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课所选的宋词二首,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漫》.《雨霖铃》是作者在离开对京时对话别情人之作.“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指晚秋的蝉,它们的鸣声是有气无力的,所以说“凄切”.这既点明了季节,而且创造出一种令人悒郁不舒的气氛.“长亭”点明了地点.古时驿路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长亭既为行人休息处,又为人们送别处.这里点出长亭暗喻离别之情.“晚”字点明了时间,这既使上文寒蝉的鸣声加重了凑切之感,又给下文“兰舟摧发”埋下伏笔.“骤雨初歇”的“骤雨”是说因为下了一阵急雨,所以船暂时未开,使得两人有下文“留恋”的机会.“初歇”则写雨停,而且天已“晚”,开船的人便不得不“摧发”了.  相似文献   

2.
古人说:“断其十指,不如伤其一指。”教学中四方出击、面面俱到,不若抓住重点讲深讲透效果好。本词中写景的词句是体会情景交融写作特点的关键,课堂上对这三句诗我都做了精讲,引导学生着重领会。   讲“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词,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这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然后让学生展开想像抓住“凄切”“长亭”等重点词语,深入理解体会。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 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突出…  相似文献   

3.
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现收入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本,课文的《自读提示》是这样介绍该词的:《雨霖铃》是作者离开北宋京都汴京(今开封),与情人话别时写的。上阕写临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寒蝉、长亭,烟波、暮霭,用来构成气氛,暗示离别时的心情。下阕写想象别后秋江伤离的场面。这首词或景中见情,或以情带景,有较高的艺  相似文献   

4.
三径 陶潜《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的句子 ,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剑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长亭 驿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 ,五里设一短亭 ,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 ,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鸿鹄 《史记·陈涉世家》载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 ,后揭竿起义于大…  相似文献   

5.
长亭和短亭     
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中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句,许多戏剧中也有长亭送别的场景,那么何为“长亭”呢?最早的亭,是设置在边境上用来警备敌人入侵的建筑,也叫边亭,早在周代各国就普遍设置。亭有亭长或亭尉。还有戍卒,敌人来攻,亭吏便向邻亭报告消息,并设法抵抗。平  相似文献   

6.
《雨霖铃》以“离别”这一世人经常性的遭遇作为情感抒发的写作契机,一咏三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的离情别绪,相思哀怨以及孤独惘然的情感体验。篇首,作者便择取了寒蝉、长亭、暮色、秋雨、待发的行舟等传统的伤悲意象,对之进行排列组合,并且在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等字词的组合上,妥贴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将无情的静态景物化为有情的动态  相似文献   

7.
一、故事之美身为名门闺秀的莺莺和琴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权势为条件的传统择偶标准的违逆。《长亭送别》一折表现的则是崔张爱情取得初步胜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张生去赶考,莺莺来送别,两人被迫分离。整折戏虽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却有撼人的艺术魅力。这魅力主要来自作者精心安排的19支曲词。这些曲词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的莺莺的心灵作了细腻的刻画,多层次地展示了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既有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张生的百般依恋,又有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  相似文献   

8.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词里的句子。它最能代表柳永词的风格,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柳”与“留”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产生缕缕离愁。清秋的晓风是寒冷的,柳永借助寒风写出别后心情的悲伤。月挂树梢本是自然景象,着一“残”字,就有了凄凉冷落之感。这样看来。作者写“杨柳岸晓风残月”,表面上是设想酒醒以后的情景,实际上出神入化地表达了作者别后的孤寂之情。特别令人欣赏的是全句不用一个虚词,如介词、连词、语气词等,而由名词组合一起。这样不仅密度高,而且力度强,读后使人觉得诗句简洁含蓄又余味无穷。昔人论诗,曾有“景语”“情语”  相似文献   

9.
说“寒蝉”     
每次读到柳永《雨霖铃》的开头几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时,我心里就犯嘀咕:深秋时节,哪来蝉鸣?“寒蝉”是何意?“蝉”前冠一“寒”字,是说蝉觉得寒冷而鸣声凄切吗?古诗词写到蝉的很多。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借生性高洁的蝉表达了对  相似文献   

10.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是一位善于赋予地理位置和特定空间以特别意义的作家。在《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等小说中,她借助想象性的描述,使印度支那的中国都城——堤岸蕴含特定的文化意蕴。在异域地理景观和空间化的情境中,建构出一个体现文化差异性或对立性的“他者化”中国形象。她笔下的中国形象,是想象和现实掺半的虚构物。在中国形象身上,投射了作者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复杂隐晦的心理动机以及更深层的焦虑及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1.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运用赋体,以铺叙见长。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起头三句述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气候(骤雨初歇),着力酿造一种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为下面的进一步抒情打下良好的基础。接着“都门帐饮无绪”三句,“都门”一句进一步铺叙地点、动作和情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依依不舍的离情。从这种依依不舍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上句“无绪”是已经到了“黯然销魂”的程度。“执手相看泪眼”两句,描写了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此…  相似文献   

