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学夷《诗源辩体》认为陶渊明诗歌的巨大成就在于其高度的原创性,也在于其写意性,在于其真率自然,在于其理胜气足;陶渊明、谢灵运虽然各臻其妙,但陶诗高于谢诗;陶诗对后世影响深巨,许多著名诗人学陶仅得其一。《诗源辩体》关于陶诗的许多研究在当时推陈出新,独到深刻,个别论点今人仍未超越。  相似文献   

2.
诗贵意境。陶渊明的诗便重在意境。陶渊明以其“无我之境”之独特诗风,开辟了诗歌领域的新境界。总观陶诗“无我之境”之特色,当含有物我关系,美的形态,情感状态,自然人格等四点内容。本文对陶诗意境特色内容展开论述,并简要分析了形成陶诗“无我之境”特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他具有的"质性自然"的追求,让他的田园诗中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饱含自由随性的精神体验。陶渊明好以山、泽、鸟、松等意象入诗,皆因其性本自然,才使陶诗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使人读来如入无人之境。陶渊明朴实醇厚的个性与其诗中平实清新的语言风格相得益彰。他难融于官场的个性,也使陶诗在情感上更见真淳。他向往着没有阶级之分,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并在诗中体现了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陶诗中的田园超逸自然,陶诗中的人物抱朴和谐,因此,陶诗呈现了物我相得的近乎完美的境界。这种理想的精神境界的造就也得益于陶诗中的自然意象,以及其骨子里任真自得的性情。  相似文献   

4.
惜春皈依佛门既有生活基础,又具认识基础,偈子虽枯槁,但显得十分虔诚;薛蝌“涸辙之鲋”的心情非随口形容,乃肺腑之言,其形象亦宝玉的正面陪衬;海棠诗之不成诗,其原因在于言不由衷。  相似文献   

5.
陶诗有着独特的“深度”。陶诗影射政治,思想深刻而矛盾,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重世界观念是其具体表现。“陶诗的深度”的形成,既源自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亦师承前代诗人应璩、阮籍之创作经验,更远则源于儒家比兴诗教传统与玄言诗写作风尚,本质上反映了陶渊明的政治处境以及由此形成的矛盾思想、纠结心态。“陶诗的深度”自南朝至隋唐被时人普遍漠视,宋代以来,陶渊明其人其诗对政治的关注及其思想的矛盾性、丰富性与超越性才得到发现和推崇。“陶诗的深度”这一判断,从文学规律和艺术影响来看,反映出文学与政治、文学与思想的必然联系以及意境的创造、含蓄之美等诗歌美学问题,这也是陶诗能够经过时间打磨成为杰出作品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在他以前,还没有一个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歌来歌咏田园生活。田园诗是他的独创,其诗歌风格呈现出与其他诗歌迥然不同的平淡之美,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亲切淳真。陶诗的平淡主要是其内容贴近生活,陶诗的淳真主要是富于真情实感。陶诗的内容多为自己亲身经历和感觉。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均为人们所熟知习见。这些人生日常现实生活中的内容,本身就使读者感  相似文献   

7.
方东树接受陶渊明的最大贡献是以古文义法论陶诗,凸显了陶诗的跌宕变化之妙,指示了学习陶诗的有效途径。方东树认为陶渊明的"识抱"不如杜甫"笃实正大","陶公所以不得与于传道之统者,堕庄、老也"。指出陶诗不容易学,但又不能不学。其基本学习途径有三条:第一,先从容易学的诗人学起,即先学会可以学、容易学的作家作品;再去进一步学习陶渊明等最高层次的诗人诗作。第二,学陶诗要先做人,在修养上下功夫。第三,要懂得陶诗的"微言胜理",跌宕变化之妙。  相似文献   

8.
《陶诗汇评》汇集了前代诸家对陶诗的大量评论。在引述诸家评论之后,温汝能自己对陶渊明及其诗作的评论则以“愚按”出之。温汝能的按语无论评说还是考辨,皆警拔精炼、深刻独到,让人叹服,可看出作者用心之专、用力之勤。温汝能要通过对陶诗的评论,彰显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操守与人生理想,发掘陶诗独特的艺术和关学价值,努力寻求评者与被评者千古之下的心灵契合。温汝能是怀着热爱和崇敬之情品评陶诗的,因此能够深入揣摩陶诗,以心会心,从一般人容易忽略的文字中读出陶渊明寂寞诗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挽歌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绝唱,后人拟之者甚众,而宋人郭祥正的拟作《挽歌诗》五首最具陶诗精神.……  相似文献   

