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31年12月27日,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自述其早年接触外国文学之情况时说:“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中也说:  相似文献   

2.
读鲁迅的作品时,细心的读者往往会发现:鲁迅常常把介绍一词写作绍介,如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在提到创办朝华社的情况时说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可是,在鲁迅其他作品中,有时也用介绍一词,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介绍和绍介交替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读鲁迅的作品时,细心的读往往会发现鲁迅常常把“介绍“一词写作“绍介”,如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在提到创办朝华社的情况时说“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学,……。”可是,在鲁迅其他作品中,有时也用“介绍”一词,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介绍”和“绍介”交替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无疑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他后来写作时字词的择用就有这种影响的痕迹。现对中学教材中几个重要词汇作些考辨。1.绍介《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有一句话:“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其中“绍介”一词是日语词汇:意译为“介绍”。有意思的是日文中不仅可以书写为“绍介”,同时发音也近于汉语的“绍介”。鲁迅先生用此词时当是日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大夜弥天的黑暗的中国,鲁迅以普鲁米修斯盗火的革命精神,冲破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重重障碍,向中国人民热情介绍苏联早期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他在《答国际文学社问》一文中曾经说过:“我看苏维埃文学,是大半因为想绍介给中国,而对于中国,现在也还是战斗的作品更为紧要”。鲁迅在这里所说的“战斗的作品”,也就是指那些反映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文学创作,如《铁甲列车》、《毁灭》、《铁流》等。其中,《毁灭》是鲁迅经过慎重选择后亲自翻译的。这部由法捷耶夫于一九二五——九二六年写成的长篇小说在苏联问世后,曾被看作是“无产阶级文学前线上的胜利”,(V·弗理契:《关于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先生精心保存的大量书画资料中,有一件留有鲁迅手迹的柔石遗物。现借宁波师专学报园地首次披露,并略加考证。鲁迅发起木刻运动始于朝花社。朝花社是鲁迅和柔石等文学青年合办的,“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艺苑朝华》中有一、二两集《近代木刻选集》,是我国最早输入的外国创作木刻专集。鲁迅在《木刻纪程·小引》中说:“创作木刻的绍介,始于朝花社,那出版的《艺苑朝华》四本,(按应为五本——引者)虽然选择印造,并不精工,且为艺术名家所不齿,却颇  相似文献   

7.
刘鹗论辨     
刘鹗的《老残游记》,是一部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作品.鲁迅将它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列(见《中国小说史略》);瞿秋白还誉之为“继承《红楼》、《水浒》而成为近代中国文学的典籍”的“新的文学”(见《鬼门关以外的战争》).国外有日、英、捷、俄等译本.但刘鹗及其《老残游记》,从五十年代中期始,却成了有争议的人物和作品.这一争议至今仍在继续,毁之誉之,针锋相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问题上:一是刘鹗是具有改良思想的爱国志士,还是出卖民族利益的汉奸?二是《老残游记》是“一部反动的书”,还是瑕瑜互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本文拟就上述问题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8.
一弃医学文之初,鲁迅主要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读了大量的作品,“也看文学史和批评,这是因为想知道作者的为人和思想,以便决定应否介绍给中国”。这时节,有几部外国人著的文学史,如凯尔沛来斯的《文学通史》、札倍耳的《世界文学史》、赖息的《匈牙利文  相似文献   

9.
一、鲁迅文学的思想基础   鲁迅的文学是理想主义的文学.拿我们最熟悉的那些篇章去看:《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故乡》《风波》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实际上都是社会上最渺小的、最卑微的人群中的个体.……  相似文献   

10.
<正> “《古小说钩沉》,在《鲁迅全集》里面,是一部冷僻的书,因为比较专门和并未完成(连各书作者的姓名也未写出,读起来很是困难。所以一般熟读鲁迅小说和杂文的人,未必对此书予以注意。”“在一般关于鲁迅的文章里,对这书都缺乏充分的论述”(林晨《鲁迅述林》第一页,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以上这一看法是中肯的。近查有关资料更证实了这点,不仅一般人对其很少问津,就连以事鲁迅注释工作近三十年的林老先生自己,也还只是停留在对《古小说钩沉》(以下简称《钩沉》)的“辑录年代”、“所收各书及其作者致略”、“原貌”等考究上,而对其篇目具体内容并未加以研讨。笔者不揣冒味,试对《钩沉》所辑篇目作品艺术作一初浅探析。  相似文献   

