论世,有利于我们更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或情感内涵。对古典诗词进行鉴赏评价,不能不去了  相似文献   

5.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1,(22):38-39
主持人龙吟:动静相衬、哀乐相生——这是诗歌评论中常见的评语。这种手法,即"反衬",运用得宜,将使诗歌兴味尤增——诗法指津反衬是映衬或衬托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古典诗词创作中,运用其他事物与要突出的事物之间的相反特点或不同情况,从反面  相似文献   

6.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2,(24):28-29
主持人龙吟:在一些经典的诗词中,往往能通过一字一词总览全貌,这便是"诗眼"。诗眼,是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抓住了它,就容易深入理解诗词的主旨。有时候,"诗眼"是作者偶然得之。有时候,"诗眼"是作者事先确立,这便是所谓的"一字立骨"。诗法指津"一字立骨",也称"一字经纬",是古典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所谓"一字立骨",具体说来,即以某个核心字词(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愁"字)或关键短语(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伤离别")作为诗词作品立意的根本,使之成为整篇诗词布局谋篇的枢纽,该篇诗词的整体内容均受这一字的制约与驾驭,主旨的表达就显得更为鲜明而集中。  相似文献   

7.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4,(10):34-35
诗法指津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里所说的"以景结情",是指古典诗词在叙述或描写的过程中,戛然而止,以写景句结束某一具体章节或全诗内容,并以"景物"来暗示、传达或透射出诗人的志趣和情怀,使诗词作品产生一种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以景结情"是古典诗词结句的一种技巧,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龙吟:诗具"理趣",便是哲理诗。上乘的哲理诗理随景现,韵致深厚——诗法指津如果一首诗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表达了某种观点或态度,我们就称这首诗蕴涵"哲理"。寓理于景,理随景现,这是哲理诗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段,同时也是哲理诗的一个显著特征。哲理诗中的"理",是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深切的体验,从自然界或社会中提炼、概括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一种深刻的思想。因此,凡是能将景物与哲理融合为一的哲理诗,往往能给人以哲理的思考和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3,(18):34-35
主持人龙吟:卞之琳的诗作《断章》这样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同一个场景,换了角度去看,竟是不同的胜景。在古典诗歌的创作中,同样不乏题材相同、主旨各异的佳作。立意的不同,让诗歌的情思各各相异。诗法指津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长河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题材,不同的诗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创作出立意迥异的诗词作品。何以如此?这是因为作为特定信息的写作题材,是由若干不同的意义信息系统组成的,这些意义信息呈现出一种多维多向的放射状态。"横看成岭侧成峰",由于诗人认识视点的不同,那些本身具有丰富内涵的题材所显现出来的意蕴就会完全不同。这里先以咏"七夕"的古典诗词来说明。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这一写作题材,包涵着爱情、婚姻、离别、相思等丰富的意蕴,吸引了历代成百上千的诗人,创作出无以数计的诗词,其中不乏名篇佳作。譬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夕》:  相似文献   

10.
孙颖 《语文天地》2013,(7):22-23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而是积淀了华夏儿女特有情怀的意象,展现着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精神面貌。一、恋人之间的相思情纵观中国古典诗歌,可以看到,借月抒情的诗词是非常多的。其取材也丰富多样,有的是送别,有的是闺情,还有的是乡思,这些都是月亮诗的主要选题。不过在这些主题当中,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