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屋情深     
我搬离老屋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可我还时时惦记着它。十多年前,我和妻子与父母一起生活在老屋拥挤的空间中。因经济的略微宽裕,在自己的故乡购买了一栋新房。就这样,我和妻子搬出了老屋,而父母却依旧留居,坚守在老屋。去年父亲过世了,母亲也于四年前惠了脑血栓,因不能自理而搬出了老屋,  相似文献   

2.
告别老屋     
叔叔打电话给我们,说爷爷去世都一年多了.老屋没人住,他把它卖了。我“平静”地听完,搁下电话,不说一句话。妈妈看着我,轻声说:“回去向老屋告个别吧!”  相似文献   

3.
老屋     
父如老屋,老屋如父。光阴似箭,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也一天天好了起来。那伴我多年的老屋被二层高的楼房代替了。回想起来,在老屋里虽说有诸多不便,但有无穷的快乐,老屋像摇篮般地伴我成长。老屋为我们一家人遮风挡雨;父亲以他硬朗的身板支撑着我们这个家。父亲的脊背,正像老屋的梁,它是我们全家的主心骨。听说老屋刚建好的第一年,爸妈结婚了,第二年就有了我。从此,因为操劳过度而过早  相似文献   

4.
最后一次回到老屋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感应.久不回家的我清晨醒来满脑子尽是老屋的记忆.各种久违的人和事一起涌上心头,驱使着我一定要回老屋看看。乘坐的班车缓缓驶离了我生活了多年但仍不属于我的城市.风呼呼地从耳边吹过。  相似文献   

5.
告别老屋     
叔叔打电话给我们,说爷爷去世都一年多了,老屋没人住,他把它卖了。我“平静”地听完,搁下电话,不说一句话。妈妈看着我,轻声说:“回去向老屋告个别吧!”坐了将近两个小时的车后,我踏上了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很久没回老家了。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和煦的阳光,感觉就是不一样。公路边有一条小路,小路依旧,可小路上那一直令我熟悉的身影呢?站在路口的我,茫然不知所措。下午的太阳将我孤独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沿着弯曲的小路往里走,到处长满了杂草。一幢老屋出现在小路的尽头,那是爷爷的家,也是我的童年。推开“吱吱”作响的木门,屋里…  相似文献   

6.
512四朵金花     
同住在这块小小的、十几平方米的屋顶下,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每当我如此说时,我的室友们又是一阵嘘声。  相似文献   

7.
老屋     
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情笃深厚、意也浓浓。鲁迅接母亲到城里居住,搬家离开故乡的那一刻,鲁迅先生写道:"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渐渐地远离了我。"那景、那情,可以入梦。故乡我家的老屋让我难以忘却,那里,逝去的往事令我不能释怀,住在老屋的温馨,是真正意义上的家的感觉。老屋是六十年代初期砖瓦厂的废弃厂房,原  相似文献   

8.
雷贤平 《学语文》2002,(1):16-16
“我的空中楼阁”显然是作者想象中的“楼阁”,“楼阁”中寄托着作者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是不是一定就是厌恶城市的喧嚣,我们不敢断言;但这种抛弃都市繁华,向往山中生活的思想理念不能不说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归隐情结有藕断丝连的关系。 我们不妨把《我的空中楼阁》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做一个比较。 首先,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一旦与现实不合作,就比较多地选择归隐山林,在山林中过上一种似乎是“世外桃源”的生活(事实也许不是这样)。陶渊明离开官场,首先做的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把家安置于田野之中。《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李乐薇也把家安置于山中,“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就这点而言,两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李乐薇身上显然有一种传统士大夫的那种归隐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 (《智取生辰纲》) 课文注云:“〔一了不说价〕一句话就成了,并不要讲价”。为何这样解释呢?“一了”又是什么意思呢?注得模糊,看了自然不能理解。“一了不说价”是当时买卖人的习语。“不说价”即“不讨价”“不讨价还价”。如《水浒传》第三回云:“智深  相似文献   

10.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最感头疼的是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兴味索然,不是看重升学必考的基础科目这一点,恐怕连皱着眉头学习都办不到。我曾对2001届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学生的兴趣强弱依次为自然、数学、英语、语文、社会。这对于母语教学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老屋要拆迁了,那个我曾生活了十九年的老院要拆迁了,我那记忆中逼仄的老街和古朴的老城都要在地球上消失了。老屋的交割手续已了,但母亲迟迟不想搬家,一天天地拖延着,为此找了许多借口:天气、时辰、吉日、人手……其中的原因谁也明白:母亲是留恋这个住了五十年的老屋、老院、老街。  相似文献   

12.
梦回老屋     
“穿过喧嚣城市的浮躁与忙碌,走进羊肠低矮的世界一隅,寻找一份质朴,感铭一种自然”。这是我对阔别了八年的老屋的怀念,也是我对往事的感慨。老屋很普通,只是那种多平房的一所。清晨有晨曦笼罩,傍晚有炊烟飘香。就是这样一处仅三十平米的独门独院,养育了我十三个春夏秋冬。那里有我咿呀学语的足迹,有我童年多彩的梦幻,有我获得奖励时父母的微笑,有一家人同甘共苦中殷实的温暖。上初中时,我时常会去看那里的老邻居们。爷爷奶奶们每天锻炼身体,安度着晚年;叔叔阿姨们勤恳工作,养家糊口;从小一起玩大的朋友有的继续学业,有的忙于工作;还有就是…  相似文献   

