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继舜 《晋图学刊》2011,(2):29-32,69
本文旨在对国内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与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的协作发展现状做一综述。阐述了在网络时代,我国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与OCLC协作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以及OCLC的服务发展对我国图书馆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文献信息现代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曹臻 《图书馆杂志》1997,16(4):16-18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泛采用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化技术为读者服务已成为国内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了解目前国内图书馆现代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图书馆文献  相似文献   

3.
条形码在现代化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应用了计算机管理系统.随着计算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条形码作为人机对话的手段和检索查询的纽带,早已受到图书馆管理人员和读者用户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电子信息资源采访工作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采访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本文借鉴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采访经验,对国内电子信息资源采访工作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这篇文章是作者1984—1985年间在中国工作、研究和讲学的产物。在这期间,作者参观了十六所大学图书馆以及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和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北京图书馆。作者带着对中国图书馆自动化发展和规划的极大兴趣和一些图书馆员、管理人员以及有关的计算机人员进行讨论并且预言中国图书馆将进入全球性的情报技术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未来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赢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培华 《图书馆》2000,(3):78-79
(摘自《中国文化报》2000年5月9日)历史的时钟正在悄悄走向21世纪。图书馆界的人们和大家一样,对21世纪充满了期望。作为近年来对图书馆事业发展影响最大、同时也是最为活跃的领域———计算机和数字通讯网络发展的前景如何,是我们最为关注话题之一。对于未来计算机及相关数字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我们无法看得更远,因为这些技术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我国图书馆界从开始使用计算机到今天不足20年,其间至少经历了两次大的技术变迁。第一次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图书馆计算机的应用得到普及;第二次是Internet网络的推广,它将使图书馆…  相似文献   

7.
走商品化道路实现图书馆自动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由研制开发逐步走向实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Internet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图书馆自动化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对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倡导通过购买成熟的、商业化软件来实现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及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升级,并对现有国内的一些商业软件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郑巧英、杨宗英两位的新著《图书馆自动化新论》(以下简称《新论》),近日摆上了中国图书馆工作者的案头,出自浸淫图书馆自动化研究。实践经年专家之手的这部著作,自然引起了图书馆界内外的广泛注意。 郑、杨两位均是中国图书馆界最早致力于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应用的专家,从80年代初期以来,他们的工作伴随着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发展的进步,始终代表着中国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研究的前沿水平。出自他们两位的新著,有着极其鲜明的特色:一是对图书馆事业宏观发展有着准确的把握,对不同地区、类型图书馆在不同经济、…  相似文献   

9.
张瑶  王宇  王磊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7):69-78
[目的/意义] 主题图书馆建设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全国主题图书馆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发展道路,推动图书馆体系不断拓展,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方法/过程] 基于主题图书馆定义、特征和国内建设发展概况分析,论述主题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总结主题图书馆未来建设发展的思路。[结果/结论] 主题图书馆已成为中国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和深化服务的重要举措,需要推向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增强国内图书馆界对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及其产品和服务的了解,研讨图书馆在利用OCLC的服务过程中共同关心的问题,增强OCLC组织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联系,3月18日-19日上午,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合作组织OCLC与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学会联合举办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图书馆多功能厅举行  相似文献   

11.
中国联机编目网络的建立与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建立联机编目网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国图书馆界应用计算机成为可能,从70年代末起步,经过近20年发展,目前已有近3 000个图书馆建立了本馆的自动化系统,其中绝大多数图书馆具有编目处理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沈艺红 《河北科技图苑》2009,22(2):33-35,72
概述了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前夕国内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状况。由于日本侵略军的野蛮占领,使中国的图书馆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又使中国的图书馆事业进一步衰败。新中国的成立,才使中国的图书馆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13.
国内的图书馆主要分为四种类型: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科研单位及企事业单位资料室.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736个(引自《"十五"时期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一文),普通高校图书馆1792个(根据《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分析得出),这两个数据是比较准确的,同时这也是国内图书馆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事业作为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深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腾飞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中国的计算机技术、网络化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不断登上新的台阶,努力向国际上的先进水平靠近,中国图书馆的自动化也不断掀开新的篇章,除文献的采访、编目、流通、检索、查询等一系列工序使用计算机外,一些有条件的图书馆还相继建立了声像资料室、多媒体阅览室和网络实验室等.然而,这一切都需要有安全的、充足的电力才能得以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5.
加强计算机校园网络建设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应用日益迅速,医学情报检索的自动化、联机化和网络化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拟就光盘网在校园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和我校校园网络的建设谈点浅见。1国内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现状与校园网络建设概况1994年底Internet正式进入中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信息基础结构设施建设的发展。目前地区性、全国性的计算机数据网和网络平台已经或正在建成,如作为中国Internet骨干网的CHNANET,具有DHINADDN、CHINAPAC等灵活接入方式,而且还具有遍布全国各城市的接入点;国家教委正在主持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  相似文献   

16.
各有关单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传媒载体已逐渐由单纯的纸张印刷为电子图书、电子视频、电子声像等技术所取代。如何构筑网络数字图书出版系统和建设数字图书馆是有关主管领导和专业人员极为关切的问题 ,也是当今计算机业界和图书馆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开展这一技术领域的研讨 ,提高我国出版界、图书馆等行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微机系统分会、中国图书馆学报联合在哈尔滨市举办计算机数字图书出版技术研讨会 ,将邀请国内外计算机业界专家做主题演讲。会议事项如下 :(1)会议日期 :2 0 0 1年 8月 15日— 18日…  相似文献   

17.
入世与图书馆发展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使国内图书馆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在分析入世给图书馆带来深刻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应对挑战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王懋镕是清末民初中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转型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曾参与过湖南图书馆的扩建,并先后任职于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但学界对其生平及其图书馆生涯知之甚少。文章梳理了王懋镕在湖南图书馆、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的工作履历,对其图书馆学成就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王懋镕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的早期发展,以及在推动日本图书馆思想传入国内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美丽中国,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绿色图书馆运动逐渐壮大,绿色发展成为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新的发展方向。论文在阐述绿色图书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立足于绿色图书馆的五个组成要素,构建绿色图书馆服务模式,从管理层、组织层、用户层和服务层四个方面对图书馆绿色服务框架进行阐述,以期为国内的绿色图书馆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儿童图书馆启蒙于英国,肇始于美国,后逐步波及至欧、美、亚等其他各国。从19世纪至20世纪40年代,儿童图书馆事业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0世纪初,儿童图书馆被介绍入中国以后,国内在儿童图书馆的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诸多的成就,影响深远。然而,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儿童图书馆的发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