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魏时期向来为学者、专家所关注,传统的汉魏研究大多集中于经济、政治、文学与重大社会事件等,而对于普通民众生活、风土人情、民俗礼节则少有关注。本文以《昭明文选》选赋为立足点,考辨汉魏时期风俗画卷,从而更加深入地解读汉魏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相对开放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2.
冬至风俗考     
冬至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文献记载上看,冬至的节日风俗颇为丰富,伴随冬至节的祭祀形式、礼乐制度、地方风俗以及饮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文献资料,探求传统的冬至节日风俗。  相似文献   

3.
台湾的民间信仰主要源于福建,闽台民间信仰具有传承关系,两地民间信仰从内容、形式到程序基本相同,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闽台民间信仰的传承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它反映了闽台之间深厚的人文历史渊源。当前,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深入发展,闽台两地信众的联系更加密切,这对促进闽台两地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唐代固始移民与移民文化研究,于2009年10月25-27日在河南固始隆重举办。本次研讨会系中国固始根亲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由《两岸关系》杂志社与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近百位海内外专家与会。会议内容丰富,气氛热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习俗相近,血缘相亲”。本文从闽台游姓的渊源关系和他们之间的交往来阐述海峡两岸是连根同源的一个整体,加强两岸人民的交往,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这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形势下,更是我们盼望已久的共同心愿。  相似文献   

6.
时下闽台地区民间信仰颇为兴盛,闽台与中原民间信仰互动频繁.闽台民间供奉的神祇中,观音、关帝、土地公等传统民间信仰是从中原经过光州固始中转传播过去的."开漳圣王"、"开闽圣王"等本身就是"光州固始"移民.郑成功、施琅等是"光州固始"移民后裔.原产福建的众多神祇与"光州固始"移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进一步加强固始与闽台民间信仰互动对固始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世界六千万人使用的闽南语,是闽南与台湾两岸同胞主要的共同语育。被誉为“闽南语诗经”的闽台民谣,经过几千年的渊传、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丰富语言宝库中的瑰宝。本本通过阐述闽台民谣来自生活反映民间生活面面观,闸述其内涵丰富,语言生动等特点,并追溯其渊源及演变,说明闽台文化同根同愿,两岸亲缘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时空的巧合与历史的必然,使河南固始成为众多闽台人的祖根地。也正是因为时空的巧合与历史的必然,使欧潭生与豫闽台渊源关系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寻根浪潮的兴起,具有双重身份的欧潭生开始关注和探究豫闽台渊源关系,其研究成果不仅成为豫闽台渊源关系研究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成为固始成功举办"根亲文化节"的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风俗志作为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大量地方风土人情的第一手资料。明清临汾地区地方志大都著录了风俗志,且在志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丰富详实,繁简不一,良俗陋习俱有体现。风俗志是反映社会风尚习俗的地方文献,在文献学、民俗学等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
闽台服务业对接基础与对接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服务业成为台湾地区资本输出的主流,这成为闽台服务业对接的良好契机。在分析两地服务业发展特征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闽台服务业对接的基础。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福建与台湾服务业市场需求迥异,且以往的经贸往来为两地服务业对接奠定了基础。提出了闽台服务业对接的方式,以实现资源对接、垂直对接和水平对接,并将福建建设成为两岸服务业对接与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域。  相似文献   

11.
风俗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长期沿袭下来的各种风尚、习惯的总和,随着历史发展而演变,影响着中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社会风气与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12.
乞旧衣是唐代进士阶层的一种风俗。落第举子乞取及第进士(新进士)穿过的麻衣以求吉利;而从经济角度考虑,则可以节省科举考试的部分开支。  相似文献   

13.
闽台文化同根同源,80%的台湾居民的祖籍地在福建。一部部族谱记录了福建各姓氏祖先迁徙台湾、发展台湾经济的历史轨迹,利用、发挥族谱所特有的血缘文化价值,以谱为媒,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增强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对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与社会风俗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化运动在民国初年出现了强劲势头,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物质和思想基础,也为社会风俗的演变提供了条件,并提出了要求,即批判和摈弃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旧风俗,从而建设一种新的生活。一批以改造中国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把目光下移,用各种方式向民众宣传移风易俗的道理,促进了社会风俗的转移。当时的移风易俗思潮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绝对化的思维方法、过激的言行与脱离实际的主张,对后来群众性移风易俗活动产生了消极影响,但它那种对旧道德、旧礼俗不妥协的彻底清算态度和革命精神,使这场运动在中国社会风俗演变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  相似文献   

15.
“善良风俗”不仅是衡量行政执法行为的准则,同时也是衡量相对人行为的准则,对行政执法依据出现空白时起拾遗补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学习》2010,(4):36-36
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是我国农历的重要节日——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晴朗,气候渐暖,草木萌茂,是游春的大好时节,古人每逢此日要举家出外扫墓。据考,清明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17.
汉代风俗文化对本时期诗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乐舞、宴饮、祭祀、方仙道信仰等风俗文化促进了汉诗的创作和传播;俗乐的流行造成了汉代歌诗内容的世俗化;乐舞、享乐、祭祀等风俗和风俗的地域差异影响到了汉诗的体裁、形式、语言和风格。  相似文献   

18.
民间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显现,这种文化与语言的应用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谐音就是一种智慧的民族语言应用形式。文章旨在探讨民间风俗中谐音的种类,以及产生谐音语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根与魂,共同的精神寄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基本的职责,也是重要的载体。闽台高等院校具有先天的合作基础和便利条件,应共同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责任和历史使命,共同为两岸的发展进步努力。  相似文献   

20.
书院在中国已经有千余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独特而丰厚的文化资源。闽台书院文化价值的发掘与产业化开发,既有利于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又能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梳理闽台书院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发展现状,提炼出其在彰显闽台文化渊源、强化两岸文化认同和促进闽台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文化价值。随后,在对闽台书院的产业化开发条件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闽台书院的产业化开发路径:一是保护书院文化资源,二是提升书院办学层次,三是创新书院育人模式,四是更新文化产业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