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套丛书包括《红楼梦作者对我说》、《三国演义作者对我说》、《儒林外史作者对我说》、《西游记作者对我说》等。书名挺特别的吧?的确,这是以全新的形式来解读《红楼》、《三国》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著。我们在阅读这些名著的同时,会碰到大大小小的疑问,如创作的意图、创作的背景、人物的塑造、作者的身世、小说人物与历史  相似文献   

2.
青青你好:我觉得《去者》是一首非常磅礴的作品,它的大气与深沉、沧桑与悲凉给听者以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虽然电视剧《胡雪岩》的播出已有一段时日了,但我对其主题曲《去者》却一直难以忘怀。所以我决心到《音乐世界》点歌台登这首歌曲,作为永久的珍藏。  相似文献   

3.
以对《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两篇课文进行组合式教学为例,探讨高中语文如何开展课文专题组合式教学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河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三期发表邱惕盈同志《粗议增订本〈红楼梦新证〉》,副题是《兼与张良皋同志商榷》。拜读之后,颇受教益。通观全篇,对《新证》并未具体提出可议之处,而是以与我商榷为主。我在《文学评论丛刊》第二辑发表了一篇《增订本〈红楼梦新证〉初读质疑》,得邱惕盈同志赐教,幸甚。邱文就《红楼梦》楔子、凡例、回目与版本名称的关系,对我作了一些驳难,本文也就大体在此范围之内与邱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5.
我是2013年年底走进《文苑》的,从此我时刻关注《文苑》的动态,酷暑中,我在街头报亭中等过《文苑》;寒风里,我踮着脚尖张望过《文苑》。晨风里、静夜中我私会《文苑》。网络里、书刊中,我阅文、投稿,与《文苑》的作者、编辑们唠嗑,互帮互助。以文学作品为桥梁,我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增长了见识、收获了友情和快乐,与《文苑》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努力,我的写作水平与时俱进,我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数量直线上升。  相似文献   

6.
焦平 《语文知识》2014,(10):69-71
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以写促读”的方式来完成。这个“写作”过程,其实也是将归纳、领悟的《红楼梦》“阅读成果”转化为学生理解与表达的过程,最后用语言文字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强化了对《红楼梦》语言与思维的训练,也深化了对《红楼梦》内容的理解。我长期坚持用“以读促写”的方式引领《红楼梦》阅读,实现了有序、自主地建构《红楼梦》人物体系与情节体系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友”,几年前,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我就与中华经典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初,读着晦涩难懂的《大学》、《中庸》、《论语》、《老子》,我也曾苦恼过,当我懂得了“有  相似文献   

8.
许多写人叙事的散文,都是从正面切入人物的形貌心态和性格特点,都是以大量篇幅对人物作逼真动人的正面叙描,在那些融合着亲身体验的描述中寄寓着深切的感情,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朱自清的《背影》、《给亡妇》,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巴金的《怀念萧珊》等散文佳作。刘亮程的《先父》则首先,并且主要是从“我”的角度切入题材,很少写父亲生前之事,却多写丧父后“我”历年对先父的幻想之形。本文在虚拟的对话氛围中以“我”对先父的渴望、怀念、愧疚、反思和反省,以及我丧父后与日俱增的落寞、迷惘、痛苦和无奈等心理轨迹为…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五年六月,我的博士论文——《探索辨证法科学体系的“列宁计划”(对<哲学笔记>的沉思)》顺利地通过了答辯。在近三年的博士研究生期间,我还在《哲学研究》、《北大学报》、《马克思主义研究丛刊》等理论刊物下,发表了二十来篇学术论文(其中部分是与其他同志合作的)。饮水不忘挖井人。我忘不了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忘不了各方面师友对我这样一个后来者的扶持,更忘不了我的导师黄楠森教授呕心沥血、循循善诱对我的培养。使我受益最深的是,黄楠森教授不仅是一丝不苟的严师,而且以学者的宽厚的胸怀鼓励我在学术领域里有所开拓、有所创新,包括发表与  相似文献   

10.
新版《红楼梦》主角海选搞得如火如荼,我这个对《红楼梦》一窍不通的人实感落伍,羞愧难当。为了扫盲,跟上国际国内大好形势,与大部队同行,我要暂时放下一切事情,以刘翔跨栏的速度追上去。为此,我向父母、向同学、向老师郑重宣布——我要读《红楼梦》了,在此期间,不要让我做家务、不要找我出去玩、不要给我布置“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家庭作业。  相似文献   

11.
1981年我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公开断言:“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只能转化为供求平衡状态下的最高成本价格规律”。1982年3月2日《光明日报》在“百家争鸣栏”,以《对价值、价格、利润问题的异见》为题,对拙见作了摘要介绍。1985年我又在《南开经济研究》第3期,以《制定计划与价格的基本原则刍议》为题,对此点作了进一步说明。我想,经济学界对我的“异见”不会全部不知道,但我等了五年,没见到针锋相对的批评意见。国务院价格研  相似文献   

