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职业中专语文不应是平面的单方面的传授,而应走一条立体化的三维建构模式。本文尝试从“语法”、“文法”、“章法”三方面,就职专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经典名篇.教学设计既关注文言文的“言”这个教学基点,又注重“文”的方法与情感;既依“言”助“文”,强化对文言词汇、语汇的积累与运用,立足字词解文意、把文脉、察文情,又以“文”养“言”,在对作品的文法及情感的解读中,自觉形成对文言词汇、语汇的不断积累与灵活运用.如此一来,文言文教学方能摆脱“文”“言”脱节、环节生硬机械的桎梏,还原古典文学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三个平面”理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着重说明课堂语法教学应强调“三个平面”的结合,明确其目的性,遵循一定分析程序,坚持系统观点。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两个信息加工处理相互作用的过程,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互作用的过程。所谓“自下而上”即理解文中的语音、语法、词汇、语汇等表层结构,所谓“自上而下”即利用背景知识来理解文字的深层结构。因此,对文本的正确理解,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语言知识水平,还取决于学习者对背景知识掌握的多少和学习者使用背景知识来理解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5.
《语文基础知识》共三册。第一册是语言和汉字,第二册是词汇、语法和标点符号,第三册是修辞、逻辑和文体常识。这里介绍的是《语文基础知识》第一册。为了便于在职小学教师系统学习汉语拼音知识,教材按《汉语拼音方案》的知识体系,即字母  相似文献   

6.
一、语言的形式和内容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语言大多有一定的词汇、结构及规则,即“词汇和语法规则”。不同的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有不同的特点,有的甚至大相径庭。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的差异即是如此。但是,如果我们仅从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差异这一角度来从事英语教学,就无法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英语的实质,从而很难达到熟练运用的水平。这是因为,词汇和语法结构只是语言的外部显性特征,是语言的形式,而语法的内容实质在于它是人类社会文化、思想情感等意识形态的载体。“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具有社会性,它从各个方…  相似文献   

7.
1.作文当选用恰当的语体;2.作文要选择合适的文体;3.作文应追求属于自己的文风。1.选用语体的能力。写文章要“得体”,首先指的是要能够选择恰当的语体。“语体,是根据不同的交际领域、交际目的、传递媒介、交际方式,反复地使用不同的语言材料而形成的言语特点的有机统一体。”(曾祥芹:《文章与语文教育》)一般来说,语体分为口头语体和书卷语体。当然,根据不同的标准,还可以有其他的分法。写作时选用语体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汇、句式和修辞的选用能力。语汇有口语和书面语语汇之分,选用语汇失当将会使文章“失体”。选用怎样的句式…  相似文献   

8.
英语教学不光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所教英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英语四会能力,还应遵照英语教学大纲中制订的“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的教学原则,高度重视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贯彻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  相似文献   

9.
课件语言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课件现象的表述以及指导课件创作、使用、交流和评价,并与一般语言建立联系。课件是一种多模态语言,借助一般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讨论课件语言的“作品-画面-语汇”层阶结构,并在语法平面上讨论了“课件画面主题”“课件画面操作”“课件画面对象”三种语法成分和相应的语汇。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平台”(1992—2015年)以及“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2016—2019年)为语料来源,主要以德语母语者的汉语学习偏误语料为例,对外国人习得汉语作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语料分析结果显示,外国人习得汉语偏误主要有语汇偏误和语法偏误两种类型,其中语汇层面主要存在词语误用、多词、缺词等偏误,语法层面主要存在成分多余、成分残缺、句型错误和语序错误等偏误,且以语汇层面的词语误用和语法层面的语序错误最为典型.基于语际偏误和语内偏误视角分析,外国人习得汉语教学应加强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强化对外汉语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周永银 《文教资料》2009,(33):159-160
思想品德课的补课有两个境界:一是应试教育层次上的补课,二是素质教育层次上的补课。我们更要关注后一类“补课”。思想品德课的“补课”内容有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应侧重第三方面。形式上不能套用应试教育“题海战术”.应当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要遵循教育教学方面的普适性原则,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原则的落实:民主化原则、情境化原则、专业化原则和无痕化原则。  相似文献   

