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的童话《蚕和蚂蚁》,现在编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对于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究竟怎样理解,大家的看法不一。一种看法认为,这篇童话通过对蚕和蚂蚁的描述,形象地揭示了两种社会制度下劳动的不同意义。“蚕国”是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写照,在那里人剥削人、人压迫人,那条不愿吃桑叶的蚕是蚕中之觉悟者,“人”则被比喻为压迫者、统治者;“蚂蚁国”则是新社会的写照,在那里,没有剥削压迫,人们平等劳动,生活美满幸福,劳动、工作有了全新的意义。另一种看法认为,课文通过对蚕和蚂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广大中学教师的教学需要,适当编一些教学参考资料是必要的,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有益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虽说“参考”材料,也应力求做到观点准确无误,资料翔实可靠。否则,不但起不到借鉴参考的作用,反而会遗误他人,给读者带来麻烦。最近,偶然翻阅辽宁教育学院组织编写的现行初中语文第二册《教学参考书》(辽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二年第三期《中学语文》刊登了李峰同志《漫谈<蚕和蚂蚁>》一文。文章把那条拒绝吃食的蚕称之为『为我们所反对』的『奄奄一息的没有勇气的怀疑论者』,『蚕的想法正代表了二十年代末期一些对革命悲观失望,对人生心灰意冷的人的思想情绪』,说童话批判了蚕厌恶工作的思想行为。对李峰同志的这些见解我不敢苟同。我以为对童话,除要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外,还要抓住童话这种体裁的特点,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分析。《蚕和蚂蚁》是叶圣陶先生一九三○年写的作品。叶圣陶先生目睹了第一次国内革命的血雨腥风,作为一个有正义感  相似文献   

4.
蚕和蚂蚁     
沙,沙,沙,像秋天细雨的声音,所有的蚕都在那里吃桑叶。它们也不管桑叶是好是坏,只顾往下吞,好像它们生到世上来,只有吃桑叶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5.
6.
白居易写于唐元和元年(806年)的《长恨歌》,是代表其诗歌最高艺术成就的名篇,为历代所传诵,也令历代传诵者体味了那明皇之恨、贵妃之恨……尽管诸多体味是那样的迥异.关于明皇玄宗和杨贵妃,从史实看,玄宗从“开元之治媲美贞观”,到天宝乱离、惶  相似文献   

7.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有的评论者认为是两个,一个依据是前七回与后面的取经故事在思想意义上有区别,另一个依据是第七回以后的情节转入了另一个故事,即取经和阻挠取经的故事。从作者的创作思想、作品的思想内容、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分析,《西游记》的主题只有一个,即通过孙悟空这位匡扶正义、乐观向上的形象,展示了其不倦地追求人生旨意的精神发屋过程,同时客观上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8.
朦胧诗地位的确立,是许多因素的结果。而其所表达的主题则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朦胧诗的主题一部分关注地是以国家、民族、时代为己任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则是再次高举延安时期、建国时期搁置了的“人”的旗帜,张显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强调个人生命感受。  相似文献   

9.
朱振华老师:《蚕和蚂蚁》的寓意应该是:通过蚕和蚂蚁对待工作的不同态度,深刻地揭示了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劳动的社会意义有根本性质的差别,批判了让劳动人民“白做工作”的黑暗社会,抒发了对理想中新的社会制度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这样归纳的理由是:其一、童话作者对寓意有明确的说明。叶圣陶先生说:当时写这篇童话,大概是想写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两种工作态度和两种劳动的意义,表示向往新社会的意思。(见《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7期)其二、童话本身提供了归纳寓意的重要线索。文章第四自然段说:“不管什么事情,只要能想,到底会弄明白的。”在文章末尾,蚕终于明白了“另一个世界”里,“真有不是白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首次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在课程性质的论述中,对劳动、劳动教育、劳动课程做了界定,即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的童话“蚕和蚂蚁”又选入了课本,重新走进了少年的课堂。不知道现在的少年将会怎样对待它,在我,却因此唤起了儿时的回忆。记得三十多年前,在教室里诵读过这篇童话,惊喜之余,找来了叶绍钧  相似文献   