12.
朱熹花费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学习与诠释《论语》,后与他诠释的《大学》《中庸》《孟子》汇为一编,以《四书章句集注》为名刊行。四种书中,朱熹对《论语》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共撰成有关《论语》著作四种,今传世者三种,以《论语集注》影响最大。朱熹在《论语集注》中,采取了明显的“六经注我”的诠释方法。本文通过对《论语集注》的举例分析,说明朱熹“六经注我”的特点,并指出这种诠释方法对当下教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是中学教师颇感棘手的问题。这些年来,我在这方面有了一些体会,现在谈出来以就教于大家。欲擒故纵为了破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我不讲文章作法,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讲了《画蛇添足》、《叶公好龙》、《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复述;听了评书《岳飞传》,我就让他们写出其中最精彩的一段。我还让学生以《我  相似文献   

14.
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是他艺术歌曲创作中最有成就的,也最辉煌的领域.本文选取套曲最后两首艺术歌曲,以《你在我心里,在我怀里》、《你如今终于给我带来无限悲痛》为例,将对故事的情节、歌词、曲式结构、演唱处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四单元有课文《送行》、《给我的孩子们队》、《台阶》、《呼兰河传(节选)》四篇课文,其中以《送行》、《给我的孩子们》为讲读课文。根据单元提示要求,要在读书中培养发现意识,培养初步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质疑。最好能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疑难问题不一定要有结论,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从而获取对问题的基本认识。下面以《给我的孩子们》为例来谈谈如何在学习中进行质疑。《给我的孩子们》文体是属于散文中的序文。是一篇内涵丰富的名作,所包含的主题意义重大。所以我们在学习文章表…  相似文献   

16.
告白     
《战士的后代》:《朋友》,这是《给你的歌》。《今天是烦恼的一天》,我在《城堡之外》,突然想起了在我《失去的12岁生日》上,看到《我的你》《夕阳下的身影》,你《最后的道别》,《PUHAHA》的《笑容》,还有对你的《思慕》,全都被我写入《假想的日记》。多《希望》能够在《和平年代》里,《你与我》的《制式爱情》由这篇《告白》,带来的《幸福》,成为我《自卑情结的终结》。《你与我》《自由地去飞》,心中只有《天空梦想和……》《斗志》。无论《战事》、《欢喜》、《生死》或是《狼与羊》的《悲剧》,都有我们《永远在一起》的《信仰》。当你用《祝福》的声音,和我许下《海誓山盟》:“《你爱我的方式》,《像我爱你那么多》,《当你需要我的时候》,我们的《灵魂》《永远在一起》。这是《Greatest love of all》,《我们就是未来》,《In I》,永远享受《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17.
在生活节奏加快、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未必有人会有耐心读屠格涅夫的长篇,虽然他以他的《猎人笔记》和《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等长篇小说取得了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荣誉”——巴金这么说。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以编辑身份访问巴金老人,我对他说:“谢谢您。”  相似文献   

18.
《科学》是小学一门重要的课程,其前身是自然,以知识性、趣味性、动手操作性强等优势深受学生欢迎。我一直从事《自然》《科学》的兼职教学,与学生一道观星赏月,踏青观鸟。学生喜欢《科学》,我也在《科学》的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教材,准备实验,与学生交流,和家长联手,学生学得更有热情了,我  相似文献   

19.
童年之歌     
《童年》总是《好心情》。《我是一只鱼》与《鸭子》、《金鱼和木鱼》一起在《浪花一朵朵》的《冰河》中开《飞开的舞会》,沉醉在《花太香》的《爱的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进入了《中学时代》,我牢记爸爸妈妈与我的《约定》,翻开了那本《难念的经》。因为我不是《聪明的小孩》,所以我的成绩是《高高在下》;因为我不是《聪明的一休》,所以各科成绩总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学校好似《威廉古堡》,老师们好似《半兽人》。回到家,我推门而入,说:“《爸,我回来了》。”爸爸立即递给我一杯《爷爷泡的茶》,又对我说起了那古老的《上海的一九四…  相似文献   

20.
《逍遥游》以多个意象、多组隐喻及其构成的多个场景来展开论述,要获取《逍遥游》表达的思想,必须通过解析这些意象、隐喻、场景来实现。从对《逍遥游》的语义分析来看,文本借助“鲲鹏”意象引出“小大之辩”的论题,再通过对“至人、神人、圣人”形象的描述,揭示出《逍遥游》对“我”与“他人”及其“物”之间关系调和的主旨。这种“物我”与“人我”关系的核心在于打破人为规定的产物对“我”的控制,“他人”的评价体系不再是“我”的行动与情感改变的影响因素,“我”的行动与“物”的效用在动态的、开放的时空环境中发挥着最佳搭配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