12.
语法“三个平面”理论于十几年前由胡裕树、张斌率先提出后,即为许多人所关注,被誉为新时代新的语法思想。龚千炎说:“特别是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提出,使语法研究的角度和方面更加拓宽,对语言事实的挖掘也就更加详尽而深入了,同时语法  相似文献   

13.
谈谈“关于”与“对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与“对于”这两个词在言语交际中,尤其在书面语中是个使用频率比较高、交际功能比较强的词,在教学中,人们对两的区别往往仅凭传统语法作中一些不甚明了的解释,因而,有必要对二的异同予以深入探究。自从胡裕树、范晓(1985)提出关于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以来,运用三个平面理论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已被广泛应用,此中,笔也打算浅做尝试。  相似文献   

14.
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目前还是一种新的语法思想。如何付诸教学实践则还得再加研究。本文只根据个人的经验作一点探索,讲了三个问题:一是“三个平面”如何结合;二是为教学构建一个基本框架,三是提出一些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词汇是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词汇量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外语学习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词汇教学有着丰富的内涵。Nation指出“完全掌握一个词,应包括掌握它们的意义、拼写、读音、搭配、语法形式、文体、联想  相似文献   

16.
论语法单位     
语法单位是有级别区分的。前人关于语法单位有“一级说”、“三级说”、“四级说”、“五级说”、“六级说”等。如果站在结构主义语法学的立场上看问题。那么,把语法单位确定为五级(不同于前人的“五级说”)是比较合理的,完善的。这五级是:语素、语素组、词、短语、句子。五级语法单位可分为三个平面:语素和语素组为第一个平面;词和短语为第二个平面;句子为第三个平面。每个平面到上一层平面都是质变关系;而一个平面内部的两个级别中,下一个级别到上一个级别则是量变关系。语法单位是由三个平面与两种关系组成的一个层级体系。  相似文献   

17.
阅读现代文应遵循这样的规律:其一,阅读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的现代文,应遵循同一条阅读线索,即: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其二,阅读不同文体的现代文,应遵循同样的阅读层次,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词语—→概括文中具体的内容,阐述文中抽象的内容,挖掘文中含蓄的语义—→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内容,分析、评价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的表达作用。其三,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体特色阅读现代文,即:运用文体知识要点理解、领会它们在文章中的运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 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第一,是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第二,是语言知识,即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二者相辅相成,前者以后者为基础,后者有赖前者去巩固;缺乏一定语言知识的言语技能是弊脚的技能,而不能表现为熟练的言语技巧的语言知识是僵死无用的知识。过去有些外语院校的毕业生,也常常表现出“聋子”和“哑巴”的弊病,这是由于我们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没有把语言课当作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主要是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的。“学习语言文字”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点。这里所说的语言,不是理论意义上的语言学,而是实践意义上的语言运用。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并且,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重在运用”,一是指教师对教材的分析角度应当重在运用,重在分析语言材料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如何理解和使用;二是指语文知识的学习应当侧重于学生的学以致用,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将已学过的字、词、句、段等内容进行积极迁移,恰当地、合理地运用言语形式表达个性言语内容。提出“重在运用”不是否定语文知识的学习,“‘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是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规范,但是这一层次的学习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语文知识的学习目的重在借助他人言语经验和言语智慧获得启发,在公共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形成个人言语经验,恰当地运用个人言语表达和交流。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观照下的文本解读策略,凸显从语用角度进行动态建构和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20.
歧义是对合作原则的违背,言语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歧义。文章指出,应避免的词汇歧义是指因语言的使用者无意识地使用了歧义词汇而导致的歧义。然而,当言语者和受语者有意识地运用词汇手段违背“合作原则”中的“避免歧义”准则以达到某种交际意图或语用目的时,词汇歧义的积极效应就得以发挥。因此,言语者和受语者是词汇歧义生成的主观因素。在文学作品和日常交际中,人们常巧用词汇歧义的积极作用,以获取讽刺、幽默等修辞效果或使语言更具趣味性而更具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