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师的失误     
2001年2月18日,清华大学90周年大庆前夕,季羡林先生满怀深情写下了《清新俊逸清华园》一文,回顾了当年入学考试的作文题.他说:"清华出的是《梦游清华园记》.因为清华离城远,所以借了北大北河沿三院作考场,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到过清华园,仅仅凭借'清华园'这三个字,让自己的幻想腾飞驰骋,写出了妙或不妙的文章.我的幻想能力自谓差堪自慰,大概分数不低,最终把我送进了清华园."……  相似文献   

2.
1932年7月底8月初,清华大学招考新生的国文试题曾遭非议。其中仅占分数百分之十的“对对子”引起的辩论在当时最为醒目,后来也长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这一风波的标帜。其实一年级的作文题“梦游清华园记”也曾引起争议,且辩论的篇幅并不亚于有关“对对子”的争论。从外在反应的视角看,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也不在“对对子”的争议之下,至少更能体现一般的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3.
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本不想说什么,但高考过后,尽管争论相当激烈,可是有些重要问题还未介入,就想来个“补充”了。当天听到出的那道作文题时,我就叹了口气:“唉,又来老套子!”我之所以谓之为“老套子”,是因为从道德教育为出发点来出作文题并没有走出传统  相似文献   

4.
一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一段佳话。1933年7月,陈寅恪应邀为清华大学代拟入学考试国文科的题目。作文题为梦游清华园记,此外陈寅恪还拟了一道对子题,上联为孙行者,要求学生对出下联,这道对子题后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1932年夏天 ,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 ,来到陈寅恪家里 ,对他一向所尊敬的这位教授说 ,“新生入学考试很快就要进行了 ,今年请你来出题目”。陈寅恪已经安排第二天到北戴河休养 ,仍然按照系主任的要求 ,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 ,拟出别具一格的考试题目。一道作文题是 :“梦游清华园记”。陈寅恪设想 ,到过清华园的考生 ,可以凭记忆写实 ;没有到过的 ,则可以发挥想象虚构———都可以展示各自的才能。陈氏是唐代文史研究的权威 ,他欣赏宋朝赵彦卫《云麓漫钞》中对唐人传奇的评论 ,说是传奇这种体式足以让作者同时展示“史才、诗笔、议论” ,所…  相似文献   

6.
纵观老舍先生的小说创作,我们可看到一个似断实续的基本主题——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反思与批判。老舍先生延续了从鲁迅先生肇始的对于“国民性”和“民族性”的深刻思考,在有些方面还显示出了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记实散文,是先生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他年幼时的保姆阿长的,是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直接抒写出先生对长妈妈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拙笔试撷取文中几处辞格略作浅析如下。文章伊始,就说到长妈妈的好几个称谓,如长妈妈、女工、保姆、阿长妈、阿妈、阿长等。并且这些称谓还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保姆”属阔气一点的,“长妈妈”属客气些的,“阿长”带有憎恨的成分(不包括祖母这样称呼她),“女工”属通俗些的。这些看似平常,其实是先生妙用异称格从不同角度对长妈妈给予的不同称谓。但无论哪一个称谓都丝…  相似文献   

8.
“后进何人知老大!” 现在的喜爱文学的青年,知道浦先生的人恐怕不多了.可在30—40年代以至解放初,清华园“双清”的名字是很响亮的.这就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的朱佩弦(自清)先生和浦江清先生.两位的名字中都有一个“清” 字.浦先生的名字很雅,当时还有人出了一条上联:“浦江清游清江浦”,求对下联,条件极苛:回文;偏旁要一致;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听说至今也没有对出来,成为绝对了.  相似文献   

9.
1-1想给“通俗音乐”(或说流行音乐)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使其能够适用于词语所指称的文化事象是困难的①,据《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谭冰若先生所撰通俗音乐条目,说通俗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快活、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②,此条目应是当前音乐界关于通俗音乐比较权威的解释了。然而从逻辑学的角度看,“通俗音乐”这一名称首先是作为描述性词语来运用的,是相对民族音乐、严肃音乐、艺术音乐、新潮音乐等称谓而言。而这些概念,就其内涵和外延来说…  相似文献   