13.
不能不说,我写诗歌时曾受到了海子的影响。在每一个人的青春期,如果他爱诗,就会自然爱上海子的诗歌。海子的诗歌弥漫在我整个青春时期,像粮食和空气,在胃里和呼吸中,特别是海子的死更加强了他的诗歌在我心中的分量。在某一个时期,我爱海子的诗歌要疯了,我对人就说海子,无论他是不是懂得诗歌。但多半换回的是人家迷惑的目光,因而我孤独,我在一个时期差不多成为一个被禁锢的人了。但不知什么时候,我平静下来了,我想是生活的缘故,我爱着这生活,我在做一个生活中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父亲、父母的儿子,我不能抛下我生活中所有的关系,而成为一个臆…  相似文献   

14.
泥土,到处皆有,遍地都是。每当看见这抔泥土时,我就想起了那祖祖辈辈住了不知多少年的老屋;我就想起了与亲人在老屋里畅谈的情景,想起了在老屋里度过的快乐时光。虽然现在的新家宽敞明亮,可我还是觉得没有老屋亲。以前,我总嫌老屋又破又乱,可现在才知道,老屋才是我的天堂———可惜它已不复存在。这抔泥土,才是老屋的象征。水,一杯普通的水,就因为它是故乡的井水,身价倍增。水,还是故乡的甜。多么富有哲理呀!我是故乡的井水养大的,我也要像它一样清澈、透明,把甘甜带给千家万户。每当我看见这杯水的时候,我就想起妈妈冬天在井旁洗衣,那水是…  相似文献   

15.
春天·老屋     
老屋而今必须从记忆深处搜寻,可即使将怀念老屋的心绪当作生活的一种刻度,刻意开凿记忆之渠的闸门,仍是遥远到不可企及.  相似文献   

16.
快要搬新家了,虽有几丝喜悦之情,但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我就要和与自己相伴十几年的老屋分别了。老屋不大,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房子,青砖、黑瓦,砖上的石灰斑驳脱落,露出的青砖由于多年受侵蚀,长出了青苔。老屋很简陋,但它装满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老屋前有一个小天井,里面摆放着爸爸精心种植的盆景,还有我亲手种的一株爬山虎。每当春意盎然时,爬山虎便抽出了新芽,慢慢地给老屋换上了新装。天井的角落有块用得很旧的水泥板,妈妈每天很早就会在这里洗衣服。到了夏天,天井里很凉爽。吃过晚饭后,我和爸爸妈妈会搬出椅子…  相似文献   

17.
老屋     
那是一间老屋。老屋的外墙,斑斑驳驳,散发着古旧的味道,像一位老人,白发、皱纹、旧衣、浑浊的眼、瘪瘪的嘴,安详宁静,沉默无言,望着丰富多彩的世界。这里没有落满尘土的枯木,这里没有尖锐刺耳的噪音,这里没有狭窄昏黄的天空,这里没有满是垃圾的荒地,这里没有呛人的烟虫,更没有令人作呕的汽车尾气。在这间老屋里,你可以忘记城市的喧闹与烦躁,可以抛开紧张与忙碌,你会懂得生命的美好,感受到自然的安逸。那是一间老屋。屋后有一排高耸的水杉,郁郁葱葱,展现着生命的活力,这苍翠的水杉衬出了老屋古朴的魅力。水杉好像是一泓清澈见底的泉水,老屋仿…  相似文献   

18.
读老屋     
我真的不愿再看一眼老屋,哪怕是在自由散漫的梦中。老屋太老,太脆弱,太容易受伤,仿佛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然而,我又不得不回家看望老屋了。兄长的电话透着无奈和哀伤:老屋快要倒了!邻居老刘家的那堆瓦紧偎着老屋,将一汪一汪的雨水导入了老屋的脚踝骨。任你是铁骨铮铮,又怎能消受得了雨水和岁月的浸泡?  相似文献   

19.
告别老屋     
难舍老屋,难舍童年的点点滴滴……童年是一支清远的笛,总能吹出欢乐的歌。童年的老屋是一颗耀眼的星,时时浮在我的脑海中。我出生在这个老屋,它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哺育了我整整十年,养育了我家三代人,伴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屋子虽然不大,但是却常溢满了笑声。屋前的大菜园,是我们一家人的乐园,笑声时常从这里飘向远方。我本是不大喜欢老屋的,但随着时光飞逝,岁月蹉跎,我却越来越喜欢老屋,屋内充满了和谐与欢乐,处处都包裹在爱的金圈中。窗前,几盆淡紫色的鲜花点缀着老屋的优雅,发出缕缕爱的清香。门后的木架上,摆放着各种新鲜的瓜果蔬菜,更增…  相似文献   

20.
正已有一年多没回过老家,最难忘的是家乡的老屋。小时侯,我总会在老家度过寒假、暑假。舅舅告诉我,老屋是在1976年的春天由外公盖起来的。老屋前有一棵老橘树,那是外婆栽下的。老屋旁的一条河,清澈见底,鱼儿在水底嬉戏。舅舅还在河中养了蟹,说是给我和表哥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