11.
萧红是鲁迅的学生,深得鲁迅的教诲,继承鲁迅的遗志,在批判国民性上独具特色,好说过:“现在或过去,作家的创作永远对着人类的愚昧!”,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实践的。这不仅表现在《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中,其实早在他俐《生死场》时也遵循这一原则,虽然人们把它看成是“抗战文学”的奠基作之一,但它的主体仍然是“对着人类的愚昧”,表现的是十年如一日的“生死场”。从《生死场》的人物,情节看,它与《呼兰河传》在反映封建制度统治下造成的农民的苦难与愚昧,在揭露,鞭鞑和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上是相当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在看了太多的明白如“话”或者“高”不可攀的文章后,当教到郭预衡同志的《鲁迅的治学方法》一文时,不禁令人为此文拍案叫好!这是何等干净、爽快的文字,又是何等厚重.惬意的语言,如推求其所以然,大概“厚积”与“薄发”是不可不谈的。一、先看“厚积”: 该文论述的对象是一代大家鲁迅,而又是涉及鲁迅的治学方法,众所周知,鲁迅治学的方面很广,他对社会、历史、文学、美术以及自然科学(如医学)等各个领域都曾做过深入的研讨。课文只是侧重从鲁迅对传统学问的继承与发展上来论述,重点介绍了鲁迅治学的基本方法和特点。使我们在了解鲁迅和学习鲁迅方面获益匪浅,启迪良多。  相似文献   

13.
陈涌同志的论文《鲁迅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1981年11月号,后经《鲁迅研究》等刊物转载,1984年5月收入《鲁迅论》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出版说明”中指出:“本书收入陈涌同志多年来撰写的研究鲁迅的主要论文12篇,出版前经过作者校订。”这使我们明白,收入书中的《鲁迅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的观点,作者一直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逝世的前一年,曾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撰写序言。在这篇序言中,他对《呐喊》、《彷徨》中的部分作品作过扼要的自评。鲁迅自认在他的小说创作中,是有新的进展的,即“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如《肥皂》、《离婚》等。”今天,我们仔细品味这两篇作品,不能不佩服鲁迅的目光的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一书中曾提到:《热风》中《随感录三十七》、《三十八》、《四十二》、《四十三》四篇,是他的作品,误收入鲁迅杂文集中的。原因是当时他弟兄两人都给《新青年.随感录》栏写稿,又通用“唐俟”的笔名。这并不是不可能的,鲁迅先生对于名利,向来不放在心上,如《会稽郡故书杂集》最初出版时,就是用“周作人”的名义。至于同用一个笔名的事,除“唐俟”外,也还有过别的,如“周(辶卓)”,是周作人常用的笔名(译文《红星林史》等,均用这个名字。),但鲁迅写的文  相似文献   

16.
第一节阅读鉴赏准备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大致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17年至1927年这一时期的文学始于新文学革命,迄于五四落潮、大革命失败。其主导倾向体现了鲜明的五四精神,文学的主要部分被称之为“五四文学”,用文学实现思想启蒙、促进“人的意识”的觉醒便是这一时期提出的响亮口号,“个性解放”“人的解放”也成为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如下:《呐喊》和《彷徨》是鲁迅这一时期的两部小说集,其中既包括了他于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包括《阿Q正传…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在广阔文学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特点,同时对后世有深远重大的影响.文章将《豌豆三笑》与鲁迅思想相联系,从赵毅衡“改革创新”思想和“坚强韧性”生存哲学、“洋书误身”观念和“彼岸”精神的提出,探析他在作品中显现与潜在的对鲁迅思想的继承与“遗忘”.  相似文献   

18.
198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李欧梵在《鲁迅及其遗产》一书的“引言”中说过这样的话:“鲁迅逝世近半个世纪以来,尽管存在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他对海外读者和学者仍有特殊的魅力——这不仅在于他对中国国民性、社会文化的深彻洞察,而且在于他融自己智慧和心理紧张于艺术的特殊技巧,以及复杂的思想渊源。”李欧梵所说的“海外”,当然还不包括台港在内。但他的话倒也十分清楚地说出了一个事实:鲁迅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鲁迅的作品固然早已飞出国界,赢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份遗产。鲁迅的思想也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引起愈来强烈的反响。在新时期,鲁迅研究不仅仅是中国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世界  相似文献   

19.
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虽然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却依然存在着可比性。文学的可比性是建立在作品的共相性基础上的。这两部作品的共相性,从根本说来,在于它们都是世情小说一类。关于世情小说,鲁迅先生有过很精辟的概括:“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亦或谓之‘世情书’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可以说,《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是一样儿女悲欢事,中英两本世情书。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庄子     
一九三三年十月鲁迅与施蛰存由于“《庄子》与《文选》”的问题用笔杆子干了一仗(鲁迅事后说:“我和施存蛰的笔墨官司,真是无聊得很。”)争锋是“一般青年应否去看《庄子》与《文选》以作文学上的修养之助”、“在古书上找活字”。鲁迅是持否定意见的;并拒绝承认《庄子》《文选》等古代文学遗产对他自己的文学修养的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