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的形成”一章既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课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学好这一章能使师范生掌握品德、道德等基本概念,理解品德形成的过程及其规律,为今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力的心理依据。在这一章中,有许多内容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道德与品德的关系、品德形成的理论等,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呢?奥苏贝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根据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对先行组织者策略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教学内容向深度和难度拓展,教师的授课必须导入一种框架或者结构,以此把内容组合成有意义的小块,而且在内容讲述之前就要这样做.构建这种框架的方法之一就是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  相似文献   

3.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是指70年代由乔伊斯等人,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倡的讲解式教学而概括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奥苏伯尔所提出的讲解式教学,是他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对人们传统观念上的讲解式教学作出的重新解释,认为符合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讲解式教学是积极的、有意义的,而非被动的、机械的。因而它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理论依据奥苏伯尔与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一样,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往往是从一般到个别,在他看来,学生的认知结构既是他所称的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而当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又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  相似文献   

4.
"组织者"教学方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创立的.他认为,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可以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介绍一些引导性材料,这些材料比学习材料更一般、更概括,并同学习材料关联,使学习任务变得清楚明了.奥苏伯尔把这些引入的较为一般和较为概括的材料称为"组织者",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设计此法的目的是通过呈现"组织者",使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他需要知道的新的知识之间架设一道知识之桥,使他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奥苏伯尔  相似文献   

5.
钱卫东  熊娅 《班主任之友》2022,(Z2):104-106
<正>家校沟通,合作育人。这是教育的光圈所及之处所有人的共识。但要做好家校沟通,对于学校方的代言者教师而言,也是一篇很费思量的文章。就像案例中的家长与教师,一不小心,就从“跳蚤风波”生出“‘炸群’风波”,再从“‘炸群’风波”生出“问号风波”,一波接一波……何以至此?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初中平面几何教学是人们公认的难关,应用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策略,从方法看可谓是独辟蹊径,从教学效果上看,颇有实效。  相似文献   

7.
工会是劳动者的组织,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作为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履行好自己的基本职责,就必须首先搞清楚“劳动”的概念和涵义,用与时俱进的观点,不断加深对“劳动”的理解和认识。一、十六大报告对“劳动”的新提法及其重要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如此重地提到…  相似文献   

8.
徐天荣 《教学月刊》2009,(12):49-51
许多教师认为江苏版高一化学中的“专题1第一簟元物质的量”很难教,学生普遍反映很难学,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及学生的作业、检测等情况也得出同样的结果,我们不仪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高一新生的基础越来越差?还是教师的认识以及对教材的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先行组织者是从“组织者”一词演化而来的。奥苏贝尔认为 ,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 :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材料 ,这种引导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 ,目的在于用它们来帮助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 ,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认为 ,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 :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的要素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 ,才能有意义地学习新的内容。那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贯彻“先行组织者”策略呢 ?一、联系已学知识 ,加深理解记忆当…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殖产兴业”可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主导者具有不同的政策理念。第一阶段,由利公正提出了以“劳动力论”和“纸币论”为核心的政策构想,并据以推行了“由利财政”。第二阶段,大久保利通以不仅需引进西方产业技术和制度,更应努力实现原有产业现代化,扶植民营企业为基本构想,提出了由“民富”达到“国强”的政策主张。大久保利通遇刺后,大隈重信以“开源节流”为目的,先后提出了“外债论”和“三议一件”构想。第三阶段,大藏卿松方正义以“制定货币运用之基轴”为构想,主导设立了日本中央银行——日本银行,开展了以“纸币整理”为核心的“松方财政”。同时,松方正义继承大隈重信的方针,将经营不善的官营企业转为民营,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1.
一、“平视教育”的意义 我们是从2002年5月开始进行“平视教育”的实验研究的。所谓“平视教育”,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人本主义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平视教育”的提出源于对“师道尊严”的反思与否定,它的目标是:建立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平视”为核心来研究“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并不断指导校园实践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五位一体”是党的十八大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确定的新举措之一。这一重要政治表述,透露出重大政治信号,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有研究者把教师在工作中的角色归纳为五种: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辅导员,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教育科研人员。这是基于现代社会发展下的教师角色。从教师的这五种角色中,从中可看出“师道”所起的作用及教师角色本身客观存在的权威地位。但有师道是否就一定得要有尊严,在师道尊严的条件下,师生关系所处的境地等都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4.
误区一: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解析:①唯物主文与唯心主义的划分只能在"物质与意识"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范围内运用,即唯物主文正确地认识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而唯心主文刚错误地认为"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意识腆定物质"。从这个角度上说,唯心主文是错误的,唯物主文是正确的。②正确与错误都只是相对的,相对于马克  相似文献   

15.
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作为着眼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语文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显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的载体效应呢?我个人粗浅地认为: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以读激写,以写促读。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宣言》由马克思于1848年1月在布鲁塞尔独立完成。它的创作深受恩格斯独立写作的《共产主义原理》影响,语言风格和行文方式也很接近于恩格斯。但是《宣言》的确是由马克思一人写作,这就使得后人对于《宣言》的思想主导者身份产生了分歧和追问。对比《宣言》和《原理》,不难发现二者的根本差异是《宣言》中所体现出的对唯物史观的娴熟应用和阐述。因此,唯物史观的创立者理应是《宣言》的思想主导者。然而,首次公开论述唯物史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原文稿显示,恩格斯是《形态》创作的“主笔”,其正文的字迹都是恩格斯的。不过,从思想深度、哲学逻辑和行文风格上看,《形态》也像是马克思的“独立”作品。因而学术界对唯物史观的创立者身份,至今也存在着较多的争论和疑问。  相似文献   

17.
“先行组织者”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先行组织者运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先行组织者,促使学生主动、有意义的学习;但同时也应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使之做到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8.
奥苏伯尔认为,一节课应从一个“先行组织者”开始,设计适当的“组织者”为学习做好准备,这不仅是学生学习和迁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这一教学策略呢?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同题共研活动中,我对“先行组织者”教学原理的具体运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张洪波 《云南教育》2003,(14):34-3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笔者认为,关键是把握好尺度,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他的解释,先行组织者是学习任务开始之前提供给学生的引导性材料,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学习任务关联。它可以是一个概念,或是概念间的相互联系,但不管组织者的形式如何,其基本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类属性学习。也就是说,通过呈现“组织者”,给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一道知识之桥.使他们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