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叹红颜     
明亮的火光,在她眼前跳跃。似要吞噬明明是那么炽热的温暖,可她只觉如置冰窖。"两弯似蹙非蹙笼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眼。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相似文献   

2.
晏乾坤 《现代语文》2009,(12):61-64
在《红楼梦》众多版本中,对林黛玉眉目的描写也不尽相同。有的描写为“一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有的是“一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笔者认为“一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才更符合曹雪芹的本意。这样的描写不但能存形于外,而且能入乎其内,更能出乎其外,把人物外形的自然性和社会性高度统一,达到了“以眉目尽传其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伤黛玉     
红楼一梦,金陵十二钗,哪一个不是蕙质兰心、才情不凡、可惜啊,却沦落到“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即便是才华横溢、孤高清绝的黛玉,也难逃红尘一劫,“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厣只愁,娇袭  相似文献   

4.
黛玉悲歌     
《初中生》2018,(7):52-53
一本《红楼梦》,让天地易色,令草木含悲. 《红楼梦》是一部痛史,一曲悲歌.而黛玉,堪称本书中标志性的人物. 无疑,黛玉是美的,是一种令人炫目、不可仰视的美,是一种诗意的美;同时,黛玉也是痛的,是一种凄婉的痛,一种脆弱的痛,一种绝望的痛. 黛玉善泣.书中第五回的《枉凝眉》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之句;第二十八回宝玉唱道:“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这些都是黛玉泣泪之写照.  相似文献   

5.
红颜泪尽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一曲《枉凝眉》,映着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目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照着黛玉的“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更映着黛玉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相似文献   

6.
原以为夏花很美,其实,她凋谢时的凄美,是那么地不堪入目。——前言坐在椅子上,看着前面正盛开的夏花,我情不自禁地羡慕和赞美她。夏花就好比是林黛玉,她们的美让人为之倾倒。妖娆的夏花是百花园中最突出的女主角,因为无论是游客还是蝴蝶,都喜欢围着她转。而黛玉的姽婳更是让人为之惊叹,"似泣非泣的含露目",星眼微扬,香腮带赤,一颦一笑间,足以摄人心魄。  相似文献   

7.
<正> 如果说,一系列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犹如长廊列柱建构成《红楼梦》这座巍峨的文学宫殿,那么,林黛玉光彩夺目恰为耶路撒冷朝圣者心中的那块神圣的麦饭石。悠悠百年,她牵动了多少人情思,又化作了几多柔肠,林黛玉是曹雪芹呕心沥血,用理想和现实、用历史和未来、用智慧和热情塑造出来的,活在读者心中的一颗明亮、美丽的星星。 林黛玉究竟美在哪里呢?不少人如痴如醉地把审视的目光投向她那独特的形容:“两重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 (《红楼梦》第三回)清代以清瘦为美,曹雪芹妙笔生花,确实给了林黛玉这个形象以绝世姿容。作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我不知翻过多少遍了,浊泪也不知洒了多少行,但所有的这些并不是对贾府这座大厦的倾倒,那么"暗洒闲抛却为谁"呢?为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病西施"——林黛玉。黛玉的容貌娇美有一首诗体现得最为到位:"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为了,落花满地鸟惊飞。"黛玉进贾府之后,凤姐一见,便先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然后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作者是这样描写宝玉眼中、心中的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人教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t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玟两个字.岂不两妙!”  相似文献   

10.
林黛玉是曹雪芹呕尽赤子血、流干情人泪塑造出来的一个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形象,她是“大观园”“千红”、“万艳”中最配称作“水做的骨肉”的纯情女子;自她诞生以来,不仅赢得了中国历代读者的倾心爱慕,而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共名”。打开《红楼梦》,林黛玉给人的最初印象便具有“空灵变幻的美和难以捉摸的态”.①第三回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看到的林妹妹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一“把传统的写法都打破了”的“写意”化肖像描写,使我们看林姑娘如  相似文献   