10.
清初诗坛兴起一股和陶诗热潮,浸染于风会,酷爱陶诗的常熟文人钱陆灿创作出“和陶诗”124首,以言志抒情.研读湘灵的“和陶诗”,既有助于了解清初陶诗的接受情况,也有助于了解湘灵的人生轨迹、心路历程与审美情趣,甚至可藉以解读明清易代对于汉族士大夫命运与心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振泰 《九江师专学报》2003,22(4):11-12,10
文章从陶渊明与自居易诗的比较中,再次得出陶诗中的“弱女”系陶渊明之女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子大叔赋《褰裳》诗的寓意,历来学者由于对诗本义、春秋时期赋诗方式及赋诗背景的不同理解而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子大叔赋诗寓意正是《毛诗序》之义,为思大国之正己;有的认为子大叔赋诗暗示威胁;还有学者认为子大叔赋诗是表达怨言。如果从赋诗当时晋、郑两国实力、赋诗人物之间的关系及赋诗的效果诸方面分析,《褰裳》诗的本义即"思大国正己"最为恰当。  相似文献   

13.
唐代以来,诗的地位重于,诗影响其他体;宋代以后,的地位重于诗,影响诗。“以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运动的副产品。“以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似乎还谈不上“以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但陶渊明摆脱了玄言诗过份“化”的不足,力图恢复诗歌的诗意,他是“以诗为诗”而不是“以为诗”。尽管其诗中具有一些散的特点,也不宜称之为“以为诗”。因为从玄言诗到陶诗,与韩愈等人从散到诗的道路是根本相反的,前是在排除“”的特点,后却是在引进。“以为诗”始于陶渊明的说法,还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陶诗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也不宜归结为所谓“以为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五十三岁时写下了《饮酒》诗二十首。诗前有小序,小序是研究他的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资料。历代陶诗研究者已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讨,为我们今天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本文就是对陶诗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企望读者和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分析柳宗元的人品与诗品入手,既指出柳诗与陶诗相同的一面,又着重论述了柳诗与陶诗相异的一面。作者认为,柳宗元诗的平淡、清雅、冷峻、简古,已为古今学者所共识,但仅是其外在表现;而深沉、奇绝、峭拔、绵密,却是柳宗元赖以与其他诗人相区别的本质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南宋曾紘首发异端,曰:“余尝评陶公诗,语造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而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也。平生酷爱此作,每以世无善本为恨,顷因阅《读山海经》诗,其间一篇云  相似文献   

17.
对鲍照<代苦热行>的主旨,主要有两种看法,一为传统看法,认为该诗"刺功高赏薄";一为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的看法,认为该诗是对不义战争的指斥.后者合乎鲍诗原意.但鲍照此诗不值得称赞,因他弄错了林邑之战的性质,将正义之战当作不义战争看待.  相似文献   

18.
从生命哲学角度解读陶诗,会发现陶诗中充满了生命意识.陶诗的生命意识源于先秦及汉魏时期的先贤们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主要表现为对生之珍爱眷恋与对死之忧惧焦虑,以及委运大化、超越生死的思想.陶诗中流露出的对生命的独特体验与深刻思考,让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认知陶渊明诗酒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陶诗不同于典正无味的玄言诗。他的诗能将玄理与生活中的审美意象融合,使哲理有了依凭的对象,借运转不息的自然道出人生的思考,揭示短暂与永恒、动与静这亘古不变的宇宙之理。陶诗吸收了时代的精华又超越了时代,借日常生活化的意象表达了深奥的玄理。  相似文献   

20.
龚斌 《九江师专学报》1999,18(4):3-6,15
关于陶渊明的思想,是陶学研究中相当复杂的问题之一,古今研究者或将渊明归于儒家,或归于道家,自宋以后,喜欢以禅说诗的人,将陶诗的言约旨远与禅宗的不立文字相提并论,于是就称陶诗“默契禅宗”,近有丁永忠先生集渊明信佛说之大成,著《陶诗佛音辨》以佛经比附渊明诗文,论证渊明深佛教影响,对这样一种“新论”,很有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