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习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如何提高复习课效率,是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次“课例大家评”,我们从众多来稿中遴选了一节复习课课例——《一节“全等三角形复习课”的课例与说明》(见本刊2011年第3期,授课教师张宏政),供大家点评研究.截至5月10日(截稿时间),共收到点评稿件90余篇.点评稿基本上都立足作者的教...  相似文献   

2.
本刊2010年第8期刊登的一节活动课课例——《一节“用含30°的直角三角板拼多边形”的活动课》,供大家点评研究.至截稿时间(10月10日),共收到点评稿件100余篇,点评稿件基本上都立足于作者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比较客观、真实地剖析了该课例的亮点与缺憾,有些教师还对课例进行了教学实践和校本化改进.为了更好地展示本次课例大...  相似文献   

3.
陆超华 《广西教育》2006,(6B):29-29
该课例为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英语课,集中体现了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整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设计微课课件时,对于内容的选取一定要贴近教学的实际需要,多种表现形式相结合,并注意微课长度要适当;微课课件的展示要坚持适时适度的原则,在重要的教学时机进行展示。利用课后的网络分享和教学讨论,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品课教学,首先得感谢新课程给我们师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给了师生绽放思想之花.放飞心灵的空间。通过实际教学.本人深感网络环境下思品课教学的天地之宽.深感通过网络等多种媒体从事思品课课教学.有了源头之水.有了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大多数老师不再对"整合"望洋兴叹,都在积极地探索着,实践着.然而,笔者听了几节"整合"的课,情况并不尽人意,教者并未了解"整合"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作为一种课型,像一般物体一样,具有一定的张力。本文作者从“横”“纵”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保持整合课教学的张力。横的方面包括: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突发事件的调控;纵的方面包括:教学程序、教学节奏、教学机智。无论从哪一方面考虑,都必须对整合课的课型发挥有一个科学的“度”的把握,以保持整合课应有的性质与魅力。  相似文献   

8.
教改课题从“学生参与授课”入手,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结构,形成了“自学课→展示课→习得课”三课型教学模式。文章对三课型教学模式的各课型任务和要求做了些探究思考。自学课课型是三种课型的基础和重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按照教师拟定的自学提纲阅读教材,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成自学任务的活动过程。展示课课型包括三个部分:“学生授课”“学生、教师评价”“释疑”。可以说这一环节的教学对于整个三课型教学起着决定作用。关于习得课课型,从两个方面做了些探究思考:1、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2、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而言。可以说,这一课型的教学是对学生学习进行提高、升华的过程,是进一步完善他们原有认知结构的收获过程。  相似文献   

9.
复习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如何提高复习课效率,是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次“课例大家评”,我们从众多来稿中遴选了一节复习课课例——《一节“全等三角形复习课”的课例与说明》(见本刊2011年第3期,授课教师张宏政),供大家点评研究.截至5月10日(截稿时间),共收到点评稿件90余篇.点评稿基本上都立足作者的教...  相似文献   

10.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越来越成为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已成为具备现代化教学条件的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最普遍的应用环境。相当数量的教师可以熟练地运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工具、网络工具进行教学,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但在经历了有关整合的激烈的理论研讨和实践尝试以后,在经历各地各学校通过开展整合课题研究和优秀整合课展示推广活动以后,整合在进入主流教学活动过程中明显放慢了节奏,甚至有些中小学校、教师中出现了相当强烈的反对声音。本文通过讨论目前课程整合中存在的六大误区,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建设性地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框架,并且对课程整合的实施做了详细说明,最后指出课程整合是个不断循环上升的、复杂的系统过程。  相似文献   

11.
笔者参加全国、省、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评比若干场.与在深入学校进行教学指导中发现同样的问题.即整合课不能体现”整合”的真实意涵。主要表现在有些课的整合过于牵强.有些学科的教学内容原本十分简单,教师却故弄玄虚.浪费资源。如有的老师讲”时、分的认识”.要求学生上课前人手一只钟表.这种教具学生极容易找到.用以教学直观明了.本来这就足够了.却偏偏又要放在网络环境中来上。有的老师不顾客观实际.包括学校教学设施及软件资源条件,言整合必网络.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的老师在整合课教学过程中把人机交互当作调控上课时间的手段,随意性很强.人机交互流于形式。也有的老师不顾学生信息技术的实际水平.课堂教学中又缺乏必要的相应指导.造成“整”而不“合”,  相似文献   

12.
这样的课一般是为了博得听课人(当然是领导和老师,而不是学生)的良好评价,于是采取“新、精、少”的战略。教学内容能少则少,教师语言能精则精,教学形式能多新就多新,似乎这样的努力就是要体现所谓的课堂教学改革。有的课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干脆采用大学习大讨论的形式,学生说什么都是对的,学生说到哪都无所谓;有的课课件做的要多精致就多精致,动用电视台制作、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远程教育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远距离传播技术手段与时俱进,这就给教师角色的转变、课堂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模式的设置提出了新的挑战。远程教育中的面授课与传统面授课相比较,呈现出不同的教学特点,笔者对远程教育面授课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专门就此问题与大家一起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孙宇 《河北教育》2007,(7):84-86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冀教版第七册第七课,六年级第一学期适用。本课课型为故事课,只需要学生理解故事大意。1.定义:故事课其实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再现学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人们已越来越重视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设计合理、高效的历史网络课,实现计算机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成为当前高中历史教师所热衷的功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质就是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的根本性变革,使“教”与“学”趋于一致。整合的思想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一师一优课"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响应。本文以笔者所在课题组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活动部级优课课例"函数的概念"为研究载体,精选了该课例的几个精彩片段并对这些片段进行点评,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振刚 《师道》2004,(2):29-29
每学习一篇课之前,我都要给孩子们发一张“小博士资料库”。上面包括:生字王国、小小问号、知识宝库。“生字王国”是给学生预习本课生字词用的;“小小问号”是让学生记下自己预习中遇到的不懂或是不明白的问题;“知识宝库”则是鼓励学生搜集与本课课有关的课外知识。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不仅  相似文献   

18.
网络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是以学生的个性为基础,把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征与网络自由性、交互性、开放性的特点相整合。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使阅读教学改革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基于这样的认识,现以人教版小学第九册《三峡之秋》这一课为例谈谈我的设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一、“整合课”的现状怎样 1、目前的三种“整合课”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以下简称“整合”)探索的不断深入,各种整合课的观摩和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多。众多的整合课用具体的课例体现关于整合的理念、模式和操作方法.是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关联.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合理应用的有效途径。笔者也听了许多整合课.发现目前的整合课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精品”整合课,这类课听者叫好却不叫座.原因是“做课”的成分居多.“打磨”的痕迹明显。为了节课的评奖.早早精心准备,集众人之力,数月之时,这样的课上出来固然好看.但缺乏实用性,学习和推广价值不大;第二类课是不成功的整合课.施教者对整合的理解不到位,甚至曲解了整合的理念.教学中信息化手段喧宾夺主,学科教学沦为配角,信息技术成为“整合课”上华丽的外衣。第三类课才真正体现了整合的内涵,不夸张、不做作,符合学科特点.重视教学效果.这样的优秀课才能在常态教学中学习和推广。可惜,在各类观摩活动中.此类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课”所占比例目前还不到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课名的称谓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并伴随了我们党对高校思政课艰难探索、守正创新、全面发展的过程:1949年到1978年的探索与曲折的思政课课名称谓不稳定期;1978年到2004年的发展与规范思政课课名称谓渐稳期;2004年至今全面发展与改革创新的思政课课名称谓确定期。思政课课名称谓的稳定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