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出发,以对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观的辨析、梳理、阐发落笔,进而在反思西方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生态危机和探讨东方“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这两个层面上展开论述,最后集中于对作为天人合一生态艺术典范的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核心所在,是中国古人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思路,其基本内涵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者对“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平等观、统筹观和发展观的多角度分析,旨在为我们解决当代生态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庄子思想,特别是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建设目标。这同时也是具有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一种深化概括。注重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多种关系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建设“天地与我并生”的和谐统一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历代哲学家处理天人关系问题的基本思路,本文着重从自然的“天”与人的关系这一视角来阐述儒家的生态哲学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启示,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用古朴的语言阐述了“天人合一”的内涵,无论对处于古代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还是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都起到了启迪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诗一向以人与自然的交融、层出不穷的奇特意象、色彩的象征、强烈的感情以及对自然与文明冲突的思索,为世界各国人们交口称赞。然而,令人感到最为惊讶的是他诗中所具有的强烈的“天人合一”境界竟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意识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论文就叶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表现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比较中,初步探究出叶赛宁“天人合一”境界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反思现代工业文明产生的负面效应,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具有重伦理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农业文明、专制政治和专削文化;西方文化具有重科学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商业文明,民主政治和民主文化。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之魂,它彰显了华夏民族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和对人生的态度。“天人合一”对儒、道、禅影响深远,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始终。审美境界其实就是“天人合一”哲学精髓的渗透,离开“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无法解释华夏民族最高的境界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优良文化传统,对解决一系列现代性难题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梳理了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揭示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从“天人合一”思想视角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进行了反思;文章最后阐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价值、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 在中国古典哲学的不同流派中,儒家和道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最大,其哲学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于是“天人合一”便成为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