11.
通过贾府人物的眼睛分三次描述黛玉肖像,逐层点染,至宝玉眼中,黛玉之美展露无遗。“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言谈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众人眼中之黛玉虽病体怯弱,美丽却自然展现,言谈举止不俗。  相似文献   

12.
临窗,一张古色的琴横在案上。香炉里的檀香似有似无,袅袅娜娜地飘向窗外便融入鸟语花香之中了。  女子又独自坐在案前,长发松松地绾着,眉峰微蹙,眼底眉尖笼着淡淡的轻愁,使她的美丽看起来高贵而迷离,像一支盛开于十丈红尘之外的百合。  她抬起手开始弹奏,手指纤长白皙,一触琴弦,美好的音质便若高山流水倾泻而出。急时如百鸟齐鸣,缓时如夜莺独歌;婉转如彩蝶绕树,起伏如浪涛拍岸;高亢如清啸越云,柔美如情人私语。  弦上的手指灵活多变,拨、挑、抹、按、划。如果单看这手指,像是一株染了仙气的兰花在乐曲下翩翩起舞。 …  相似文献   

13.
全半相依     
《三国演义》中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细想身边的万事万物,花开花落,月圆月缺,云卷云舒,哪里不是半了有全,全了又半?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那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给人一种美感,却又略带一种哀伤之情,她不是浓眉大眼,也不是过于清秀,正好介于二者之间,“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就是“半”的微妙之处。古往今来,多少文人用“半”字抒发了自己心中那份难以言说的情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落第者的失落与惆怅。“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  相似文献   

14.
小姐下绣楼     
始也就是那么一天,有那么一位小姐,忽然起了下绣楼的心思……传统版话说这位小姐,本是公侯之女。正生得绮年玉貌,志洁才高。黛眉微蹙,远山敛翠;星眸含愁,烟波凝秋。腰似楚竹纤一把,神较洛水胜三分。身穿一领月白绫掐牙绒绣的坎肩儿,腰间系了青丝水缎流苏缨络的罗裙儿,脚上是玉色绸袜踏了  相似文献   

15.
月湖     
“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这“一湖”指的便曼我们宁波的月湖,——题记月湖美,美得动人,美得生辉。它不像五龙潭那样雄浑有力,也不像玉虚湖那样虚无飘渺。它的美,既是一种内在美,也是一种外在美。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似文献   

17.
什么才是美?     
小翩:你好!在这里我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你提出了一个最为广泛的问题。“美”,它的内涵是何其丰富,想要详尽解读这个字,可以写出一本厚重的书。世间许多事物,美得显而易见,我们一看便知。美的人,美的鸟,美的云朵……美有着不计其数的形容词。在许多作品里,我们看不到一个“美”字,但它已用言辞将美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经过了提炼的美,甚至被意象化了,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颜色也是如此——美丽的颜色也是无法尽数的。不过这些都是能够看到的美。还有一些,是内在的,比如心灵。有人说:女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这…  相似文献   

18.
病态美不说西施难受得皱眉捂胸在东施眼里却简直就是维纳斯,只看林黛玉那一副病态:明明皱着眉而且眼神忧郁,却被写成“两弯似蹙非蹙骨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明明上气不接下气,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却说“泪光点点,娇喘微微”;明明浑身无力,一阵风就能吹倒,却说她“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曹雪芹的笔墨真厉害。  相似文献   

19.
相约林黛玉     
暮雨如烟,暗柳似雾。斜风细雨,轻纱般罩住了一个古典的东方乐园,一阵空灵而富有质感的声音飘荡在园内。顺着那如诗的音乐,走过一条鹅卵石铺就的曲径,绕过一潭深碧的池水,一个八角玲珑的小亭立在面前。亭内,琴桌前,一位姑娘,“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相似文献   

20.
《林黛玉进贾府》的宝黛初见的场面中,曹雪芹很。表现了一番贾宝玉的才学:那就是宝玉为黛玉取字。宝玉问了黛玉的名,黛玉告诉了他,宝玉接着问表字,黛玉说“无字”,宝玉说,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随口诌到,“《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牢.岂不两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