12.
《新青年》宗旨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他主编的《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第一卷第一号的《通信》中写道:“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此后至今,史学界的大量文章和专著都以此为据,认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在开始时并没有针对当时人们最关心的现实政治问题,即反对袁世凯的帝制阴谋,进行直接的鼓动”,“把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分割开来”了。对于这种观点,我们认为有商确的必要。首先,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时表示这个杂志宗旨是不批评时政,是因为他所指的政  相似文献   

13.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他主编的《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第一卷第一号的《通信》中写道:“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此后至今,史学界的大量文章和专著都以此为据,认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在开始时并没有针对当时人们最关心的现实政治问题,即反对袁世凯的帝制阴谋,进行直接的鼓动”,“把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分割开来”了。对于这种观点,我们认为有商确的必要。首先,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时表示这个杂志宗旨是不批评时政,是因为他所指的政  相似文献   

14.
《古文观止》编辑出版的近三百年来,在社会上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流传,长期为知识分子“家传户诵”的“古文读本”至今仍不失为“读书界”欣赏古文的选用本。过去,不少作家、学者对《古文观止》的文体作过研究,但还无人从图书分类学的角度对其分类进行探讨。自1977年由中华书局再版以来,各地编目学家,在《古文观止》归类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出现了三家鼎立的局面。归结起来,有三种说法:其一,古文读本说。其二,通常散文说。其三,文学总集说。为什么使用同一种分类工具——《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类分《古文观止》,竟出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类号?根据“在版编目”的要求,《古文观止》应当有一个绝对的统一类号。正象分编原则要求的那样,“图书分类不允许打破同一划分依据的绝对性,而同时采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准来进行分类……”。为了统一思想,科学地提出一个《古文观止》“在版编目”统一类号,有必要对此开展讨论。为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二册中的《师说》是唐代散文家韩愈的作品,历来被文人推崇,所以一直被选为高中必学篇目。文中从师的现实意义彪炳史册,而对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众说纷纭,颇有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新教材使用以来,很多教师都在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但是在《政治生活》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很多教师。因此,我们从本期开始约请《政治生活》教材主编吴少荣老师、教材编者董晨老师,采取分单元的形式,和大家一起探讨《政治生活》的教学实效性问题,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穆旦的《赞美》。先问一个问题,诗的题目是“赞类”,本诗赞美的对象是什么?生:(齐答)农民。师:现在我们将全诗通读一遍,边读边思考:穆旦在诗中赞美了农民的哪些方面。(生齐读)师:(稍等,给学生时间思考)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具体赞美了农民哪些方面?生:赞美农民的  相似文献   

18.
19.
[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穆旦的诗。2、初步掌握现代诗的品读方法。3、体会诗中深沉浓郁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正视这片土地上的灾难和亲近人民的情感。[教学重难点]对本诗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的理解把握。[教学设想]1、以诵读法为主,通过播放朗读录音、教师重点朗读提示和示范、学生反复诵读等程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诗歌深沉悲怆的基调,把握内容。2、以问题引路法,引导学生把握全诗的结构和思想,扣核心诗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串起全篇的品析。[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二、整体感知全诗,把握全诗情感基调(朗读法为主…  相似文献   

20.
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荷花淀》,一直博得广大读者的赞赏。笔者认为,除了作品主题的深刻性和时代性,表现手法的巧妙性,语言的质朴性以外,还有一点就是作者在语言艺术上创造出一种立体感,具有深邃、含蓄、隽永的艺术魅力。首先是环境描写语言的立体感。为了给环境描写创造立体感,作者通过描述、比喻、暗示、象征,创造出一种用背景烘托的多面而有变化、单纯与丰富的对立统一的艺术画面,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