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件小事》开篇说:“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这里所说的“我的坏脾气”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理解作品内蕴的一把钥  相似文献   

2.
一、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真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相似文献   

3.
一、“坏脾气”和“人”。《一件小事》开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和“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两句,其中的“人”,有人说,指那些勾结帝国主义,专干卖国害民坏事的军阀、政客、卖国贼;“坏脾气”是反语,实际上是好脾气。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妥当。首先,我们从文章的语言材料分析。本文主要写一件小事的意义,作者写国家大事增长“我”的坏脾气,是为了反衬一件小事于我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一件小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对其中的“坏脾气”历来讲法较多: 有的认为,“坏脾气”就是“看不起人”。“人”是指劳动人民,理由是小说所写的故事,是“我”由看不起车夫转变为向车夫学习,由此才决心改变“坏脾气”。这似乎有点道理,讲不通的是“我”明明是因耳闻目睹的“国家大事”而增长“坏脾气”的,这怎么能归因到对劳动人民看不起呢!  相似文献   

5.
翻阅关于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的几种教学参考材料,觉得对小说中“我”的“坏脾气”的解说都不圆满。我的坏脾气是什么呢?小说开篇已明确解释,就是“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看不起什么人呢?要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几种资料各执一说,一种认为“我”看不起的并非劳动人民,而是反动统治者,并从此说“坏牌气”不坏,“坏脾气”是反话。  相似文献   

6.
一、一件小事查宇典,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这些词语.惹出憎恶是非姑且辨字组词。 势 作二截·腔横装甩掉、〔露②:灌③〔魏、〔鑫⑤〔 三、解释“踌躇”一词在下面句子中的含义。 1、车夫听了老女人的话,却毫不片躇。 2、《子夜》中的吴荪甫原来是一个常常以胜利者自居,踌’世满言的资木家、 四、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诧异②装腔作势③僧恶①耳闻目睹 五、为什么说“耳闻目叱的所谓国家大事”“增长了我的坏脾气”,“教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看不起哪些人?这反映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老女人摔倒是不是装腔作势?认真钻研课文,说说…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是现代小说和记叙文的典范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语言艺术瑰宝,语言艺术大师鲁迅先生,在语言运用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典范。小说中动词的运用,很有特点,如:例①“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的“跑”字,可以换成“来”但“来”只能表示“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而“跑”则有“奔波”“颠沛流离”的意思,很符合北洋军阀时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中指出:创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一件小事》正是这种主张的实践和楷模。本文想着重谈谈《一件小事》的艺术特色。 自始至终运用对比来表现人物不同的态度和思想是《一件小事》最主要的特色。作品一开头就用“国家大事”和“一件小事”对比:“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  相似文献   

9.
我从小便是个小书迷。写下开头第一句时,我又感到不符合事实,因为当我6岁刚上小学时,进的是一所教会学校。从小被关在家里、足不出户的我,被送进学校大门便被那所学校里的“洋鬼子”吓坏了,第二天便再也不肯上学了,气得我父亲将我的书包扔上了屋顶。  相似文献   

10.
我的孙子两岁多点,就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譬如,玩过小汽车、皮球、飞机等玩具后,会蹶着屁股一件件地收拾起来,装在一个抽屉里。客人来了,他会趔趔歪歪地跑到妈妈面前仰着脖子直嚷“泡茶!泡茶!”到亲友家串门,见客厅铺了地毯,便叮嘱奶奶“要换鞋子!”别看这些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我却感到欣慰。因为,我记住一位儿童问题专家说的一句话:“好习惯是孩子头顶的‘曙光’”。  相似文献   

11.
张伟同学,接到你的来信时,我正在写一篇以威尼斯为背景的长彷小说。看到你扒,我觉得好像有一个小精灵突然跑到我的小说里。我决定把小说的开头改了:她赤脚跑过埃马努埃莱二世青铜像时,他正在伦敦皇宫饭店三层,  相似文献   

