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在中国剧坛的两次回响,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使带有浓郁现代主义色彩的戏剧在中国风靡一时,而且促进了中国戏剧观的更新,促进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和民族化进程。“五四”时期,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既促使中国戏剧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又促使艺术家们开始了对话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索。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彻底打破了中国话剧原有的美学体系,使话剧艺术从写实性的再现艺术向假定性的表现艺术转化,向中国戏剧传统回归,促进了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其创作的话剧凸显时代氛围的同时又能表达出温馨、轻柔的浪漫韵致,在中国现代话剧的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以中国民族传统戏剧文化为蓝本,结合西方文化的戏剧精华进行创作,实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高度融合。本文以其独幕剧作品《咖啡店之一夜》为例,对其话剧作品的艺术结构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曹禺的第一部剧作发表至今已六十年了。六十年来,曹禺剧作演出不衰,其价值愈来愈引起中国和世界的重视。本文从中国现代戏剧史的角度、从戏剧文学的要求、从舞台演出、从中外学者对曹剧的评价四个方面论述了曹禺在中国和世界戏剧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认为曹禺是把中国话剧文学引向成熟的作家,是把话剧艺术推向高峰的作家,也是中国话剧的奠基者之一;曹禺对世界戏剧亦有着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4.
曹禺是作为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他的现实主义的戏剧艺术,不仅凝结着他的创作个性,他的艺术独创和贡献,形成了他的诗化现实主义的美学风格,而且比较集中地体现着中国话剧艺术的宝贵传统。本文所要阐述的,是曹禺诗化现实主义的成因,主要美学特征及其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乃至世界近代戏剧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贺正皖 《文教资料》2008,(30):26-27
曹禺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话剧大师,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他继承了先驱们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地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话剧艺术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本文拟从他创作的<雷雨>结构艺术角度谈谈它给中国话剧带来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论李健吾戏剧的审美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位重要的剧作家,他有选择地吸收中西戏剧的精华,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艺术表现进行了努力开拓和创新。他在一系列剧作中,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结构的安排、情调的营构和诗意的追求等,构建了悲喜剧独特的艺术世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审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俄苏文学大量涌入中国,其中契诃夫戏剧对中国话剧产生了重要影响。曹禺、夏衍作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在艺术手法上都曾经借鉴过契诃夫。因此通过曹禺和夏衍这两大领军人物契诃夫的创作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现代的现实主义戏剧。本文主要以曹禺为例,谈契诃夫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曹禺戏剧的现实主义创作,进而影响到中国现代的现实主义戏剧创作。  相似文献   

8.
田汉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代宗师,是蜚声世界的杰出的剧作家。文章从两个方面即:田汉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者;在中国话剧史上,田汉是一位具有开拓性的剧作家和中国话剧诗化现实主义艺术传统的缔造者,全面、详尽、深入地论述了田汉对中国话剧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现代戏剧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并对新时期中国话剧史学研究作了总体评估目前,戏剧研究的队伍正逐渐扩大,对富有代表性的戏剧成就和戏剧总体面貌的研究正不断深入,曾经被认为禁区或为人冷落的学术领域正被不断开拓,中国现代戏剧史学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成为了中国现代艺术史、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话剧是在外国戏剧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演变过程经历了早期话剧和现代话剧两个发展阶段,本文仅就中国早期话剧,即“五四”前的中国话剧的概貌作一粗略的追述与评说。 三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中国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清朝政府摇摇欲坠。当时,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救国真理,纷纷向先进国家学习。