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执中著《战斗的新闻记者》一书已由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记述了顾执中从一九二三年在上海进入新闻界,开始记者生涯的经历;并于一九二八年创办“民治新闻学院”,为我国培养新闻人材作出了贡献。顾执中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写下大量新闻、通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名动一时的著名记者顾执中,1899年农历五月廿六日出生在浦东南汇县的周浦镇,曾任<时报>和<新闻报>记者,缅甸<觉民日报>主笔,加尔各答侨报<印度甘报>社长兼总编辑.他著有<西行记>、<到青海去>、<东北吁天录>、<报海杂忆>等,并将<封神演义>译成英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顾执中任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这里记述的是顾执中与东北军的几个故事.  相似文献   

3.
编辑老师:今年《新闻知识》第一期在“新闻知识讲座”专栏里,姚文华同志谈到了新闻界老前辈顾执中先生。说他“练就了两条‘飞毛腿’,不仅‘跑’出了许多好新闻,而且在被日伪特务枪击时,靠‘飞毛腿’幸免一死。”我对这“飞毛腿”的故事很感兴趣,想知道他的详情。希望了解顾执中先生事迹的老师能详细  相似文献   

4.
12月《新闻战线》复刊10周年(1978年) 《新闻战线》在“文革”前,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国记协合办,“文革”中停刊。1978年12月复刊,由人民日报社主办。 12月12日顾执中创办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60周年(1928年) 上海民治新闻学院,1928年12月由顾执中创办,1932年改称民治新闻专科学校。这所专业新闻院校是  相似文献   

5.
1928年,我国新闻界前辈、著名的新闻教育家顾执中先生在上海创办了一所新型的新闻学校——民治新闻学院,4年后因国民党当局刁难而被迫改名为民治新闻专科学校。  相似文献   

6.
顾执中是我国当代的名记者,素以“飞毛腿”而名声遐迩。他的那种雷厉风行,不怕艰苦,勇敢果断的采访作风,是堪为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的楷模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时,顾执中才只有十三岁,可他已开始向报纸投稿了。一九二三年,二十五岁的顾执中进入上海《时报》,开始了他历尽沧桑,备尝艰辛的记者生涯。一九二五年,上海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五卅”惨案,上海的工人学生为了抗议日本资本家枪杀顾正红的暴行,在英租界举行示威游行。英国巡捕悍然开枪,当场死伤达数十人。  相似文献   

7.
志向     
敝人读书从不熬夜。该睡觉了,再好的书看不完暂先扔在一边。记忆中只有一次是例外,就是该顾执中老先生的《报海杂记》。欲罢不能,用了一个通宵将此回忆录看完。这至少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可书中有个细节却记忆如新。写此书时,当时的顾老先生已八十开外,身兼新华社特约通讯员。晚年的顾老先生定居北京,他是南汇人,又有不少故旧在上海,每年老先生都要在京沪线上来回旅行,见闻一些新鲜事情且有了感触之后,老先生必提笔撰文,一吐为快,投稿新华社。我印象中他有一个名篇就叫《万里环行感想多》。我没有做考证,八十开外仍笔耕不辍的顾执中老先生算不算中国新闻史上的老记者之最?  相似文献   

8.
12月《新闻战线》复刊10周年(1978年) 《新闻战线》在“文革”前,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国记协合办,“文革”中停刊。1978年12月复刊,由人民日报社主办。12月12日顾执中创办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60周年 (1928年) 上海民治新闻学院,1928年12月由顾执中创办,1932年改称民治新闻专科学校。这所专业新闻院校是旧中国创办最久的新闻院校,直到1953年才停止招生。严独鹤、李中道、戈公振、郭沫若、翩伯赞、艾思奇、柳提、许广平、田汉、华岗、冯玉祥(教军事常识)等人,先后到这个学校任教或讲过课。这所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迁往重庆,1943年复课,19…  相似文献   

9.
1995年4月16日,老报人和新闻教育家顾执中,以98岁的高龄辞别人世。噩耗传来,顾老创办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的新老校友和新闻工作者们,无不心情沉重,默默哀悼。本来.大家殷切期盼他至少再多活两年,成为“百年人瑞”,然而,天不假年.他遽然魂归西天,徒唤奈何啊。  相似文献   

10.
1995年4月16日,20世纪20年代的老报人和新闻教育家顾执中,以98岁的高龄辞别人世。噩耗传来,颐老创办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的新老校友和新闻工作者们,无不心情沉重,默默哀悼。本来,大家殷切期盼他至少再多活两年,成为“百年人瑞”,然而,天不假年,他遽然魂归西天,徒唤奈何啊。  相似文献   

11.
隐语电报     
1928年6月2日深夜,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顾执中,给编辑陈达哉发回电报,电文说:“上海汉口路274号陈达哉先生:二弟拟于本日晚偕小妾离京,所有家务,托郭务远先生管理”。第二天,上海《新闻报》便以醒目大字标题登出一条独家新闻:“张作霖偕眷今晨逃离北京”。原来,当时奉系军阀张作霖和蒋介石作战吃了败仗,欲逃东北。但是,张行动诡秘,离京时间严密封锁。记者顾执中发现张行李已运至车站后判断张出逃就在即日,立即去电报局向上海发电。不枓电报局的新闻检查员是张的耳目,电文难以明写。顾执中急中生智,拍了上述电文。编辑陈达哉亦极  相似文献   