12.
孩子在幼儿园里,与同伴不管发生什么大事小事,总爱求助于老师,这就是所谓的“告状”。我认为幼儿告状是对老师的信任,因此,对幼儿的“告状”要加以区别、正确引导,教幼儿学会如何“告状”。 一、要热情帮助同伴。有些小事本来相互间是可以解决的,如“老师××摔倒了”,或者“××鞋  相似文献   

13.
小时候最喜欢听别人讲故事了,而比听故事更能吸引我的,要数秋收后在田里“装”老鼠了。秋天的田里,老鼠最肥、最多。大我一岁的堂哥阿光是“装”老鼠的好手。他教我用一根结实的竹签顶住一块大石头做压板,竹签用一根小麻线拴着,麻线的另一头穿着一小片红薯干,装在老鼠出没的洞口。只要贪吃的老鼠一扯动那根麻线,竹签便会倾斜,接着石板压下来,老鼠肯定眼冒金星,像喝醉酒一样地倒下来。一天早上,我邀阿光“装”老鼠,他还没起床。我便一个人跑到田垌里看看“装”到老鼠没有。仔细检查了一遍,我的石桩下连根鼠毛都没有!走去看阿光的,他装了十个…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虽然已过去了很多年(那还是我在乡下任教时),然而,它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批作文,邻班学生小英走到我面前.脸上带着不安的神色小声对我说:“傅老师,请您帮我看一首诗。”说完就把他写的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深受全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作品,《凡卡》(第十册19课)就是其中的一篇名著。这篇小说流传广泛,脍炙人口,是一篇象别林斯基所说的那种令人一读,就“永远不可磨灭地印在你的记忆中,使你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的“真正的艺术品”。这篇小说写于俄国历史上沙皇专制统治最反动、最黑暗的所谓“停滞时期”的一八八六年,是契诃夫在创作上趋于成熟期的作品。小说通过九岁的主人公凡卡向乡下爷爷写信的形式,叙述了自己在短短三个月学徒生活中遭受的种种摧残,从而反映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以及当时劳苦人民的贫困境况。作品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再  相似文献   

16.
一《寒夜》是巴金的又一力作。其主题,历来就是重复作家本人的话:“我要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受苦来谴责旧社会、旧制度。我有意把结局写得阴暗,绝望,没有出路,使小说成为我所谓‘沉痛的控诉’”。“造成汪文宣家庭悲剧的主犯是蒋介石国民党,是这个反动政权的统治”。也即“通过人来鞭挞制度”。因为这一主题是由作家本人概括的,故而被称为定论。但是如果从作品本身的实际  相似文献   

17.
洪瑶 《科学课》2009,(5):62-62
一天,天刚蒙蒙亮,叔叔就打来电话:“大哥,这下完了……”叔叔哽咽着说。“慢点儿说,到底是怎么回事?”爸爸安慰叔叔说。“今天早上,我担心塘里的鱼会有什么事,便急匆匆地跑到鱼塘一看,果然鱼死了一片,估计有3万多斤……”  相似文献   

18.
一天,天刚蒙蒙亮,叔叔就打来电话:“大哥,这下完了……”叔叔哽咽着说。“慢点儿说,到底是怎么回事?”爸爸安慰叔叔说。“今天早上,我担心塘里的鱼会有什么事,便急匆匆地跑到鱼塘一看,果然鱼死了一片,估计有3万多斤……”  相似文献   

19.
[案例]“山鹰”起飞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虽然已过去了很多年(那还是我在乡下任教时),然而,它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批作文,邻班学生小英走到我面前,脸上带着不安的神色小声对我说:“傅老师,请您帮我看一首诗。”说完就把他写的《山鹰》递给我。“哦,你怎么不给李老师看?”他低着头,没有吱声。“他是你的班主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历来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文章虽不长,也不算难懂,但是其中有争论的问题却不少,至今仍众说纷纭,比如,对“坏脾气”怎样理解,就是其中的一个。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又关涉着对小说思想意义和结构特点的把握,因而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