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慧 《收藏》2012,(10):156-157
“秦砖汉瓦”是后人对秦汉时期先进的制陶技术下所有秦汉砖瓦的统称。中国建筑陶器的烧造和使用,是在商代早期开始的,最早的建筑陶器是陶水管。到西周初期又创新出了板瓦、筒瓦等建筑陶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各地区、各民族得以广泛交流,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也迅速发展。到了汉代,社会生产力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  相似文献   

2.
耿宝昌 《收藏》2013,(2):42-47
中国古代漆器其工艺与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精益求精。在战国、秦汉之际。漆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东汉时期.大量质优价廉的瓷器烧造使漆器造作渐减;隋唐以来,瓷器已取代陶器、青铜器、漆器等成为日用器血,  相似文献   

3.
刘勇先 《收藏》2007,(5):79-79
陕西安康地区虽地处偏隅,但考打发现证明,距今7000年的仲韶文化时期就有制陶业。从石泉县马岭坝到旬阳县构元,长约300公里的汉江沿岸出上了不少这一时期的陶器。秦汉以后,陶窑和制陶工艺不断有新的发展,出现绿釉陶器。笔者就收藏有几件安康地区出土的绿釉陶器。  相似文献   

4.
《收藏》2017,(11)
正9月25日,由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主办,西咸新区秦汉新城自贸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新丝路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收藏》杂志社等单位联合承办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文物数字化开发与应用专家研讨会,在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盛大召开。一场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契机,结合全球化专业背景的文物数字化创新由此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史前陶器的丰富多样性,源于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古中国幅员广大,有高山、丘陵、平原、湿地、草原、沙漠,各方的水土不一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做一方陶,中国的史前陶器是由方方面面的陶器组成的。居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定居农业民族即汉人的对抗、战争,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其草原文化、游牧文化也对北方地区史前陶器的面貌产生过独特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高润民 《收藏界》2015,(1):38-46
人类第一件陶器诞生在何处?又是怎样产生的?长期以来一直是充满争议的话题,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日本发现了公元前13000年左右的陶器,俄罗斯远东地区发现了公元前11000年左右的陶器,那么,中国的第一件陶器又是产生于何时呢?20世纪初,瑞典学者安特生(图1)主持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图2),不仅翻开了中国考古学史的第一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因为伯乐不仅要有相马的睿智与眼力,还要有举荐后辈的气度和胸怀。以发现中青年工艺美术人才,推动工艺美术行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中国文联民协名家收藏专业委员会举办"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年度提名奖",为工艺美术界的名师巨擘和他们所举荐的后辈英才构筑了创造神话的高雅圣殿和广阔空间,伯乐与千里马将交相辉映在这史无前例的演绎中。中国紫砂陶器在国际间闻名以来,将近有五百年的历史,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史上有着瑰丽的地位。紫砂陶器造型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在陶瓷领域别具一格。作为一个以人为本的行业,中国紫砂陶器业的繁荣需要众多的陶瓷人才。目前我们的陶艺人才可谓星光灿烂、人才济济,但是从业人员中确实存在浮躁之风、急功近利的风气。长此以往紫砂陶器业何以长久不衰?人才何以颖脱?作为"土"与"火"的艺术,陶瓷从原料配方、成型工艺、釉色釉料以及装窑烧成都大有学问,需要有人攻关研究、不断创新,而这方面的人才似乎更是我们的缺项。各种人才培养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而对已有人才的发现我们更要擦亮眼睛!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曼生壶"达到紫砂工艺成就的艺术高峰。"曼生壶"的成功之处在于"名工名士,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8.
瓷板画之起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那时陶制民居、猪圈、鸡舍等陶器皆为板面粘结器物。瓷板形墓志铭出现于唐宋时期,青花瓷砖的出现则晚至明代,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的催生剂,应该是康熙年间镶嵌床围的彩绘瓷制饰物。直到嘉庆、道光年间,瓷板画终于闯入市井,辛亥革命推翻满  相似文献   

9.
李云 《收藏界》2011,(8):100-103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面瓦垄檐口的装饰,正面刻印有多种图案纹样,也有的刻印表示吉祥的文字。最初,瓦当多为半圆形,称为半瓦当,秦汉时开始出现正圆形瓦当,此后一直延续至今日。  相似文献   

10.
李卫民 《收藏界》2011,(8):47-5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滋养了一方器物,四川陶器在中国,乃至世界可谓独树一帜。专项的四川陶器研究已经有很多,本文打算按历史顺序及其典型器物,为藏友描绘出四川陶器的总体形象,使大家对四川陶器有一个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