12.
去年,白发苍苍的顾执中,已是85岁高龄了,居然兴致勃勃地应聘为新华社特约记者。他受聘之后,接连写了几篇通讯,内容生动,趣味盎然。他的第一篇署名新华社特约记者的通讯《知友重逢养老院》,登在1982年6月3日上海文汇报上。新华社特为此加了《编者按》,赞扬他“至今仍然十分热爱新闻事业”的精神。今年,在一个春色宜人的日子,我们去访问了这位新闻界老前辈。顾执中中等身材,戴副近视眼镜,虽病体初愈,但步履仍很稳健。“我正在编一本书。”他说:“我一生历尽坎坷,稿件大多散失,现在搜集到的,已不及十  相似文献   

13.
1986年初的一个冬夜,我迎着扑面的雪花,踏着消融的雪水,前往北京菜市口附近刚刚复校不久的母校——民治新闻专科学校。一路上,阵阵寒气袭人。走进校门,右手那间办公室里亮着明晃晃的灯光,使我心中感到一股温暖。我推门进去,出乎意外,已是耄耋之年的顾执中老校长端坐在火炉旁的一张木椅上,和学校的几位同志商谈着工作。我走上前去,握着他的手说:“顾老啊,天下着雪,路不好走,你怎么还要来呀!”  相似文献   

14.
在上海《新民晚报》的副刊上,看到新闻界老前辈顾执中先生的一篇小文章,题为《我的飞毛腿》。顾执中解放前担任上海《新闻报》外勤记者多年,他采访过全国各地,还去过十几个国家,跑得又远、又广、又久。除必要的车、船、飞机之外,他充分发挥两条腿的功能,尽量多走路,练就了一双“飞毛腿”。一九四○年夏,他曾被日伪特务枪击,中了一弹,“我立即命令我的飞毛腿,加速度飞奔……侥幸地逃去第二枪第三枪”。顾老今年八十九岁高龄,近几年还有新闻报道作品问世。最近参加全国政协全体会议,依然能快步捷走,使不少  相似文献   

15.
衷心的感谢     
《新闻研究资料》创刊至今已整整五年了。新闻界的前辈张友渔、萨空了、赵超构、石西民、王揖、顾执中、王中、陆诒、王文彬等同志为此写来了祝贺信文,并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和希望,这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我们以《祝贺与希望》  相似文献   

16.
三 1983年,民治新专的第二届毕业生、原《大公报》记者、重庆市政协副主席王文彬和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田伯萍等向顾执中提出建议,民治新专在重庆复校,他欣然同意,并且担任名誉校长。王文彬任董事长,田伯萍任校长。第一期招生200人。顾执中在这年9月远赴山城,旧地重游,向全体学生讲话,回顾了民治的历史,阐述了办学方针。  相似文献   

17.
陆诒(1911-1997),上海浦东人。1930年利用业余时间就读于顾执中先生在上海创办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31年进入新闻报社任编辑。从当记者的第一天起,陆诒就成为一名出没于枪林弹雨的战地记者,在八年抗战中,他约有四年在战地奔波采访。他足不停步,手不辍笔,亲临现场采访,写下了无数记录历史的篇章。历任《新闻报》记者,《大公报》战地特派员,《新华日报》编委、采访主任。抗战胜利后任上海《联合晚报》采访主任。1937年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在上海山西路南京饭店成立,陆诒是发  相似文献   

18.
隐语电报新闻顾执中曾担任过上海《新闻报》采访部主任。北伐军长驱北上时,他在北京获释奉系军阀张作霖将逃回关外,拟拍电报向上海报告这一重大新闻,但当地电报局驻有张作霖的检查员。在此情况下,顾执中机敏地及时发回了一则隐语电报: 上海汉口路274号陈达哉先生: 弟于×晚偕同小妾离京,所有家务,托郭务远先生管理。这是一份并非事先约好的明码密电。“汉口路274号”是《新闻报》的社址。顾哪有什么“妾”?“弟”乃指大帅张作霖也。“郭务远”则为“国务院”的谐音。于是,报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史上以《新闻记者》命名的新闻专业刊物一共有三家。沿着历史的脉络向前梳理,这三家分别是1983年在上海创办的《新闻记者》,1938年在武汉由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主办的《新闻记者》,以及1937年创刊于上海,由我国著名报人、新闻教育家顾执中老先生任主编和发行人的《新闻记者》。新闻史上对前两家多有记载,但对最早的《新闻记者》却鲜有着墨。本文试图通过对史上第一家《新闻记者》月刊的介绍,回顾老一代报人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期的一段"办报救国"之往事。  相似文献   

20.
吴加峰 《今传媒》2016,(3):43-45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内地虎视眈眈,预示着对日战争将非一时之计.为使抗日战争有稳定战略后方,国内出现了"开发西部热".政府要员、实业家、专家学者纷纷赴西北地区考察.新闻界先后也有数十名记者到西北进行考察并发表大量的新闻作品,形成了中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西北记者群".《新闻报》的顾执中和《大公报》的范长江是当时"西北记者群"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新闻记者,他们的西北之行考察和新闻作品各具特定代表性.分析顾、范二人西北行在代表利益立足点、采访路线与对象、考察重点、表现手法及社会效果等方面的差异,可以窥视民国期间官民"上、下"两个舆论场域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