10.
海外大儒钱穆先生《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中将中国社会分为四部分;城市、乡镇、山林、江湖.其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江湖文化交叉渗透在前三者之中,还以其对应着正统雅文化的特质,制约着通俗文学和平民心理.近年来,伴随着通俗文化热的兴盛,人们已不仅仅将目光停留在表层现象上,还在开始探究“通俗热”的深层心理动源.王立先生有关古代侠文学的这本新著,就追溯了武侠文学创作与欣赏的某些传统渊源,将文学主题研究延伸到江湖文化心理的总结上.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以适应性为主要特点的大众世俗化的文化现象成为国内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消费对象,并由此产生了众多与通俗文化发生关联的艺术流派,如“政治波普”、“艳俗艺术”、“卡通一代”、“影像艺术”等,这些艺术流派也从不同层面展现了通俗文化在国内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京彰显区域文化,渗透探究意识立足大都市的生活,彰显大都市的色彩,探究大都市的底蕴,是北京卷作文题设计的一条特色鲜明的“主线”:2003年的“转折”、2004年的“包容”、2005年的“说‘安’”,均或明或暗地显示出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独特风采。2006年的北京卷则一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之态,话题材料不厌其烦地明示作为“北京的符号”的物品与作品,并以“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作结,目的在于“牵引”考生到历史的北京、现实的北京、未来的北京、文化的北京的深处“转”个来回,激发考生内心的自豪感与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3.
在近年的中考作文题中,“双空式”半命题作文题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2009年四川省达州市文题二“________的______”、2009年广东省作文题“我和_____一起___”、2008年山东省临沂市作文题“从_______中学习_____”、2008年湖南省郴州市文题二“______使我(们)____”、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作文题“那个______的____”,等等。  相似文献   

14.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独处”时的“心理独白”,或者说是朱自清先生刻意营造的一个“梦”。文中作者所“梦”到的地方在哪里呢?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身处北京清华园的朱自清先生到底惦记着江南的什么呢?我们来看作品的描写“: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里有关“采莲”的句子。显然,弄清楚“采莲的事情”所包含的意蕴是解开作者江南情结的关键。朱…  相似文献   

15.
早期的清华园里,不仅拜访女生受到很多限制,就连看小说也在禁止之列。小说被认为是“闲书”,学校怕青年人看了以后思想上会出乱子。曾在清华学习生活了八年的梁实秋先生在其《清华八年》中写道:  相似文献   

16.
首段“逃亡”二字从反面扣作文题中的“安”,第二自然段“把女儿嫁给了他”一语,从形式上扣作文题中的“安”,文末姜氏说“家安须先国安”,从本质上回答作文题中的“安”——引述历史材料步步深入紧扣文题“说‘安’”。  相似文献   

17.
高考作文题为谁而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考试卷解密后,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不断有人发布“我猜中了××作文题”,先是有人说在一本教辅书上命出了北京的高考题,后来就有人说命中了这个省那个省的作文题,说得最多的就是命中江苏省的作文题。我在一个跟帖中说:江苏的作文题可以说人人都能将其命中,去年江苏省高中  相似文献   

18.
^-^!在话题作文上站还真没难倒你。那是。作文题你随便出吧。哟,还真“牛”上了。各位旅客,话题作文下一站到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小说雅俗分流、雅俗互渗,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通俗的,但作品反映了中国传统儒、释、道化的精髓、体现出小说创作“学人生”与“学的娱乐性”的统一。金庸先生武侠小说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已远远超过俗学的范畴,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作文,除文字、篇章等形式方面的要求之外,内容上应当提倡“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如徐中玉先生所言,“要求他们心里有话说,觉得说出来也不碍事,而让他们准备好的套话、空话用不上,也不必用。”而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让初中生写的作文题,并非初中年龄的学生所能理解、能完成的,你出了作文题,便要他写,他只好瞎编,或背诵一些范文,改头换面,粉墨登场。这是作文教学的悲哀。坦率地讲,造成这种情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且不说面对这样的作文该打多少分、定哪个等级我们是否考虑过,单是学生在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