12.
《雨霖铃》是柳永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开首三句,点明了送别的节令、地点、时间、气候,用“凄切”来形容蝉鸣,给黄昏秋雨增添一点异样的情味;“长亭”是古代送别之地,这里借用来暗寓浓重的别情,下面“都门”才是真正的相别之地。这三句着重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别情绪的气氛,先以“情”夺人,笼罩全篇。柳词多此起法。“无绪”二字用字极为凝炼,包蕴却很丰富,暗示了留恋之情深,别离之味苦,以下几句正从此二字生发。“兰舟催发”,一“催”字扣人心弦。船主催发,而行客“留恋”不忍别,“催发”则又不得不别,一有情,一无情,  相似文献   

13.
蔡梦 《儿童音乐》2022,(2):38-40
<正>一、歌词的题材内涵这是一首情感真挚、意蕴隽永的抒情诗歌,字里行间渗透了我国古典诗词的雅致风韵。(一)第一段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长亭外,古道边,西下的夕阳,连天的草地,晚风吹拂着柳枝,风中飘荡着笛韵,作者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的风景图。  相似文献   

14.
宋词婉约派的创新者柳永的《雨霖铃》,写于他仕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京之时。他通过对景和情的重笔描写,编织了一个充满离情别绪的“秋色网络”。让我们逐层深入他的抒情网络,进入诗人不能“与何人说”的心灵世界。先读上片起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初读只觉得诗人在交代离别的节令、时间、地点、  相似文献   

15.
每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总感到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寂寞和无可奈何的感伤与凄凉,怎么也不像须眉壮士的风格。“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春天是妩媚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是热情的。那么,秋天呢?古人多悲秋,今人多颂秋,文人墨客对秋天情有独钟,他们用自己的真情、意愿诠释着秋的内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风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眼中的秋景则绚丽多彩;“看万…  相似文献   

16.
柳永,是北宋的一位类似今天流行歌曲的歌词作者,他的词大都写爱情生活,语言通俗易懂,诗意含蓄清新,艺术技巧高超,唱来又十分协律,因此“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他的声名当时在苏轼之上。《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的代表作。上阕写景叙事。起句采用时空倒置的结构,将长亭外骤雨初歇后的“寒蝉凄切”声,提到前面,以突出凄然的情感,为领起全篇奠定了旋律的基调。接着写两种出于可奈何的矛盾心  相似文献   

17.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里最精彩的华章,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给人以全方位的美感享受。它的美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情感美《长亭送别》主要写莺莺送别张生赴京赶考的情景。围绕"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咛——别后目送"几个情节,描绘了莺莺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一个大家闺秀美丽而忧伤的情感。莺莺的情感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乘车赴长亭的路上,每一个打着深秋烙印的景物:碧云,黄花,西风,枫林,寒烟,衰草……都是勾起这位多情少女离愁别恨的触发点。她的心就像大地被清冷的季节笼罩着一般,蒙上了一层沉郁忧伤的色彩。到了长亭,要饮酒饯别,千般缠绵依恋,万种无可奈何,满桌酒菜都被离别湮没了味道,这也许是天  相似文献   

18.
万磊 《双语学习》2007,(10M):194-194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剧目。“长亭送别”一折通过途中送别、长亭饯别、临别嘱托、惜别目送四幅场景,表现幽深绵长的惜别之情,泌人心脾、动人情肠,体现出高超的抒情艺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霖铃》中有这样一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教材将“经年”注释为“一年”,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原因有二:一、林申清的《宋词三百首词典》将“经年”注释为“年复一年”,王力的《古代汉语》将“此去经年”注释为“这一走,一年年下去了”。另外,成语“经年累月”中的“经年”也是“一年又一年”的意思。二、作者当时因为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开封)去各地漂泊。这首词描写了他和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  相似文献   

20.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甫呕心沥血之作。清朝评论家梁廷楠在《曲话》中描述道:“世传实甫作《西厢》……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此说虽有夸张之嫌,但也足以说明《西厢记》感情真挚、文采华美的原因所在。因此,鉴赏《长亭送别》一课曲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法:(一)反复诵读,换位联想,品味人物和作者的感情。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长亭送别》关键是抒写一个“别”字。清朝诗人杨芳灿一语中的:“声声是泪《长亭》曲。”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诵读,没有设身处地去理解品味,我们就不可能感受到主人公浓重的离情别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