他们不但学习先行国家的科学技术,也学习他们进步的文化艺术,来启迪民智,进行社会教育,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我国的早期话剧就是在学习了外国先进的戏剧艺术之后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第十三章 话剧艺术的成熟 三十年代话剧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一,出现了戏剧运动的高潮;二,话剧创作艺术达到了成熟的地步——曹禺的《雷雨》、《日出》相继问世。 左翼戏剧运动概况:这里包括了解上海艺术剧社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的时间、戏剧主张、口号,还有主要组织者和发展情况。 话剧界在二八年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影响下,提出了戏剧要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服务的主张。提出了建立“新兴戏剧”(即“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现代戏剧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并对新时期中国话剧史学研究作了总体评估:目前,戏剧研究的队伍正逐渐扩大,对富有代表性的戏剧成就和戏剧总体面貌的研究正不断深入,曾经被认为禁区或人冷落的学术领域正被不断开拓,中国现代戏剧史学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成为了现代艺术史、学史乃至中国现代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文章指出“五四”时期为中国现代戏剧的重建阶段,话剧体式开始出现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喜剧型话剧形态.多元化的话剧体式,标志中国戏剧在创作层面真正实现了从古典向现代的突破和转型.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主义戏剧思潮是整个现实主义思潮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现实主义戏剧是从社会问题剧开始的,深受易卜生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戏剧走上了普罗戏剧的发展道路,虽在艺术追求上获得了一些成功,却因后来过于注重社会政治而忽视了艺术审美,但其所提出的戏剧“大众化”却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找到一条新的出路。以曾禺和夏衍为代表的“生活戏剧”和“心理现实剧”是现实主义深化的产物,也是现实主义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原野》是曹禺话剧“生命三部曲”之最,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为成功、最具艺术魅力的作品之一。曹禺以他宏放的戏剧观念、多方位的戏剧艺术实践,借鉴中西戏剧手法,用凝练的笔触,着意渲染悲剧气氛,突出意象的营造,达到了现代话剧意象营造的巅峰。本文试图通过浅析《原野》视觉和听觉意象的营造两方面,理解和把握作者如何运用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来展现一个经典的悲剧环境。  相似文献   

16.
余上沅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他一直致力于西方戏剧的介绍和研究。紧密联系中国戏剧运动的现实,注重研究的当代性、尝试比较戏剧的方法、注重戏剧艺术的综合研究,强调戏剧的民族特色,是其早期西方戏剧研究的特色,至今仍具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说过:“文艺总根干忧”。源于西方的中国、话剧在我国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几十年里,我国话剧一直被传统的”一个主题,两个人物,三一律、四堵墙”的固定模式所束缚,十年“文革”更使中国的话剧艺术搁浅在荒漠之中。因此,“文革”后的剧坛面临着严重的话剧危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1979年10月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掀起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使人们产生了开放意识和开放思维,文艺届由此活跃起来,西方现代文学随之涌来,并成为我国新时期文艺革新的主要参照物,由此戏剧界产生了探索剧。探索剧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随着话剧的危机而产生的。话剧的固有模式使之丧失了生命力,长期陷于停滞和衰退状态,面对开放的社会,活跃的诗界(诗界出现朦胧诗)和小说界(意识流的出现)以及不断发展的西方戏剧艺术,中国的戏剧已往难以与之接轨。关乎中国话剧的兴衰存亡,由此引起了众多喜爱和关心中国戏剧的人们的重重忧虑和热切的期盼,有志于戏剧改革的剧作家们则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因此,戏剧改革势在必行,打破旧套套,开创新路子,“振兴话剧”已成为戏剧界最强烈的愿望,由此开始了对话剧的探索与革新的尝试,并由此推及整个戏剧界的改革。1983年曾展开了有关“戏剧观”的大讨论。戏剧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大量一手的文献资料,重点分析抗战时期前苏联戏剧理论、特别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巨大影响。艺术家们努力使之融入中国现代戏剧的舞台实践之中,这对于中国现代演剧体系的建立、对于中国话剧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中我们可以更深地理解中国现代话剧是如何在继承本民族文化血脉的基础之上,以一种"拿来主义"的精神积极吸收外来戏剧文化的优秀成果而逐步走向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话剧大风暴     
《八小时以外》2008,(11):54-54
2008年10月,为期十天的世界戏剧节在中国南京举行,这是该戏剧节诞生50年来首次走进中国。"世界戏剧的传统与新姿"是这次世界戏剧节的主题。这次的申办成功,很明显是和近几年中国戏剧市场的复苏和繁荣分不开。光从话剧市场来看,近几年各种形式和风格的话剧,纷纷展现在舞台上。人们开始真正了解和喜欢话剧艺术……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交流和文化接受的过程中 ,由于“接受屏幕”的不同 ,经常发生文化误读现象 ,“话剧”这一称谓正是中国对于不同于自身戏剧特征的西方戏剧艺术的误读。从文化交流和文化接受的角度 ,探讨了中国早期话剧在对西方戏剧的接受中产生的种种误读现象 ,从而把握早期话剧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