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方弧 《高中生》2010,(2):40-40
白居易有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其意在劝诫人们看人要看长远,看终生,不要被一时的表现所迷惑。诗中还把王莽作为一个例子,说王莽在篡位以前是非常谦虚谨慎的。  相似文献   

2.
①钻龟、祝著:古代的两种迷信活动,钻龟甲看其裂纹以卜凶吉,占著草以卜祸福。②“试玉”甸:《淮南子·傲真训》记载,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③周公:周武王弟姬旦。武王死,其子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其弟管、蔡、霍等造谣说周公要篡位,周公避于鲁,不问政事。后成王悔悟,迎还周公..管、蔡惧而叛乱,成王命周公出征平定。④“王莽”句:西汉末年,王莽把持朝政,伪装谦恭,收买人心,后篡汉自立。  相似文献   

3.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时便身死,千古忠佞有谁知。”对于新朝皇帝王莽的是非功过,历史自有公论。我这里说的只是王莽热衷科学的几,件事。据《资治通鉴·汉纪》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载: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制度甚盛。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天文、图谶、钟率、月  相似文献   

4.
学生在写作文时,经常会引用一些别人的言辞、事例作为根据,或引进一些名言、成语、典故来说明事理。在引用时,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呢?  相似文献   

5.
张镇权 《小学语文》2008,(12):54-55
学生在写作文时,经常会引用一些别人的言辞、事例作为根据,或引进一些名言、成语、典故来说明事理。在引用时,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呢?  相似文献   

6.
学生在写作文时,经常会引用一些别人的言辞、事例作为根据,或引进一些名言、成语、典故来说明事理.在引用时,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呢?……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的散文中可称为小品文的确实不多,《读孟尝君传》固然脍炙人口,可总让人觉得立论偏颇,生动性和趣味性略嫌不足。倒是他早年写的《伤仲永》较有可读性,遗憾的是在结尾处作者所阐发的一番议论虽为至理名言,文笔上却不免让人觉得拗口生硬,显得过于严肃,而这篇题为《知人》的短文,辞句整饬凝练,结构紧凑严谨,意趣隽永,内涵深刻,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王安石的一篇杰出的小品文。两面派的人物给人以假象古来就有,本不足为奇。白居易的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提到周公、王莽是从正反两方面说的,小人固然可以利用假象欺世,而君子往…  相似文献   

8.
古今一些名人起名、字、号时,大多都使用典故。就其动机和表意效果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宗教信仰或神仙崇拜 王维,字摩诘,唐代大诗人。名和字合起来是佛典《维摩诘经》中的一位大乘派大师--维摩诘,表现出诗人对佛教大乘教义的倾心向往。  相似文献   

9.
在宋代崇杜、学杜的背景下,北宋诗人作诗喜用杜诗典故。北宋初期的王禹偁是最早较多使用杜诗典故的诗人。北宋中期的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大部分诗人都大量使用杜诗典故,苏轼是北宋使用杜诗典故最多的诗人。江西诗派也普遍喜用杜诗典故,江西诗派中使用杜诗典故最多的诗人是黄庭坚。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下注释:"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殷情地接待人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相似文献   

11.
在人教版六册教材中,有很多古诗词妙用了历史典故,曲折婉转地表达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笔者以此为线,牵出一组化用典故的诗作,吟咏玩味,方觉古代诗人心有锦绣,妙口成章,表情达意曲径通幽,化典之妙用,增诗之灵秀. 先让我们明确一下"用典"释义和来源: 典,即典故;典故也即典事;所以用典也称用事.比较权威的辞典是这样解释的:"诗...  相似文献   

12.
在宋代崇杜、学杜的背景下,南宋诗人作诗喜用杜诗典故。南宋前期诗人普遍使用杜诗典故较多,陆游是两宋使用杜诗典故最多的诗人。南宋末年诗人使用杜诗典故较少。南宋对杜诗典故的使用,反映出宋代诗坛的崇杜、学杜风气。  相似文献   

13.
一作文范围:程序说明二作文要求:按操作顺序说明三作文指导要点: 初二学生在学习了若干说明文单元之后写篇程序说明文是能够“顺理成章”的。但为了更好地达到训练的目的,本“指要”试图针对具体写作时容易出现的毛病作一些说明。 1.毛病一:内容偏向,详略不当。介绍说明一种事物或事理,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这是由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即使同一种事物或事理,由于说明目的不同,该写的几个方面的内容也有取舍和详略处理的区别。有些学生在写作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诗人情志的独创性抒发,翻译诗歌时要求译者最大限度地把原诗的情、意完好地再现出来。《锦瑟》是李商隐极富盛名的作品。本文通过对两个译者在翻译《锦瑟》一诗时对意象、典故的处理方式探讨了如何尽可能地保留并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5.
比喻的修辞功能,概括地讲,有两个方面:一是描绘形象,一是说明道理。比喻,它是用具体、熟知的事物或浅显的事理来比方,以描写、说明那些抽象、陌生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  相似文献   

16.
分析说明的中心,一般地说,要在阅读后回答三个问题:①全文自始至终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的?②作者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阐释的?③什么是该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从两个方面对杜诗的用典艺术进行分析。一是类型分析,从典故与现实的关系分,有肯定性典故和否定性典故两种;从典故所影响的范围分,有整体性典故和局部性典故两种;从典故的来源分,有事典和语典两种。二是现实意义分析,借典故,讽刺当时时政;借典故,抒写自己情怀;借典故,评价他人功绩;借典故,以有效地避免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晚年经常吟诵、并向周围同志推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放言》之三。全诗是: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占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放言》写于唐宪宗元和10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已经44岁了。这之前,他35岁开始任左拾遗,并以诗歌做为向皇帝推行谏议的工具,“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写下许多使权豪贵族们“相目而变色”,使“执政者扼腕”,“使握军要者切齿”的讽谕诗。他因极言直谏,终于得罪了最高统治者,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即现在江西省九江,诗人赴贬所路上,  相似文献   

19.
西汉末年王莽秉政时曾在青晦湖地区置西海郡(简称“莽设西海郡”),王莽改易郡县名称时,又曾将金城郡改为“西海”。长期以来,许多人对于这两个内涵不同的西海未加区分,因而在西海郡同金城郡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产生许多不同的说法。择其主要者大致可归纳为下列四种:  相似文献   

20.
论王莽     
“假若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是评王莽的一首诗的最后两句。意思是说如果王莽在未“篡位”前死了,他的奸作虚伪面目是不会暴露的。这虽对王莽是否定的,但还肯定其有“真”的一面,即他在辅政时是享有贤名的。班固《汉书.王莽传》、司马光《资治通鉴》则认为王莽是乱臣贼子,连他做的好事,也说是出于奸诈用心。尽管王莽的新王朝与秦王朝统治的时间一样长——都是十五年,班固写的《汉书》将《王莽传》附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